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 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 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D. 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也想为南泥湾献一份力,所以这次带来技术,还准备捐赠环保车。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开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 B. 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显幼稚。 D. 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里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李响的事迹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8. 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分析,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响,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6. B 7. C 8. (1)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 (2)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前文李响说的去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 (3)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能沟通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