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7  2021-05-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7]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当堂测试(50分钟)
阿房宫赋 *六国论
(50分钟,48分)
一、基础达标(2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川溶溶          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座或所
C.此言得之     得:得到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以赂秦之地,奉天下之谋臣
B.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④和⑤相同
C.②和⑤相同,③和⑥不同
D.②和④相同,③和⑥不同
4.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思厥先祖父
⑤至于颠覆 ⑥智力孤危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论是一种论文文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6.任选两个小题,补写出其中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修其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做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喜欢引用前人的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拓展(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 题。
燕 将 录
杜 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浏览完整试题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禁兵,也叫禁军,是封建王朝保卫君王的直属精锐部队,驻扎在王宫四周。
B.中臣,德行中等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C.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符信,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C.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做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杜牧身处晚唐衰世,《阿房宫赋》一文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而本文为谭忠立传,是如何体现这种对国事的关心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解析】选C。得:合适,正确。
2.【解析】选D。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A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形容词语尾,……的样子/助词,表感叹语气。C项,代词,代疆土/结构助词,的。
3.【解析】选C。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的关系分别如下: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4.【解析】选D。钩心斗角:宫室建筑的精巧/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指气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气氛冷暖不同)的意思/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经营: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祖父: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智力: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5.【解析】选A。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6.参考答案:(1)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7.参考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民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作泥土沙石呢?
(2)如果拿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8.【解析】选B。第一处和最后两处停顿相同。“越魏而伐赵”“先赵而后魏”,均语意完整,结构相同,其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解析】选B。此处的“中臣”指宦官,即“中黄门”。
10.【解析】选C。“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1.参考答案:(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
(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


展开余下试题12.参考答案: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消除祸患的希望。
附【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于是便前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不被赵镇人感激,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讨伐赵镇。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