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8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宜川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一、课内基础知识选择题(2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肄业(yì) 蓊蓊(wēng) 敛裾(jū) 迤逦(yǐ)
B. 一椽(yuán) 相勖(xù) 着衣(zhuó) 尚飨(xiǎng)
C. 猗郁(yī) 錾银(zàn) 訾詈(zǐ) 嘲哳(zhā)
D. 臭迹(xiù) 蕈菌(xùn) 宫绦(tiáo) 贾人(g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 能力。
A.“蓊蓊”的“蓊”应读“wěng”。
B.“一椽”的“椽”应读“chuán”。
D.“宫绦”的“绦”应读“tāo”。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满座重闻皆掩泣 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 早缫而绪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没有通假字。句意: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B.“羞”,通“馐”,指美味食物。句意: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
C.“而”,通“尔”,你们的。句意:早点抽好你们的丝线。
D.“受”,通“授”,传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怜光彩生门户 B.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 明年,丞相薨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可怜”,古义:可爱、可羡。今义:值得怜悯。句意: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B.“验”古今都是检验、察看。句意: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
C.“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丞相去世。
D.“学者”,古义:求学 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我固当 B. 吾师道也
C.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D. 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动词,起名;句意:给我起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B.名词作动词,学习;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C.名词作动词,继承……事业;句意: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
D.名词做状语,在梦里;句意: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故选D。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诚知其如此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答案】A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其皆出于此乎”的“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B.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的“于”,介词,向。句意: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转徙于江湖间”的“于”,介词,在。句意:在江湖中辗转迁徙。
C.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诚知其如此”的“其”,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言的、对方所知的那个,那些。句意: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的“其”,代词,她的。句意: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故选A。
6. 对下面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 B. 使快弹数曲 省略句
C.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被动句 D. 理,非吾业也 判断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懂得断句。此项正确。
B.“使快弹数曲”,省略句,应是“使之快弹数曲”。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此项正确。
C.“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句意: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此项错误。
D.“理,非吾业也”,判断句,“也”为标志词。句意: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此项正确。
故选C。
7. 下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涉江采芙蓉》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 诗歌《马嵬(其二)》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C. 诗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是指这一乐章以山崩地拆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忧伤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
D. 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心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错误,本诗思想内容上的独到之处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并无“深深的同情”。
故选B。
8. 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 《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 《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 《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采薇》属于《小雅》。
故选D。
9. 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地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 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 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错。“难以写出新意来”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平民,故都那些著名风景,古往今来似乎与那些文人墨客有关系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关系,因而,作者选取了能体现平民生活的景物来写。
故选B。
10. 下列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 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 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D.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可见新闻就是事实”错。真实性是新闻的前提,但并不是说新闻完全没有倾向性,新闻不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性。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的某种一致性。纯粹的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所以,选项说“新闻就是事实”错误。
故选C。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
B. 古人的称谓有时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C.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西昆体师法李商隐,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D.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浪漫主义诗人”说法错误,白居易为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A。
12. 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形”指散文取材和行文方式,“神”主要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C. 韩愈和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 演讲从内容分为政治演讲、学术演讲、管理演讲、交际演讲,从形式分为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论辩演讲,从风格分为激昂型、深沉型、严谨型、活泼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韩愈和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表述错误,应该是“韩愈和柳宗元”。
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不但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太多。
任何一位小说家,毫无疑问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但是,这种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它的诞生需要足够苛刻的条件,除了生活的积淀,思想的指引和艺术的支撑,还要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更为重要的是,恐怕还要等待天赐良机,或者说灵感来袭。总之,这种完美的小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
既然完美的小说一时半会难以写出来,那小说家们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因此,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思想价值,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本来,我不想因为自己喜欢有意思的小说就去故意贬低那些只有意义的小说,但有意思的小说的确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首先,意义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肯定比理性的东西显得直观,因此更具审美性;其次,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意思则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带来的美感显然比大同小异更加丰富多样;第三,意义一般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而意思却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与意义相比,意思就多了一种形式感,而形式感正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摘编自晓苏《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有删改)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完美的小说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这种所谓的完美小说仅仅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B. 小说家只要拥有生活的积淀,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拥有灵感,就能写出有意义有意思的小说。
C. 作者认为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可遇不可求,相比于有意义无意思的小说,作者更喜欢有意思的小说。
D. 最差的小说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这种小说不值一读,而只有意义没有意思的小说也不被读者接受。
1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阐述了“有意义”“有意思”两个概念,指出了完美小说中“意义”和“意思”两者的关系。
B. 作者将有意思的小说和有意义的小说进行对比,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什么前者优于后者。
C. 文章末段对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较充分。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展开论证,思维缜密。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照作者对小说的评判标准,许多被称为完美的或优秀的小说,其实并算不上真正最好的小说。
B. 有意思的小说不看重意义的建构,不追求宏大和深刻,只求有情调和趣味,因此更受读者喜欢。
C. 有意思的小说崇尚感性美学,看重日常生活,进而彰显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D. 因为形式感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小说如果缺乏这种形式感,其审美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答案】13. C 14. D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实际上并不存在”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
B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这种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除了生活的积淀,思想的指引和艺术的支撑,还要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更为重要的是,恐怕还要等待天赐良机,或者说灵感来袭”。
D项,依据“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相对来说,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可知“而只有意义没有意思的小说也不被读者接受”说法错误,应该是不被“我”接受,而非“读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D项,本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说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优秀,然后从多个角度分说为什么前者优于后者;并且是围绕“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优秀”展开论证。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有意思的小说不看重意义的建构”说法不严密,原文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另外,“只求有情调和趣味”也不严密,原文说的是“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语言文字应用题(11分)
16.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浦江之畔,气象万千。上海又一次进入“进博时间”。11月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会议大厅内灯光璀璨,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研各界嘉宾聚集于此。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半小时的主旨演讲中,会场响起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掌声交汇,涌动着全场嘉宾对分享中国机遇、坚持开放共赢的共同心声,更是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的最佳诠释。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均超过首届。
【答案】①11月5日②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③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演讲,会场掌声热烈④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均超过首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表达运用能力。对于新闻概写的一般解题步骤:1.借助导语寻找关键句子,并根据后文进行补充;2.对信息进行筛选,所筛选的信息主要包括“原因”“人物”“事件”三部分要素;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信息整合。对于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是: “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有的题还有字数限制)。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此段新闻报道共由八句话组成。第一句是描述性的文字,不属于关键信息;第二句交待了事件,与第四句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结合可知,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第三句的重点是时间“11月5日”;另外第四句除了交待开幕式的情况,还写到了国家领导人参加并发表演讲;第五六句则是写到演讲得到了掌声以及掌声的意义;第七八句则是写了参会的数量,重点词语要抓住“均超过首届”。因此根据“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这样的概括方式可压缩为: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演讲,会场掌声热烈。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均超过首届。
【点睛】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革新校内其他诸如制度修订、人才延揽等,对于讲义改良事宜即使有要求,但似乎并未落到实处。蔡元培没有立刻实行自己对大学讲义改革的设想也___________,蔡元培刚接任的北京大学虽说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是当时全国先列,但校内思想落后,远不适应国际教育的需求。摆在蔡元培面前最重要的事还是对具有新思想教师的延揽。等到这些新思维教育人才延揽工作告一段落,一浪高过一浪的学潮又让蔡元培___________。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改革讲义的事的确不可能_____________。
面对群情激奋的学生运动,蔡元培置政府“命令”于不顾,对学生运动誓死捍卫,奋力与政府抗衡,无畏保护全体学生,并认为学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而对于一次小小的风潮,蔡元培却以“暴乱”称之,并以开除学生来惩戒。纵观蔡元培对这两次运动的不同态度,似乎的确有点_____________,小题大做。但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还是能看出蔡元培的良苦用心。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革新校内其他诸如制度修订、人才延揽等,对于讲义改良事宜即使有要求,但似乎并未落到实处。
B. 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革新校内其他诸如制度修订、人才延揽等,对于讲义改良事宜虽然有要求,但似乎并未落到实处。
C. 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革新校内其他诸如制度修订、人才延揽等事务,对于讲义改良事宜虽有要求,但似乎并未落到实处。
D. 在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革新校内其他诸如制度修订、人才延揽等事务,对于讲义改良事宜虽然有要求,但似乎并未落到实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足为奇 应接不暇 一蹴而就 匪夷所思
B. 不足为奇 目不暇接 一挥而就 咄咄怪事
C. 司空见惯 应接不暇 一挥而就 咄咄怪事
D. 司空见惯 目不暇接 一蹴而就 匪夷所思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在蔡元培上台之后,致力于……”缺少主语,可删掉“在”。
成分残缺,“致力于”缺少宾语,应在“人才延揽等”后面加“事务”。
搭配不当,“即使……但”不搭配,改为“虽……但”。
全部改对的是C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根据上文内容可知,蔡元培“没有立刻实行自己对大学讲义改革”不值得奇怪。此处应选“不足为奇”。
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指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一浪高过一浪的学潮”并非用眼睛看的,而是强调事务多,应选“应接不暇”。
一蹴而就:踏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延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