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4  2021-09-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
选择性必修(中)《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配套练习
第1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面前表现出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②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③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④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⑤听完烈士事迹报告后,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廖勇表示,杨雪峰对法律的信仰和殒身不恤的职业品格,是所有民警永远的精神源泉。
⑥面对太湖蓝藻的爆发,湖州市政府痛定思痛,从今年开始拆除湖鲜街,陆续关停沿岸5公里范围内“产能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推进岸线综合治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愚弱的国民”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我将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C.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频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商业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B.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4.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    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我对于这些传说,    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便 才 竟然 但 可 何 可是 也 何况 更
B.才 便 居然 而 但 竟 然而 也 况且 更
C.便 才 居然 而 可 竟 可是 还 况且 更
D.才 便 竟然 但 但 何 然而 也 何况 更


浏览完整试题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毛泽东同志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③  。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悼杨铨①
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②泪洒江南雨③,又为斯民④哭健儿。
【注】①杨铨:鲁迅友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33年6月18日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②何期:哪里想到。③江南雨:送杨铨入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泪如雨下的悲痛之意。④斯民:指人民。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悼念亡友,较少涉及被悼念者的身世、品学,主要抒发了诗人不局限于友谊的深切哀思。
B.诗的前两句欲抑先扬,写暮年诗人面对人事枯荣已经淡然处之,豪情锐气大不如从前。
C.第三句融情于景,写诗人痛失战友,挥洒如江南梅雨之泪,“何期”二字道尽无限沉痛。
D.最后一句照应前文,紧扣诗题,表明悼亡乃革命之常事,揭露了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残酷。
8.悼亡的主要目的是纪念,虽然本诗没有直接叙写“健儿”身上的英雄气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读出“健儿”身上丰富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其精神内涵。
答:



















第2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二)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    ,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    。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演说、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运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    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    ,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3.根据材料内容,在文段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衔接得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60个字以内。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你说我对什么好?”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耒耙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自己又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展开余下试题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去妹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选自王晓明《幸运儿——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往仙台学医的动机有四:我在《鲁迅的生活》和《回忆鲁迅》两文中已经叙明了。别后,他寄给我一张照片,后面题着一首七绝诗,有“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我也在《怀旧》一文中首先把它发表过了。现在我只想从他的仪容和风度上追忆一下。
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忧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两臂矫健,时时屏气曲举,自己用手抚摩着;脚步轻快而有力,一望而知为神经质的人。赤足时,常常盯住自己的脚背,自言脚背特别高,会不会是受着母亲小足的遗传呢?总之,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不显露着仁爱和刚强的。这些特质充满在他的生命中,也洋溢在他的作品上,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勇敢的斗士——中华民族的魂。
他的观察很锐敏而周到,仿佛快镜似的使外物不能遁形。因之,他的机智也特别丰富,文章上固然随处可见,谈吐上尤其层出不穷。这种谈锋,真可谓一针见血,使听者感到痛快,有一种涩而甘、辣而腴的味道。吾友邵铭之听他的谈话,曾当面评为“毒奇”。鲁迅对这“毒奇”的二字评,也笑笑首肯的。
他在医学校,曾经解剖过许多男女老幼的尸体。他告诉我:最初动手时,颇有不安之感,尤其对于年青女子和婴孩幼孩的尸体,常起一种不忍破坏的情绪,非特别鼓起勇气,不敢下刀。他又告诉我:胎儿在母体中如何巧妙,矿工的炭肺如何墨黑,两亲花柳病的贻害于小儿如何残酷。总之,他的学医是出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学成之后,能够博施于众。他不但对于人类的生命这样尊重爱护,推而至于渺小的动物亦然。《呐喊》里不是有一篇《兔和猫》,因为两只小白兔不见了,他便接连说一大段凄凉的话吗?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鲁迅的伟大之心!
他学医的成绩很不错,一度引起同学们的嫉妒和侮辱,记得他在《朝花夕拾》里曾经提到过。吾友谢似颜觉得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伦理学成绩在优等。这话很切当。可见鲁迅不但在说明科学的研究上有得,而且在规范科学上也是聚精会神,恢恢乎游刃有余。因之客观方面既能说明事实的所以然,主观方面又能判断其价值。以之知人论世,所以能切中肯綮;以之与人辩驳,所以能论据确凿,自立于不败之地;以之运用于创作,又每有双管齐下之妙。这种造诣,非有得于规范科学、洞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者万不能达到的。
(选自许寿裳《鲁迅传》,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这篇传记主要叙述了鲁迅少年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鲁迅让同学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6.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曾写过《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怀旧》等与鲁迅相关的文章,鲁迅也曾给作者寄过照片和诗作,可见二人交情不浅。
B.根据作者的观察,鲁迅身材不高,两臂矫健,双目有神,看上去悲悯善感而又带着仁爱与刚强,这些特质也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上。
C.鲁迅的机智不但体现在其文章上,也体现在他与人交流时总喜欢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缺点上,所以邵铭之曾当面批评他“毒奇”。
D.鲁迅富有同情心,尊重、爱护生命。他小时候就因失去妹妹而躲起来哭泣,在仙台学医之初也不忍解剖年青女子和婴孩幼孩的尸体。
7.王晓明和许寿裳为鲁迅作传有什么不同?
答:


8.材料一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答:



第3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欣幸他的得释,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那两本书是我特地托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见异思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C.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D.养母对小文视如己出,可养父从没给过小文任何父爱。小文从其他人隐约其辞的谈话中,意识到自己是被抱养的。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B.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
C.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D.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3.下列六句话组合成一段文字,合理的顺序是(  )。
①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
②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
③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④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
⑤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
⑥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①⑥②③⑤④ D.①⑥③②④⑤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这固然重要,但创作者的自律与自觉其实更重要。    。今天,培养精神沃土的文化人固然不需要那么大的牺牲和勇气,可为了创作耐得住暂时的寂寞,“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应是起码的要求。
A.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展开余下试题B.当年,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
C.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当年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D.鲁迅先生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如琢又如磨、两句三年得、锤名句出精品,中国人向来就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材料:名利是身仇 十年磨一剑 砍头不要紧
聚精正会神 丹心照汗青 功名尘与土
昂头颅挺脊梁 耕陇亩隐山林 谨于行慎于言
淡泊名利 一丝不苟 坚贞不屈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爱农
鲁 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①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②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知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③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④,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 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十一月十八日。
(有删改)
【注】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此句谓整个世界都醉生梦死。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的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道出了革命后新政府仍由旧乡绅把持、进入新政府的革命军也很快被腐蚀掉的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是说范爱农喜欢在喝酒时评论人世,鄙视隐身避世的酒徒,传神地勾勒出了范爱农忧世伤时、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7.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简要概括。
答:



8.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第4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二)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义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怠慢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注意了他更多的作品的批判和现实的精神。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速地飞翔。(  ①  )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不过那是被苦难    出的辛酸的浪漫。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  ②  ),他对革命的游戏态度,他对爱情的向往,他自取其辱后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甚至他为自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选择性必修”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