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5  2022-12-0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郴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5.本试题卷共9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应生活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与真善美的必然联系,对文艺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了全面阐述,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特性和文艺的核心本质与功能。艺术美作为人的创造,细加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它实际上是由作品的情、意、象所蕴涵和传达的真、善、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文学艺术形象总寄托和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我国古代典籍《尚书·尧典》所说的“诗言志”,“志”在古代也包含思想与情感的意思。艺术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一般地说,主流都是向善的,是有益于使人类变得更善良、更美好、更崇高、更进步的思想情感。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使人受到春雨润物般的熏陶和感染。这是文艺胜于、区别于哲学或伦理著作的所在。正是情真、意善、象美的统一,形成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心理机制,使读者和观众产生美的愉悦感。
对于文学艺术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前人也有过许多的论述。我国古代的《毛诗序》论到诗歌的作用时就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很多外国作家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古希腊时期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其剧本《蛙》中,就借埃斯库罗斯之口提出∶“教训孩子的是老师,教训成人的是诗人。”雨果也说∶“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加美。”文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化人”的功能,也即道德熏陶和教育的功能。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都跟文艺的真善美密切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在当今时代,文艺必须反映这个时代的真、体现这个时代的善、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美。我们的文艺家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主导的光明面,表现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必须看到社会中善的精神的主导作用,表现善必将战胜恶;必须帮助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人们心灵中的美,并通过典型的集中、概括,创造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理想的美。(摘自杭迪《习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主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即崇高风格。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司马迁曾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杜甫诗歌亦具崇高之美,诚如刘熙戴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美学在当代文学的演进中不仅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似乎越来越变成了“禁区”。新时期以来理论者虽然“成功”解构了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但并没有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诉求的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理论者从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汲取英雄主义元素,并让人物经历古代或现当代事件,将其组构为“新的”崇高美学,这样的美学不可能蕴蓄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更不可能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回声”,所以,这样的美学是伪崇高美学。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学更与崇高美学无关,郎加纳斯指出,一个作家如果被金钱和享乐的贪求所腐蚀,“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
(摘自安涛《新时代文学呼唤崇高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艺术作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B.文艺作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传递真与善,这是文艺作品区别于哲学或伦理著作的主要表现。
C.在西方美学史上,郎加纳斯对崇高美学的论述既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D.郎加纳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对人潜移默化,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采用引证法来论证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的观点,材料二则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论述文学艺术追求崇高风格。
B.杜甫诗歌崇高之美源于自然形象、人生理想、家国情怀的融合,清代刘熙载评价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C.材料二第二段连续列举庄子散文、屈原诗歌、司马迁史传和杜甫诗歌四个例子,分析了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久远传承。
D.材料二第三段由正面论述转向对不良倾向的批评,集中批判了伪崇高美学和拜金主义等所催生的文学“丑书”。
3.“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下列对“真善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文学既重视反映生活真实,又强调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应生活的本质。
B.“求善”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文学创作必须看到社会中善的精神的主导作用,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C.在艺术创作中,“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所以“情真、意善、象美”三者,“象美”最为重要。
D.解构者企望摘取、组构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元素而创造“新的”美学,因其缺少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恰恰无法体现“崇高之美”。
4.两则材料画横线的句子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试分析其作用的不同之处。(4分)
5.文中说“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请结合材料谈谈,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践行自己的使命与担当。(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甲文】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最后一课
老 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甲文】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5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每个人都已觉得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抖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了比喻,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来表现的意图。(6分)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威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展开余下试题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缯,以政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增,吹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答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吕氏春秋·贵直论 直谏》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以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B.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C.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D.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墩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寿,意思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也是此意。
B.卜,即卜筮,占卜、算卦的意思。古人用蓍草占卦,叫做“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筮”。
C.答刑,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的轻刑。始于战国时期,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
D.不穀,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希望桓公不要忘记自己逃亡在莒国、被囚禁在鲁国、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B. 楚文王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
C.楚文王认为自己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所以请求换一种刑法,不要执行鞭刑。
D.葆申在劝说完文王之后,便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2)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14. 葆申认为楚文王接受鞭刑的原因是什么?直言劝谏的功效怎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宿左省①
杜 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珂:马铃。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描绘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B.颔联为实写,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语意含蓄双关。
C.“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D.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戛然而止,有悠悠不尽的韵味。
16.颈联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请你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五彩缤纷,为喷薄而出的太阳蓄了势力。
(3)古代诗歌中的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唐诗宋词中含有“云”的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到源头,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青年孙犁的经历,就是对创作之源的探寻。1937年,卢沟桥事变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中国人民______,抵御外侮。此前一直苦苦求索个人道路的孙犁,也投入到抗战中来。
参与编选《冀中一日》,对孙犁文学观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了一场名为“冀中一日”的大规模群众写作活动,鼓励大家用日记的方式讲述同一天的故事。大约十万军民参加了征文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普及面之广,这是一个______
的创作活动。征文委员会将各地送来的稿件装在麻袋里、摞在大车上,一路拉着打游击。孙犁作为编辑,参与了稿件遴选和结集出版工作。这一过程让他深受触动。从踊跃来稿中,他看到了人民“对一切进步现象寄托无限的热爱和拥护”,明白了真正的写作就是要写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这次征文对文学工作者是一个“大刺激、大推动、大教育”,“在《冀中一日》照射之下,许多人感到自己的文章________,与人民之生活、人民之感情距离之远”。经历的抗战时期,坚定了孙犁为人民写作的立场,也密切了他与人民的联系。他与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冀中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战的英勇深深打动了他。孙犁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限,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英勇的农民身上闪耀着善与美,迸发出朴素的崇高和伟大。孙犁饱含敬意,把军民的抗战故事写到《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中,用文字记录人们的生活与斗争,讴歌其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这些作品凭借对战争的独特书写立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之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19.孙犁的语言极具特点,请结合《荷花淀》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处署代表着“三伏天”的结束,酷热难熬的天气即将退场,昼夜温差变大,人体生理机能开始进入周期性休整阶段,许多人逐渐有了秋乏的症状,而运动是解“秋乏”的一剂良药。成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体质评价员向菲介绍∶“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含氧量,对于情绪控制助益大,因为吸气时会让脑部细胞充满能量,头脑清晰,思考能力就能自然达到正向效果。每天一小时的运动, ① ,还可以缓解一天工作的压力,在晚上睡眠时,改善夜间睡眠质量,起到解乏的作用。……”
秋天的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以“慢”为主,之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 ② ,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登山有益身心放松,不仅能欣赏秋日美景,还能促进登山者的神经、心血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郴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