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8  2023-11-0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内江二中高2024届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于自信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做一种完整的思考。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去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异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共信,这是一种思想关系,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就中国文学来说,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文学之根,离开这个根基不仅会使中国文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失去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但是,仅有根而没有枝叶和花朵,是不能结出果实的。文学的文化自信应包含个人的、族群的和人类的文化自信,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人类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表现人性、人类意识也是实现世界性的文学境界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即使不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人类对相似的生存环境的应对,产生了相似的文化,这是一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也成为后来人类文化发展中存在相通性的内在原因,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文化自信存在于人类文化互信之中,因为互信既来自共同性的相通,也来自差异性的交流。不能把文化的差异性看作文化交流、文化互信的障碍和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依据,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构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互通有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与发展动力。
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在具体表达内容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首先需明确如何以个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为标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也应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中国的“好故事”,然后是歌唱美丽中国、歌唱美好人性。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构不成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和理性的文化建设,构不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但是文化自信只是文化建构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个人性、民族性到人类性,也是从文化自信到他信、互信、共信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封闭性的理解都是单一的理解,不能从个人性到个人性、从民族性到民族性,也不能从人类性到人类性,否则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必须包含一百多年来现代文化的一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只来自这种纵向的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横向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6月24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有利于保持自己 特色和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
B. 相似的文化是某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C.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类性主题,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D. 如果单一地理解个人性、民族性、人类性,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
B. 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指出差异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C. 文章第三段从当代中国文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的过渡。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影响重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等,是构成中国文学的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B. 只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中国故事”,就能使异文化认同中国思想和文化。
C. 文化自信对构成对等的文化交流、理性的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言至关重要。
D. 中国文学文化自信既来自中华优秀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精神资源。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扩大了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可知,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理解错误,文章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并论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互信、共信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没有对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
D.“对世界影响重大”理解错误,对文本过度解读,原文最后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没有解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影响重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可知,应该是“只有……才……”。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隐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这种试图让自身变得不可见的幻想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借鉴章鱼、变色龙等自然界中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科学界找到了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即尽可能降低自身对比度,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眼无法甄别。
章鱼表皮有成千上万的小色素块,其软体组织可以瞬间张开或者缩小这些小色素块,呈现出不同颜色和形态,使人无法分辨章鱼及其生存环境。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伪装术,并不是真正的隐身。我们可以看到它,只是无法分辩它和它所在的环境。
而要真正让物体“凭空消失”,在科学上还需向前迈出一大步。物体散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使人能够看见物体,因此要实现物体的隐形就需要这个物体既不反射和散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
在一些实验中,人们通过设计垂直排列的透镜阵列,有选择地反射光线,从而达到隐身效果,但一旦观察角度有所偏移,物体又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迄今为止,要像《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那样,实现完美隐身对科学家而言仍是巨大挑战,因为理论上我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光线偏折。
所谓变换光学理论,是指通过改变介质参数从而让光线弯曲的理论。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输•彭德里等人发现,当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满足一定关系时,电磁波在介质中会沿给定的曲线传播,并且不产生反射,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精确设计,实现对电磁波的自由操控。
理论上,通过设计和调控人造材料参数可以实现隐身斗篷、光学幻象装置等不同功能的隐身器件,但实际操作所需调节的电磁参数非常复杂,需要昂贵的光刻技术和繁琐的制造方法,最终实际的隐身效果也会因存在种种局限而大打折扣。在已有的研究中,科学家设计出的大多数隐身器件往往只针对特定物体或特定角度,要完全躲过世界上最精密的照相机——人眼,技术难度非同小可。
为减小隐身器件理论设计与实际制备之间的难度,2022年,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焕阳教投团队提出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
“我们引入遗传算法来设计隐身器件,它是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学习方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陈焕阳介绍,该研究以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为优化目标,将隐形器件的几何结构、材料及工作波长这些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优化过程首先从随机生成由隐身器件组成的种群开始,然后解析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其中散射截面越小代表隐身败果越好。接着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选择最优个体参与下一代繁殖,并重复该过程,最终找到全局最优方案。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图案化加工过程,设计时间可拉制在毫秒级内,表明遗传算法可在高维空间中直接进行全局最优搜索,可作为隐身器件设计的有效方法。


展开余下试题为了追求完美隐身,多年来,科学家对物质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隐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由此构造了不同类型的隐身衣,如在特定微波波长下实现隐身的电磁波隐身衣、使物体对声波的传播不产生影响的声学隐身衣、利用热流传播方程制造的热学隐身衣等。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技术迭代,隐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通信等顿域。
(摘编自符晓波《不再是超能力,隐身术“坠入凡尘”》)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渴望隐身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科学家从大自然中的某些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中找到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
B. 章鱼可以瞬间张开或缩小其表皮上的小色素块,并呈现出和周围环境非常相近的颜色和形态,从而实现隐身目的。
C. 将透镜阵列设计成垂直排列,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反射光线,这种设计只有在观察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隐身效果。
D. 不同类型的隐身衣适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科学家已对“隐身”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探索,隐身技术将运用到更多领域。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是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明什么是完美隐形,以及要实现完美隐形是很困难的。
B. 下面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观点: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红外隐形等隐身技术已较为成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
C. 为了说明我们可以达到完美隐形所需的理论要求,第五段在阐释了变换光学理论的概念后,介绍了英国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D. 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完美隐身,尽管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诸多困难,但这不能阻止科学家探索的脚步。
6. 陈焕阳教授团队提出的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是如何实现近乎完美隐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①将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设定为优化目标,将隐身器件的相关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②随机产生隐身器件和群,并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③运用遗传算法选出散射截面最小的隐身器件参与迭代繁殖,重复此过程,直至最终找到最优方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将透镜阵列设计成垂直排列,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反射光线”错,根据原文“在一些实验中,人们通过设计垂直排列的透镜阵列,有选择地反射光线,从而达到隐身效果”可知,选项前后内容不是条件关系,不合文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文章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要实现物体的隐形就需要这个物体既不反射和散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
B.强调的是隐身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到军事领域,所以不能体现第三段的中心观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该研究以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为优化目标,将隐形器件的几何结构、材料及工作波长这些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可概括出,将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设定为优化目标,将隐身器件的相关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
结合“优化过程首先从随机生成由隐身器件组成的种群开始,然后解析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可概括出,随机产生隐身器件和群,并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
结合“解析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其中散射截面越小代表隐身败果越好。接着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选择最优个体参与下一代繁殖,并重复该过程,最终找到全局最优方案”可概括出,运用遗传算法选出散射截面最小的隐身器件参与迭代繁殖,重复此过程,直至最终找到最优方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长得低的槐花就顺手折下;长得高的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里,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儿。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绑钩子的竹竿越来越长,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低的槐树枝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槐树枝都被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我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花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奶奶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来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斩不断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歌)……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槐花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落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到。


展开余下试题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 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用词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
C. 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D. 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9. 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答案】7. D 8. ①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且与首段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浑融完整;
②内容上,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更好地表达了缅怀故乡亲人这一主题;
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9. ①“形散”体现在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动,结构自由;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②“神聚”体现在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分析错误,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怀念亲人、追怀过去的文章,表达的是时光流逝,缅怀故土与亲人的感情,选项将文章主题界定为“乡土文化消逝”属于刻意拔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点题,是否与文中的某些段落照应;从内容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突出、升华了主题;从手法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回味悠长,是否以景结情;等等。
①结构上,“我折下一串槐花”呼应了文章的标题“老屋后的槐花树”并且与首段“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融完整;
②内容上,“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我”和泪轻嚼槐花,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怀念故乡和亲人的主题;
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言已尽而意无穷,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审题可知,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据此可知应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进行分析。
“形散”:就是要分析本文的外部形态,可从选材、行文脉络、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这篇散文从选材上看,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文章的构思上看,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和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神聚”就是线索清晰、主旨集中。这篇文章以“槐花”为线索,将所有看似散乱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选材、组织架构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均是为表达怀念故乡亲人这一主题服务的。
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升遐,会程颢以檄至府。举哀既罢,留守韩康公之子宗师,问:“朝廷之事如何?”曰:“司马君实、吕晦叔作相矣!”又问:“果作相,当如何?”曰:“当与元丰大臣同,若先分党与,他日可忧。”韩曰:“何忧?”曰:“元丰大臣皆嗜利者,使自变其已甚害民之法,则善矣。不然,衣冠之祸未艾也。君实忠直难与议晦叔解事恐力不足耳。”已而皆验。司马光为政,反王安石所为。毕仲游予之书曰:“昔安石以兴作之说动先帝,而患财之不足也。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盖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者,事也;而欲兴作患不足者,情出。未能杜其兴作之情,而徒欲禁其散敛变置之事,是以百说而百不行。今遂废青苗、罢市易、蠲役钱、去盐法,凡号为利而伤民者,一扫而更之。则向来用事于新法者,必不喜矣;不喜之人,必不但曰‘青苗不可废,市易不可罢,役钱不可蠲,盐法不可去’,必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动上意。虽致石人而使听之,犹将动也。如是,则废者可复散,罢者可复置,蠲者可复敛,去者可复存矣。为今之策,当大举天下之计,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之钱粟,一归地官,使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数年之间,又将十倍于今日。使天子晓然知天下之余于财也。则不足之论不得陈于前,而后新法始可永罢而不行。昔安石之居位也,中外莫非其人,故其法能行。今欲救前日之弊,而左右待职司使者,约十有七八皆安石之徒。虽起二三旧臣,用六七君子,然累百之中存其十数,乌在其势之可为也?势未可为而欲为之,则青苗虽废将复散,况未废乎?市易、役钱、盐法亦英不然。以此救前日之弊,如人久病而少间,其父子兄弟喜见颜色而未敢贺者,以其病之犹在也。”光得书耸然,竟如其虑。
(〔明〕冯梦龙《智囊•远犹卷》,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实忠B直C难D与议E晦叔F解事G恐力H不足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升遐,皇帝死亡的委婉说法,古人对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
B. 何忧,忧虑什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之有”表示有这事,两者结构相同。
C. 而,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与《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的“而”用法相同。
D. 路,意为途径,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颢认为宋神宗时一批主张新法的大臣都好利,要和他们合作,让他们自己撤除那些对百姓非常有害的新法,这样才会比较妥善。
B. 毕仲游结合过去与目前的情况逐一分析,认为一定会有人以财政不足为由来动摇皇帝心意,这让司马光感到害怕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C. 毕仲游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先对全国的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然后再用几年时间储存钱粮使经费充足,从而废除新法。
D. 在废除新法这件事上,程颢想到了党派纷争所带来的祸害,毕仲游设想了那些“不喜者”的想法,可见他们都是有远见卓识的人。
1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内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