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3  2022-04-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通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议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文物往往会面临“缺陷资源”这样一种先天不足。所谓“缺陷资源”,指的是与文物相关的出土地层、出土位置等原始信息缺失。这些资料和信息是公开展陈的基础,也是开展后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许多时候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国有博物馆以及其他国有考古单位所拥有的文物资源,绝大多数可以说是“优势资源”。
相比之下,民间文物,包括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内所拥有的流失文物,由于盗掘者的任意破坏,往往缺乏这些必要信息,哪怕再重要再精美,也只能是“缺陷资源”。
目前,民间收藏已经成为国有博物馆系统的重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民间文物的“缺陷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种转化并不是没有可能。回顾过去,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突破和繁荣,许多来自于一次次意外发现。如宋代石鼓文和钟繇彝器的发现,促成了中国金石学的诞生,涌现出《集古录》《考古围》《历代钟繇彝器款识》等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19世纪本期,大量被当成中药材买卖的刻字“龙骨”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甲骨文这一文字形体的成立,由此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大批重要的相关学者。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问题在于,当下收藏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大量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许多民间收藏家就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收藏领域的卖家本身鱼龙混杂,大量赝品充斥其中,当重要的流失文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不少专业学者也往往出于真假难辨和信息不足,不愿意主动去研究这些新出现的材料;另一方面,收藏领域的一些买家动机也不纯,只考虑自身投资的保值增值,一味将“流传有序”作为收藏的最高目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文物资源的优和劣,不能只用拍卖价格来衡量,价格只是一个因素,并且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文物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博物馆所保存的文物,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不是用价格可以简单衡量重要与否的。
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这种行为理应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非国有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并非件件“流传有序”,大部分都还是流失文物——虽然流失文物并非“优势资源”,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非国有博物馆倘若能够通过系列和专题性的收藏,去伪存真;通过公开的展陈,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检验;并且组织学者,专家展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让流失文物回归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学术研究体系中来。那么,原来有信息缺失的“缺陷资源”,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因此,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坚持学术办馆,是将“缺陷资源”特化为“化势资源”的必由之路。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吴强华《不看到这一点,民间收藏就无法冲破困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盗掘者的破坏,造成大量民间文物缺失原始信息,致使这些文物的研究价值受损。
B. 有些学术成果源于对流失文物的研究,说明“缺陷资源”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的。
C. 缺乏主动研究 精神,只看重投资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
D. 民间收藏家想要突破自身的困境,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两段通过对比,表明民间文物所存在的先天缺陷,进而提出核心观点。
B. 文章注重以史为据,列举历史上金石学等研究成果,从正面对观点加以佐证。
C. 文章对收藏领域问题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
D. 文章在论证上讲求层层推进,多角度阐发,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缺失原始信息,有些流失文物的价格再高,也难免缺乏展陈和后期研究的价值。
B. 虽然甲骨文出现于一次意外,但其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
C. 如果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和研究得当,大多数文物仍有机会化“劣势”为“优势”。
D. 走学术办馆之路是作者基于收藏领域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操作性。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错误。由原文“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可知,原文说的是“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而不是“首先……还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错误。由原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知,原文说“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见作者并不反对文物拍卖,只是认为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表述绝对,且在文中没有依据。由原文“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并没有说“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免•鲍登和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产生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例的现象。
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展开余下试题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摘编自孙瑜(冰为什么那么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面之所以很滑,我们通常认为是在冰的表面有一层流动性的水膜,作为润滑剂,它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
B. 爱尔兰的科学家认为,冰面上的水膜是因为人站在冰面上产生的压强会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的表面融化所致。
C. 摩擦生热导致冰面融化的说法,虽然理论上说得通,但最终也无法解释在冰面上没有摩擦人仍会摔的现象。
D. 科学家通过测力仪实验,是为了通过计算玻璃珠和冰之间 摩擦系数,从而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驰电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运动员在冰面上轻盈矫捷的身姿,也引发了人们对冰面质量的探究。
B. 为了表明“冰在压力下会融化”而产生水膜这一假说不成立,作者以冬奥比赛和东北的冰面为例,说明压力也不一定能使冰面融化。
C. “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话,是对詹姆斯•汤普森所持观点的否定,随后又引入英国科学家的观点,说明冰面水膜的形成另有原因。
D. 针对冰面上水膜的成因,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几种假说,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但对冰为什么这么滑的研究越来越接近真相。
6. 几种假说比较而言,最后一种的可信度最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原因。
【4~6题答案】
【答案】4. D 5. B
6. (1)冰面上这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2)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3)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为了……从而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错,由“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可知是为了解释水膜的结构,进而获悉为什么能在冰面滑行,但滑的快并非研究目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A.“引发了人对冰面质量的探究”错误。由原文“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C.“是对詹姆斯•汤普森所持观点的否定”错,由原文“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免•鲍登和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可见“可事实并非如此”是对上文冰面难以融化形成水膜的否定。
D.“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错,由“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可知最后一种假说没有被推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得出“冰面上这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
由“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得出“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由“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得出“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大碗
铁扬
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人们管大号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有长工的人家,长工吃饭用它,那些年我们家里是有长工的。
女人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专用的,且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平时这只碗被倒扣在碗橱一个什么地方,家人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一只白釉、蓝花钵碗,碗身就绘有似云非云、似花非花的图案,碗边是随处可见的麻绳图案。母亲生日这天,家人才注意到这碗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母亲端起这碗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
这时的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换个大碗。”然后不声不响地把锅里的饭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的灶前,呼呼吃起来。那时灶堂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一年中的其他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
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有着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这当然是催我上床,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
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鲜少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
鱼的风波总会过去。母亲还是会把做好的鱼送给奶奶,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奶奶面无表情地撕扯着它们,嚼着,日子还在继续。
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社会各阶层要平均。父亲率先将多余的土地和房屋献了出来,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一个“深挖浮财”的运动又在继续,“浮财”指的是地上和地下的宝贝。“挖浮财”主要是拿家中的女人说事,这种女人被称作“富婆”,政策决定要把村中一班“富婆”按坐牢的形式集中起来,让她们坦白交代。我家的“富婆”当属奶奶了,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我去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带到村中一个大牢似的黑屋里。


展开余下试题那里集中着几十名“富婆”,各家的饭由各家去送,给母亲送饭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
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自己没有想到。
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问:“你想出来的?”我说:“是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了片刻,呼呼喝起来。
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过上另一种生活了,便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的病症。
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后,由省城到家里奔丧,才发现为母亲奔丧的兄弟姐妹,只来了我一人,他们或因路途遥远,或身有重任,我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成了长子,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
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热情的乡亲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
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不仅是父亲,也是全家人的心愿。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从事着我的艺术事业,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还根据我对瓷绘艺术的知识,把瓷片编成系列。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没有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前面着重描写了母亲大碗的色彩和图案,既突出其对母亲的特殊意义,也和文末遥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B. 母亲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拿出大碗,即便生活很清苦,她也要将自己的生日过得有一定的仪式感,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C. 从织布到做衣,从磨面到做饭,以及各种劳作的声音,这些细节描写将母亲那种吃苦耐劳、甘于付出的品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D. 文章的选材看似信手拈来,却都能直击人心,表达看似平淡,如话家常,却能将情感表现得细腻精微,深沉有力,令人动容。
8. 文中作者在给母亲用大碗送饭时,母亲先是将“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然后才“呼呼喝起来”,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9. 母亲出殡时,作者把母亲的大碗摔得粉碎说成是为了完成全家人的心愿,这一“心愿”有何内涵?请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①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了母亲当时复杂的内心感情。②“停歇片刻”,是因为平时奶奶对她十分苛刻,但在患难时母亲却突然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温暖。③但她又不善表达,只能用“呼呼喝起来”来回应这种无声的关爱。
9. ①首先,按照规矩,摔碎母亲的大碗,说明母亲的丧事才算办得完美。②其次,只有生日才用的大碗被摔碎,也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同时,摔碎大碗也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只是简单粗略的描写,不是细节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停歇片刻”这一描写非常隐忍,里面却蕴含着母亲深沉的感情。平时,母亲和奶奶并不和,但在患难时刻,奶奶和母亲都以自己的方式敞露了内心。简单的“停歇片刻”四个字,写出了心理活动的复杂,她肯定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关爱和温暖,但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呼呼喝起来”来回答这种无声的关爱。母亲的感情很隐忍,作者写母亲这段也写得很节制,欲言又止,引而不发,但情感表现深沉有力、细腻精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感情内涵的能力。
“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所以父亲拿出母亲生前的大碗作为“瓦盆”让“我”来摔,这样才算完成父亲包括全家人好好办母亲丧事的心愿。
母亲的大碗“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现在母亲去世了,大碗也用不上了,摔碎大碗,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
母亲“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她代替奶奶被关押,吃苦耐劳、甘于付出、关爱家人,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敬重和怀念之情寄托在母亲的大碗上,所以最后用力摔碎母亲的大碗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沂,字德润,聊城人,大中时宰相魏公铭之幼子也。兄沆,广明初亦为宰辅。沂举进士第,历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至员外郎、知制造。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翌日,谒国相诉曰:“沂疏浅,不足以供词翰之职。”相辅然之,移为谏议大夫。入梁,为御史司宪,纠缪绳违,不避豪右。开平中,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过天津桥,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彦卿自前白于梁祖,梁祖命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令出私财与死者之家,以赎其罪。沂奏刻曰:“彦卿位是人臣,无专杀之理。况天津桥御路之要,正对端门,当车驾出入之途,非街使震怒之所。况梁现不时回避,其过止于鞭笞。摔首投驱,深乖朝宪,请论之以法。”梁祖惜彦卿,令沂以过失论,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又斗殴条,不斗故殴伤人者,加伤罪一等。沂表入,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沂刚正守法,人士多之。迁左司侍郎,改太常卿,转礼部尚书。贞明中,带本官充西京副留守。时张全义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礼,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全义知之,速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庄宗兴复唐室,复用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链选司,坐累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召还,复为左丞。以衰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卒于龙门之别墅,时年七十余。赠太子少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崔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B.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C.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D.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届贵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