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 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A 2. B 3. D 4. 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5. 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以偏概全,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材料三原文是“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法错误,原文“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应是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
展开余下试题C. 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尤其是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又借莫凡的见闻感受,从侧面刻画出阿队纯净、聪慧等美好的形象。 D. 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写对阿队而言,织网和读诗两件事分别指向劳动和知识,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8. 文章多次写到《木兰辞》的相关诗句,这对塑造“阿队”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9.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山楂林”的丰富意蕴。 【答案】6. C 7. D 8. (1)开头通过《木兰辞》写出阿队对读书、对知识的朦胧渴望;(2)中间通过阿队背诵《木兰辞》写出她的聪慧;(3)结尾通过阿队引用《木兰辞》中的话,表明阿队是个有理想,热爱家乡、渴望自己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 9. (1)“山楂林”首先是指阿队的家乡,这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2)“山楂林”是未经开发的美好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里偏僻闭塞,还没有被工业化污染;(3)“山楂林”是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性的象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的滚滚洪流”错。结合原文“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她哭泣是因为保护不了山楂林和芦青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错,小说以莫凡的叙述视角来写。“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文中没有这层意思,阿队不愿去读书是因为依恋和热爱山楂林,并非“劳动”与“知识”的矛盾。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某些段落和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一次写《木兰辞》的诗句是在文章开头,莫凡早起读《木兰辞》,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这表明阿队对《木兰辞》有兴趣,或者说对知识、对读书有兴趣。 第二次写《木兰辞》是晚上两人走在河滩上,“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只听过几遍就能背下来,这表明阿队是个很聪慧的女子。 第三次写《木兰辞》是在结尾莫凡要回城时,见阿队沉思,莫凡问她在想什么,“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表明阿队认真思考了莫凡对她说的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当工程师保护山楂林和芦青河的话,她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含义的能力。 小说标题“山楂林”首先是指阿队的家乡。这里有成片茂密的山楂林,有芦青河,有广阔的原野,是一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宁静而美好的地方。 其次,“山楂林”是未经开发 美好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里风光秀美,有着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们,这里还没有受到工业化的污染,是作者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最后,“山楂林”是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性的象征。阿队非常聪慧,听几遍《木兰辞》就能够背诵;同时她又十分简单,为了这片美丽的地方,她不愿意读书、考大学,离开山楂林;听了莫凡说的话“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可你是工程师吗?”,她就下决心读书、考大学、做工程师,自己亲手来“设计”保护山楂林。山楂林是阿队这样不世俗、纯洁美好的形象的代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司。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大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B.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C.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D.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名,战国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 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或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与之相对的“本业”指教育。 C. 收孥,亦作“收帑”,连坐的一种,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作奴婢。 D. 属籍,有宗室谱籍、户籍或交付图籍等义项,文中指载入宗室谱籍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叔痤赏识公孙鞅的才能,建议魏惠王或重用公孙鞅,或杀了他以防其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表面答应,但实际上并未这样做。 B. 对公孙鞅陈述的富国强兵策略,秦孝公十分认可,并与他商议国事。后来提出若要强国,就不必效法旧制,支持公孙鞅改革。 C. 公孙鞅担任左庶长,严格制定新法令,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并重视对有军功者的封赏,无军功者即使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 D. 之前有很多秦国人对公孙鞅颁布的变法新令不接受,但当看到太子的两位老师因其犯法而受处罚后,很快就都能遵守新法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2)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公叔痤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后考虑属下,所以先替国君谋划,然后才告诉你。你一定要赶紧逃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