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3  2022-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
江西拾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浏览完整试题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但对人有亲疏之别差等之爱,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也是有差别的。
B.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都属于此类。
C.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D. 根据材料所阐述的内容,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B.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C.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答案】1. C 2. D 3. D
4. 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5. ①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才有了……”错误。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和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A.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
B.是墨子以染丝为喻,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C.庄子认为天地有自然之美。
D.“道法自然”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
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
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展开余下试题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次提到“画像”,但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都是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侧面反映人物形象的。
B.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D. 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卿在画师作画之前烧掉母亲的照片,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
B. 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C. 师傅凭借暗淡模糊的照片就能将小卿娘的形象描绘出来, 是因为二人早就相识,师傅应该是凭借记忆画出的小卿娘。
D. “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了师父的真实身份,被师傅与他曾经的战友之间的故事感动而流泪。
8. 师傅杨宝丰在两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样之举,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9.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A
8. ①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
9. 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③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错误,小说中的师傅杨宝丰也是革命者之一,文章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错误,依据“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可知小卿不想让师傅给母亲画遗像,是因为她不相信母亲已经死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可知,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②由“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可知,师傅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
③由“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 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可知,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④由“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可知,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
②艺术效果上,画像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完成画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
③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几经波折,画像也没有最终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 “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拾德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