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5  2021-06-0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年第二学期高一联考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
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物、水污染物、土壤污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柴荣《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遵循民法典,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三:
民典法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含爱民、护民、利民、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吸收借鉴了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纂的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
C.我们只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就能让民法典保护人们的权益。
D.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人都要遵循诚信原则,如有违背,应承担相应责任。
B.古籍中记载,禁止人们在“春三月”砍树捕鱼,这种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中也有体现。
C.民法典能为高空坠物、遗产纠纷、隐私泄露等民事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
D.民法典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保善举,惩丑行,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 )(3分)
A.王小姐孩童时,母亲远走他乡,四十年后母亲突然回来要求王小姐供给生活费。
B.某企业直接倾倒垃圾,污染了附件村庄土壤和地下水,人民法院判处该企业消除污染并赔偿17万元。
C.李先生花高价购买了一件珠宝,经鉴定为赝品,但双方交易时已签定了合同,李先生只能自担损失。
D.近日,某小区一居民被楼上扔下的啃过玉米棒砸伤,事发后物业贴出告示,敦促肇事者自首。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综合材料二、三,概括民法典如何体现“民”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蜓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多天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展开余下试题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换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眷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春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引述了甄皇后的悲凄故事,意在暗示下文主人公水生在襁褓之中便因船只失火而漂流洛河的不幸遭遇。
B.”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看似极具攻击性的拒斥背后,有对娃的心疼,也有对兄弟义无反顾保护洛河环境的理解。
C.”不亏,活该”:”不亏”说明水生认为能保护洛河挨一铁锨是值得的,”活该”则表现出他造成娃饭店停业而心有愧疚。
D.小说结尾”美着哩”三个字,既写出水生与巴义对洛河美景的喜爱,也蕴含着兄弟二人误会消除、情谊复初的愉悦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起于洛河,结于洛河,围绕洛河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洛河既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B.”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巧妙地完成了二人从年少到年老的时间过渡,极富艺术美感。
C.水生”我欠着你”的真诚表达与毅然举报的”恩将仇报”形成错位,在矛盾冲突中强化了对巴义娃污染环境行为的批判。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8.“如意玉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9.”一条大河波浪宽”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冯谖闻孟尝君①好客,蹑草履而见之。孟尝君置传舍十日,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五会君不悦。居期年,冯谖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乃进冯谖而请之曰:“贵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谖曰:“诺。”辞行,至薛,具牛酒,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货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谖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焚无用虚债之券,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注:①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姓田名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靖郭君田婴子。后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B.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C.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D.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舍,一般指古代所设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文中指战国时安置食客的房舍。
B.舆,本义为车厢,后泛指车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出入乘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C.券书,即契约文书。为了防止伪造,古代的契约大多一剖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


展开余下试题D.再拜,古代礼仪,再次下拜,表示恭敬之意。也在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谖积极主动,改变命运。他听说孟尝君礼贤下士,就主动投奔;因得不到理想的待遇,就积极争取。
B.冯谖知恩图报,不避使命。在得到孟尝君的礼遇之后,他对孟尝君交给自己的收债重任爽快地接受了。
C.冯谖爱护百姓,深谋远虑。他到达薛邑之后,设宴招待借钱的百姓并了解民情,烧毁了无法偿付的百姓的契据。
D.孟尝君宽宏大度,见善则迁。他面对冯谖的不断索取,都积极满足;对冯谖焚毁契据的行为,也给予肯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4分)
(2)鲰生说我曰:“踞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4分)
14.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为自己争待遇、争地位是自信的表现,那么他拥有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①。
注释:①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创作的一首诗。②机心:机变诡诈之心。当路:此处指当
权的人。羲皇情:伏義时代的民情。传说古帝伏羲氏时期,民风淳朴敦厚。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勾勒了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B.愚池早晨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
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C.此诗写作者同谢山人清晨游览愚池的情景和感受。全诗表面语调清新,实际流露出想要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心态。
D.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
16.本诗尾联“付”“聊”二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四青年节到来,你作为团支书主持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谈理想,有的同学有所顾虑,你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鼓励他发言。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臣下意见的两句是:“ ,
”。
(3)朝代更迭,兴亡有因,可为后世之鉴。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
(4)盖儒者所争, , 。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
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琼离、潍坊风筝等 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茶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C.如火如茶 接踵而至 别开生面 饱经风雨
D.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1.名著阅读: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介传说的内容。(6分)
22.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5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A
2.B
3.C
4.①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结构清晰。(2分)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2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
5.①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②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③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④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都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错。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三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