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0  2021-05-08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评估卷(三)
2021年高考语文期末模拟评估卷(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热气氤(yīn)氲的米线、汁水四溢的灌汤包……一名主播在镜头前大块朵颐,这就是“吃播”。但火爆的“吃播”背后,也存在不容小觑(qù)的浪费现象。
B.天道酬(chóu)勤,王思敏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勤奋,在高手如林的排球站稳脚根。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wù)地去提升自己,在意甲联赛中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C.外国孩子在言谈上的无拘无束和童心坦露(lù),恰与中国孩子的拘泥谦谨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所潜藏的教育理念瑕瑜互见(jiàn),各有短长,不宜妄断优劣。
D.按照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聚焦全国百强镇提档(dǎng) 进位,深入推进织里镇国家新型城镇(zhèn)化、标准化试点,加快童装上市企业园等项目建设。
【答案】A
【详解】
B项,“脚根”应为“脚跟”;C项,“坦露”应为“袒露”;D项,“提档”的“档”应读“dàng”。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各题。
(甲)“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套用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但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乙)“义”教人奉献,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利”诱人占有,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这遑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是剑拔弩张的。
(丙)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遮蔽 B.遑论 C.剑拔弩张 D.率性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答案】2.B 3.C
【分析】
2. A项,“遮蔽”, 掩盖、遮挡、拦挡。正确。B项,“遑论”,不必论,谈不上。常用于后一半句,用以递进关系分句中前后进行比较,位置和逻辑关系看均运用不当;且和下文的“还是”不搭配,应该改为“无论是”。C项,“剑拔弩张”,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多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正确。D项,“率性”,顺着本性,索性。正确。故选B。
3.C项,即丙处最后一句“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中的“情”字应加上引号,表示强调突出,与前语境两处双引号“义”“利”相照应。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女排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标识。
B.大国尤其应该率先垂范行动起来,自觉承担更大责任,发挥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既要维护好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又要保障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


浏览完整试题C.虚拟展览让人增广见闻,在线直播让人看遍名山大川,网络文学培养阅读习惯,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的娱乐形式也将在“云”上不断出现。
D.依托气候宜人、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等独特的环境优势,山沟沟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答案】C
【详解】
A项,“中国女排”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是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既保障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又维护好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D项,“体现”后面缺少宾语,可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面加“的理念”。故选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照着讲”,①____。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②_____。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惟其如此,③______。
【答案】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接着讲” 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才能为中国的哲学自觉贡献力量
【详解】
第一处根据“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照着讲’”和“‘照着讲’还是‘接着讲’”,可知填入更进一步的内容,即“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接着讲’”;第二处根据“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这个”是代词,但是前面没有“中国逻辑”,可知横线填写和“中国逻辑”有关内容,即“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第三个空根据“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惟其如此”,填入结果,即“才能为中国的哲学自觉贡献力量”。注意字数限制。
6.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1)为漫画拟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2分)
(2)阐明漫画构思的妙处。(4分)
【答案】(1)活学活用
(2)借用典故,采用对比的方式,讽刺机械学习、机械模仿的现象。
【详解】
(1)图中的小孩子看到电视上在播放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母亲的缝衣针用完时,孩子满面笑容,递过来铁棒,让母亲自己磨成缝衣针,母亲很惊讶。表面上看,孩子反应很快能活学活用,实际上是在讽刺像孩子这类机械的模仿的现象。可以根据这个寓意进行讽刺性的拟写,可以写出“活学活用”。
(2)相似的情境,对比的方式。“铁杵磨成针”是一个典故,取的是正面含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漫画中的孩子面对母亲需要针的情景,根据自己看到的视频,机械模仿,要求母亲自己去拿铁棒磨针,讽刺了一种机械学习、机械模仿的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10分)
材料一: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民间谜语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谐音等多种描绘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
民间谜语是由民众创造并经过集体加工而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语言艺术,是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谜语中包含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历史、地理、民俗等内容,是民众物质生产、饮食、服饰、居住、婚丧等日常习俗文化的写照。透过谜语,可以了解到一方社会的民俗风情、历史地理以及民众的心理趋向、审美情趣等。
首先,民间谜语的猜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如北方民间谜语中的物谜、事谜多以具有北方地域性的事物来进行猜射,所猜射对象的地域性是民间谜语地域性的首要体现。其次,民间谜语的谜面采用方言表述。刘万章在编写《广州谜语》自序中谈道:“广州谜语,是有广州方言特式的,虽然不少有很深的‘文艺’色彩。由这小小的一百三十个谜中,大概可以看得出广州民间文艺的独特。“再次,民间谜语的描述内容和形式多包含地方社会的民俗传统。如藏族谜语“木腿站住,肉腿行走”,谜底为“帐篷”,这一谜语展示出藏民以帐篷为居所、逐水草而居的独特生活习俗。
(摘自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
材料二:
湖北省宜都市青林寺村富有传承和制作民间谜语的深厚传统,堪称“中国谜语第一村青林寺的村民十分喜爱谜语,全村上下,不论男女老幼,随时随地都能相互比试自己的得意之作。现已60岁的廖会远老人,年轻时就是靠猜谜来喜结良缘的。她告诉来访者,当年提亲的人踏破了她家门槛,家里的人拿不定主意,便索性将几个小伙子请到家中,由她出了一则难度较大的谜语让他们猜。谜语是:“偶因一语(雨)蒙抬举,反被多情(晴)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后,独倚门头泪淋淋。”只有李绪安一个当场猜中是“伞”,于是两人结成夫妻。青林寺村办红白喜事,乡亲聚会,猜谜是少不了的娱乐活动。有时在两支迎亲队伍“狭路相逢”之时,所采取的办法也是用猜谜斗智来分输赢,输家让路。猜谜已融入当地的乡风民俗之中。
(摘自万建中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
材料三:
由于相当部分的民间谜语用的都是方言,而方言具有不利于异地或大众化传播的局限性。一些谜语中的方言语句,不能为现代人们理解。当代民间谜语的现状堪忧,正在走向衰退。
(一)传承环境功能的弱化。由于集体性的削弱,谜语口头传承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城市里社区教育伴随着社交活动的减少,其教育传承功能也逐渐弱化。口头传承原有的存在语境毕竟是在生活中、劳作中、仪式中,没有这些活动,单纯的口传未免缺乏了现实的土壤而难以进行下去。
(二)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从搜集整理民间谜语的资料来看,掌握民间谜语的主体力量几乎都在40岁以上,其实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数量又不多。这些数据说明,民间谜语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土生土长的民间谜语其实用价值和娱乐的吸引力正慢慢消失,因而出现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现象。


展开余下试题(三)书面教育与传统口传的关系困境。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书面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传播。而口传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建立在社群环境上,学生们会产生隔膜感。
(摘自任建明《河南民间字谜创作手法初探》)
7.下列对材料中“民间谜语”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往往采用寓意、象形、谐音、用典、成语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谜底。
B.民间谜语具有集体创作的特点,是民众创造、集体加工而成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是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
C.民间谜语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民间谜语都是釆用方言表达,因而不利于在当代社会流传。
D.民间谜语地域性特征体现在猜射对象的地域性上,地域性的猜射对象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传统、历史地理和民众心理。
8.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林寺村之所以获得“中国谜语第一村”的称号,是因为猜谜已融入该村的乡风民俗之中,乡亲聚会都少不了猜谜活动。
B.廖会远运用拟人、谐音的手法制作的谜语,表面上描述恋人相遇、离别的场景,实际上暗示雨伞使用的过程。
C.民间谜语的传承依托生活、劳作、仪式等活动,但城市里,集体性社交活动逐渐减少,不利于民间谜语的传承。
D.人口老龄化,导致民间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学校书面教育强化,导致民间谜语赖以生存的基于生活的口传教育弱化。
9.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民间谜语的复兴拟两条建议。(4分)
【答案】7.B 8.D
9.(1)与时俱进,多采用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2)创设传承环境,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社区教育中开展猜谜游戏;(3)谜语进课堂,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谜语知识教育。(4)建立谜语文化传习所或者谜语工坊,培育谜语人才。(答出两点即可)
【分析】
7.A项,“往往采用寓意、象形、谐音、用典、成语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谜底”说法错误,原文是“民间谜语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谐音等多种描绘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用典、成语”无中生有,“用典、成语”明显违背民间谜语的“民间”特性;C项,“民间谜语都是釆用方言表达”中“都是”以偏概全,材料三指出是“相当部分”;D项,张冠李戴,“民间谜语地域性特征体现在猜射对象的地域性上”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的第三段,根据原文,“猜射对象的地域性”仅是民间谜语地域性的“首要体现”。根据原文,是谜语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传统”,而非“地域性的猜射对象”。故选B。
8.D项,“人口老龄化,导致民间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说法错误,原文说“从搜集整理民间谜语的资料来看,掌握民间谜语的主体力量几乎都在40岁以上,其实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数量又不多。这些数据说明,民间谜语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土生土长的民间谜语其实用价值和娱乐的吸引力正慢慢消失,因而出现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现象”,由此可见“民间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与人口老龄化没有关系。故选D。
9.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为民间谜语的复兴拟两条建议。为民间谜语的复兴拟写建议,就要弄明白民间谜语因何而衰退,针对衰退的原因拟写建议。答题前仔细阅读文本,筛选出文本中有关内容,概括出民间谜语败落的原因。仔细阅读文本,文本中“由于相当部分的民间谜语用的都是方言,而方言具有不利于异地或大众化传播的局限性。一些谜语中的方言语句,不能为现代人们理解。当代民间谜语的现状堪忧,正在走向衰退”得出民间谜语因为“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方言,不利于异地和大众化传播,一些方言的语句不能被现代人理解”而衰退,可以为民间谜语复兴提出“与时俱进,多采用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的建议;“由于集体性的削弱,谜语口头传承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城市里社区教育伴随着社交活动的减少,其教育传承功能也逐渐弱化。口头传承原有的存在语境毕竟是在生活中、劳作中、仪式中,没有这些活动,单纯的口传未免缺乏了现实的土壤而难以进行下去”得出因为“传承环境功能的”导致民间谜语衰退,据此可以为民间谜语提出“创设传承环境,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社区教育中开展猜谜游戏”的复兴建议;“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书面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传播。而口传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建立在社群环境上,学生们会产生隔膜感”得出民间谜语因为“面教育与传统口传的关系困境”衰退,据此可以为民间谜语复习提出“谜语进课堂,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谜语知识教育”的建议。有文本中“从搜集整理民间谜语的资料来看,掌握民间谜语的主体力量几乎都在40岁以上,其实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数量又不多。这些数据说明,民间谜语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土生土长的民间谜语其实用价值和娱乐的吸引力正慢慢消失,因而出现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现象”得出民间谜语因“谜语文化精英出现断层”而衰退,据此可以为民间谜语复兴提出“建立谜语文化传习所或者谜语工坊,培育谜语人才”的建议。具体作答时,从以上四条建议中任意选取两条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20分)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展开余下试题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1.第三段中有“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那么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4分)
12.请赏析文章结尾画横线的语句。(4分)
13.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6分)
【答案】
10.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11.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一一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一一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一一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一一司马迁的“天问”。
12.这句话综合运用象征、拟人和排比等多种手法,连用四个“读”字,描写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多视角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司马祠的布局象征着史圣的精神人格,有圆,有方,有直,有弧,值得深刻思考。
13.问上天:为何一生饱经磨难?
问天子:为何不能广开言路?(为何对我施以宫刑?)
问祖先:不能埋入祖茔是谁的悲哀?
问世人:能不能理解我“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良苦用心?
问后人: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我的著作能否扬善弃恶?)
【分析】
10. “仰望中的攀登”出自第二段的结尾。回答此题“作用”要扣住形式(结构)、内容两方面。从结构上看,该句前面有“开始”二字,其主要作用是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又和文章开头的一二句呼应,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要注意“仰望”一词,仰望谁?为什么要“仰望”?这样思考。“仰望中的登攀”具有双重含义:既实指地势,又虚写感情。因此说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实(客观),一是写虚(主观)。实写攀登司马祠时由高到低的路线,虚写对司马迁的仰望之情。
11.从全文看,这一句是启下的句子,具体的解说是在4、5段。因此必须仔细阅读这两段,找出“有形”和“无形”。这两段侧重描述了司马祠的六个“有形”:“高山仰止”的牌坊、神道(九十九级台阶)、梦碑、司马迁泥塑像、墓冢、墓顶一柏。这些“有形之物”又各自负载着司马迁“无形”的精神内涵,它们在文中多数都有解说或者提示,需要仔细去阅读和理解。第4段中“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因此可知,九十九级台阶的内涵。从第5段“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可分析出所负载的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司马迁在后代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和不屈精神。从第5段“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可分析出无形内涵是司马迁的大智大慧。第5段结尾“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一句与第6段“这是天问”一句是承接关系,“这”指代的就是前面的所说的“一柏分为五指”“傲指苍穹”,这里承载着司马迁不朽的扬善弃恶、愤怒不屈的精神。因此可得结论。
12.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四个“读”字,那么,是谁在读,必须关注。“天空有雄鹰飞过”,是“雄鹰”在读。在作者心目里,“雄鹰”应该是司马迁灵魂的化身,又是作者和天下有志追寻、效法司马迁的人们的化身。同时,读的内容,也必须关注。墓冢、祠院、牌坊、山门,古石坡、小桥大路,是作者此次造访司马祠踪迹的逆推,应该可以理解为此行感受的回顾和总结。从运用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运用象征、拟人和排比等多种手法,连用四个“读”字,描写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多视角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这些处所,分别呈现出圆、方、直和弧形的不同形态,合成“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应该体现着对司马迁的精神,对曲折历史与真切现实的认识与思考。司马祠所展现的司马迁的精神人格如同一部揭示历史与透视现实的大书——有圆、有方、有直、有弧,值得仔细品味和深刻思考。“读”的几个对象都与司马祠有关,而司马迁彪炳史册的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和作品吗?因此答案就能总结出来了。
13.本题是一道半开放的评价探究题,要立足文本,再结合对司马迁的了解,分条陈述。“这是天问”出现在文中第6段开头,根据通读文章可知,这句话是承接着4、5段的内容来的,与前面第二题有相通之处,如那句“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这”指代的就是前面的所说的“一柏分为五指”“傲指苍穹”,因此首先可以将“天问”理解为“问天”,即问苍天,从前文可知,司马迁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致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因此他问上天,为何一生饱经磨难?“天”在古代指天子,因此可理解为问天子,为何不能广开言路,不听刚正的直言?文中第5 段“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这种问题也正是司马迁的疑问。第4段中描述“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而这里面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的意思,作者认为“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因此也可理解为此处的“天问”也是在问世人,能不能理解我“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良苦用心?文章最后一段“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司马迁用作品扬善弃恶,因此也可理解为“天问”即是在问后人,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依此梳理思路总结答案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论《公孙归父言鲁乐》①
[宋]吕祖谦
旧国旧都,望之怅然,迟迟其行者,亦圣人去父母国之道也。土思者,圣愚之所共。
公孙归父怀于鲁,曷以独为晏氏之所讥?曰:“去国而怀者,情之正也。仪②之琴居北而音南,舄③之吟身楚而声越,是固情之不可解,而仁人君子之所许也。因去国之悲,然后怀在国之乐,蜀有居其国而知其乐者乎?兽在阱则思圹,当其走圹,未尝知圹之乐也;鸟在笼则思林,当其栖林,未尝知林之乐也。归父方居鲁,而喋喋以鲁乐告人,自非不安其常而嗜其利,何自而知其乐哉?岱之山,洙之水,五父之衢,大庭之库,城阙井邑,物产土俗,呱而育焉,髫而嬉焉,弁而游焉,固非骤见而忽闻,胡为而夸语于人哉?日饭稻粱未尝以告人一得熊蹯牛心之馔则誉其珍岁农布帛未尝以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1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