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3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北京市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202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木讷(nè) 着恼(zháo) 慰藉(jiè) 包扎(zā)
B. 百舸(gě) 守拙(zhuó) 执拗(niù) 半晌(xiǎng)
C 吐哺(fǔ) 掇取(duō) 契阔(qiè) 渌水(lù)
D. 纶巾(guān) 大弦(xuán) 休戚与共(qī) 封狼居胥(x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守拙”的“拙”应读作“zhuō”;“半晌”的“晌”应读作“shǎng”。
C.“吐哺”的“哺”应读作“bǔ”;“ 契阔”的“契”应读作“qì”。
D.“ 大弦”的“弦”应读作“xián”。
故选A。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廖阔 阑干 樊笼 书生义气 B. 樯橹 扭怩 铮嵘 摧眉折腰
C. 仓惶 仟陌 譬如 霞蔚云蒸 D. 激扬 洪涛 脂膏 磕磕绊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书生义气”的“义”应写作“意”。
B.“扭怩”的“扭”应写作“忸”;“铮嵘”的“铮”应写作“峥”。
C.“仟陌”的“仟陌”应写作“阡”。
故选D。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问候) 虚室有余闲(空室)
B.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
C. 渌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D. 故国神游(赤壁古战场) 如今有谁堪摘(忍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苦恨:极其遗憾。句意: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C.渌:清澈。句意: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D.堪:能够,经得起。句意:如今还有谁能够去摘取赏玩?
故选A。
4.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误落尘网中 B. 天姥连天向天横
C. 大珠小珠落玉盘 D. 卷起千堆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把“官场”比作“尘网”。
B.夸张,极言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C.比喻,把“琵琶清脆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
D.比喻,把“扑打到岸上的雪白的浪花”比作“雪”。
故选B。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与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B.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山水诗的创始人。
C.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D. 在中国诗词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陆游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山水诗的创始人”错误,应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C.“《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错误,应是“古体诗”。
D.“陆游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错误,陆游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应是“柳永和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故选A。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6.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 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 “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 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7. 将下列三段文字填入材料一中【A】【B】【C】三个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展开余下试题(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 123 B. 231 C. 132 D. 312
8. 下列不具备“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的一项是( )
A.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9.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 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 “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 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10.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6. C 7. C 8. A 9. D
10. 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理由:(1)根据材料一,从空间角度上分析,①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②文字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2)根据材料二,从时间角度上分析,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7段“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中的“除了……还有”可知行话并不是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文段内容的能力。
A空,根据前文“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后文“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在这种环境里,可以用声气辨人。题干(1)中的“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正是由大声的“我”的声气“报名”的。所以此处选(1)。
B空,根据前文“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和后文“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记号的作用,题干(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就是用“铜钱”代话的。所以此处选(3)。
C空,根据前文“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这里强调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的重要性,题干(2)“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正体现了“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此处选(2)。
故132的顺序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诗句是对自己居住地的介绍,这是对陌生人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B.从材料一第七段“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诗句中的人物表达情意时并没有使用语言,而是用表情动作来表达。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是用“放白鹿”“行即骑”这些动作表明自己的意思。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D.从材料一第七段“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可知,诗句中“把酒话桑麻”是用农民之间的语言来讨论农业问题,属于行话。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第4段“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可知题干把因果说反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1段“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最后一段“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
从材料一第3段“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费孝通认为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可知,作者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的语言与文字,材料一是从空间角度上分析的。
从材料二第1段“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可知,材料二是从时间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语言与文字。
从材料二第4段“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可知,作者认为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材料二最后一句“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是作者观点的总结,作者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展开余下试题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觌(dí):相见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B.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待以宾礼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13.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B.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C.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D.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E. 请煜入宫治装
F.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G. 上觉,遽诘所以
H.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1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5.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答案】11. C 12. D 13. B 14. D
15.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预:提前、预先。句意: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所,结构助词,加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句意:看他选取什么。/一点都不接受。
B.以,介词,用。句意: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给他。/用宾客的礼仪相待。
C. 何,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我有什么功劳呢?
D. 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曹彬。句意: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皇帝哭得很悲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近名”是“追求名声”之意。此句是判断句,句意: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错误。由原文“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可看出是太祖器重他,不断委他以重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处“笑”的是潘美私下看着曹彬微笑,是因为当初攻打南唐时皇帝曾许诺封他为使相,潘美预先恭喜他时,曹彬说过皇帝还不会封他为使相,因为太原刘继元尚未攻克。果然被曹彬说中,皇帝以此为缘由暂缓封相。据此得出: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第二处“笑”是皇帝听了他们的解释之后也大笑,是因为曹彬的确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同时也有自我解嘲之意,为了补偿曹彬,之后赏赐曹彬钱财。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曹彬刚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摆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盾牌戈戟,右手拿礼器,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官印,其他什么东西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不寻常。
(后周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人相见赠送的礼物,一件也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给他,送了好几次,曹彬仍不接受。然后说:“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下来登记带回,全部上交官府。
起初,太祖赵匡胤(当时还不是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务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在一起宴会聚饮,也很少参与,所以太祖很器重他。建隆二年,太祖从平阳把他召回来,对他说:“我过去经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后周皇室的近亲,又是朝廷重臣,恭敬地任职,还唯恐招致过错,哪里敢随便结交呢?”
(北宋太祖)开宝七年,征伐江南。在长期围城期间,曹彬常常延缓军队的进攻,希望李煜出降。城池即将攻破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军务,部下诸将都来探望。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愈的,只要诸位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下城池那天,不随便杀害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好了。”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有好转。第三天,金陵被攻陷。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余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宾客的礼仪相待,请李煜回皇宫收拾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守候在宫门外。旁边的人悄悄对他说:“李煜进宫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当初,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一定封你为使相。”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曹彬说:“不可能。这次出征,依仗皇上的天威,遵循朝廷的谋略,才能成功。我有什么功劳,更何况使相是最高的品级啊。”潘美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曹彬答道:“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回师还朝,献上俘虏。太祖对曹彬说:“本来应该封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平定,暂时还得等等。”听到这话,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照实回答。太祖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在世何必位至使相,好官职也不过是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真宗乘车亲临府第探视病情,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白银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临吊唁,哭得很悲伤。
(二)
16. 阅读下面《论语》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十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