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90 2022-02-17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0]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名师作业精选
第12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一、基础知识
阅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季是山上最( )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山上那些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或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的人们。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 )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 )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 )妥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闹 滋养 担任 不会有 B.热闹 滋养 担当 不容有
C.喧闹 涵养 担任 不会有 D.喧闹 涵养 担当 不容有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从语义与表达上那哪个效果更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半亩方塘,一湾溪水,均会引起小小说作者的注意。一些常人易于____________的小事,在作者看来可能天生就是写作的素材。这样的材料并非____________的,它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并且往往要____________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这就是创作的“禅机”。
A.忽视 俯拾皆是 储藏 B.忽略 俯拾皆是 储存
C.忽略 比比皆是 储存 D.忽视 比比皆是 储藏
二、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江印象
丰子恺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像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平和,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
浏览完整试题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进行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干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干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干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干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干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干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干。只因他们没有像韩干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干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风韵犹存”一句,既写出了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
B.第二段中的“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
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干学习画马的故事,其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才华的特点。
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手工技艺和环境风光等方面叙述了在九江的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
B.文章第三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
C.文章首尾写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情感,体现了游记散文常见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D.本文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
8.本文在第二段和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
三、提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展开余下试题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
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
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
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
12.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
13.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
四、语言表达
14.雪莲中学高二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其中邀请的一位“阅读者”,朗读来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
……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
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
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
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
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
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
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地开场白。(80字左右)
15.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并鉴赏下面语句。
①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②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参考答案
1.B
2.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3.改写后好。改后为散句,描绘了人们在山上采菌子的忙碌情景,生动具体,画面感强,与整个语段表达风格和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热闹:繁盛活跃的景象。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喧哗吵闹。根据语境,这里写雨季会有很多人入山采菌子,强调的不是声音大,而是人多繁盛,故选“热闹”。
滋养:供给养分;补养。涵养:滋润养育,培养;积蓄、保持水分。此处的对象是“身体”和“幻想”,指的是菌子给人们身体和精神补充养分,故选“滋养”。
担任:担当某种职务、工作。担当: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此处不是指担任工作,而是承担压力,故选“担当”。
不会有:不可能有。不容有:不容许、不允许有。根据语境,是指圣者对人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意愿你必须遵从,不允许拒绝,故选“不容有”。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鲜明的色彩描绘,多种色彩的铺叙,形象地写出雨后太阳出来时,菌子繁多与色彩的丰富,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余下试题
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选文中的句子是长句,主干是“我们望着人们”,把“人们”的修饰都糅合进“对面山上那些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或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个长长的定语里,可以说理解上稍微不容易,再加上句子太长,容易让人忽略其中的重要信息。
而改句则把长句变为短句,主语变为“人们”,强调了“人们”为寻找菌子而四处搜寻的模样,画面感更强,重点突出,也与整个文段多用短句的特点相协调。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偷换主语,应将“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改为“找到一条窄窄的石路”。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因为”或“使”。
C.结构混乱,“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故选D。
5.B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小事不容易引起常人的注意,所以选“忽略”。
②“俯拾皆是”侧重多而易得。“比比皆是”侧重极其常见。这里用来形容“材料多”无“常见”之意,所以选“俯拾皆是”。
③“储存”指(把物或钱)存放起来,暂时不用。“储藏”指保藏;蕴藏。这里强调的是将材料存放起来,所以选“储存”。
故选B。
6.A
7.B
8.①第二段引用诗句,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赋予九江文化韵味。②结尾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
9.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九江人的好客之风;②运用联想和衬托手法,写出了九江手工艺人的智巧;③运用白描、工笔手法,写出了九江人美、景美的特点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A.“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错。结合第一段“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作者畅游九江是因为作者认为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而且正好有机会细看九江。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写无锡泥器,是为了凸显九江的艺术气息和九江手工艺人的智巧。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可知,第二段引用诗句,表现了历代诗人对九江的喜爱和赞美,且赋予了九江更深的文化底蕴。
结合“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可知,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表现当时和陶渊明一样的心境。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结构以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回忆二十年前是虚写,如今的所见所感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九江人的好客之风;
“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九江手工艺人极高的智巧;
“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作者既有简单勾勒,又关注细节,运用白描、工笔手法,表现出九江的景美、人美的特点。
10.D
11.B
12.参考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参考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
13.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赏析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的体味与感悟,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领会深层蕴含的人文精神。赏析语言表达技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摸索语言规律,提升语言领悟能力,从语言中获得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本题要求回答“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本题答案不唯一,我们可以同意第一种观点,也可以同意第二种观点,总之同意哪种观点都可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一种观点写起,切忌两种观点
上一篇:
《阿Q正传(节选)》名师作业精选
下一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名师作业精选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一个消逝了”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