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2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首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语文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 审核人:周明鉴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90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流寓”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
C.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 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
A. 三闾大夫 B. 少陵野老 C. 范文正公 D. 东坡居士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浏览完整试题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而在曹春生看来,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5.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
A. 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 奖劝农桑
6.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 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 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 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7.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答案】1. B 2. D 3. A 4. C 5. C 6. A
7. 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
B.“一定”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选项忽略了文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限制,而事实上,“不得已客居他乡”只是“流寓”的一种,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苏轼以此为号。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可见东坡居士这一称呼符合“流寓”的定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A.“无视”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流寓的文士并不是“无视”环境的恶劣,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不得已”,与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无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出自李煜《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故国”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B. “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
C.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作此诗时,是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反映诗人流寓经历没有。
D. 出自《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与“流寓”有关,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C. “江山易姓”错误。“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而是百姓对他的肯定和推崇。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于文无据,从材料三来看,文章强调的是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中可找到“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可得知他们三个都是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流寓文人。
材料二第二段可找到“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第四段“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第五段“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可得知文人们在流寓地创作出大量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
材料三第一段“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柳宗元“……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可以知道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发展了边远地区的文化,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其稔恶可杀者 稔恶:罪恶深重
B. 诸臣援宋高故事 援:解救,援助
C. 出彪佳安抚苏州 出:京官外放,到地方任职
D. 毋假勤王造祸乱 勤王:臣下起兵救援有难的君王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B. 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 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且放白鹿青崖间
D. 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败义以求生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 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 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11. 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12. 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四个短语来概括。
【答案】8. B 9. C 10. B
11. 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12. ①. 募勇士 ②. 斩乱兵 ③. 摄兴平伯(杰)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 句意:追究其中罪恶深重可杀 四个人。
B. 援:援引。句意: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
C. 句意: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
D. 句意: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其,都是代词,他的,它们的。句意: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支道林心里舍不得它们,就剪短了它们的翅膀。
B. 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句意: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展开余下试题C. 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句意:扬言要调动军队到丹阳来对付祁彪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D. 以,都是连词,来。句意:我要是敢越规矩一步来玷污您。/败坏道义来求生。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这是”错误。“是”应是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因此该句可以翻译为“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能力。
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一次的抗言是:“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可看出,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样有所朝廷威严,在政局上对朝廷不利;
第二次是:“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可看出,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结合原文“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可概括为“募勇士”;
结合原文“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概括为“平乱兵”或“斩乱兵”;
结合原文“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可看出最后一件是与兴平伯、高杰的较量,所以概括为“摄兴平伯(杰)”。
参考译文:
祁彪佳,天启年间的进士,被授予兴化推官,临行时,祁彪佳向他的父亲跪下请教为官之道,父亲没有回答他。有人问他父亲(为什么不指点他),他的父亲说:“你没见过那些教人游泳的吗,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一旦把他拉到清冷的水边,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现在他去做官,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祁彪佳离开了。最后果然因为贤明能干而著称。
祁彪佳任职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追究其中罪恶深重的四个人,用刑具锁拿在路口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
明朝灭亡,有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祁彪佳反对说:“(藩王)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监国的计议于是确定下来。不多久,有建议福王登基作皇帝的言论。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可是这时向福王邀功的人,造谣说史可法对福王有背叛之心。史可法害怕了,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于是就以苏州有市民变乱而祁彪佳一向对苏州有恩惠为由,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
祁彪佳到任后,在路边张榜说:“背叛朝廷不能饶恕,忠贞仁义也不能夸耀,不要借助铲除叛贼而了结私人仇怨,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他逮捕苏州市民中带头闹事的人,斩杀了他们。招募勇士组成苍头军,亲自教他们打仗。当时正赶上兴平伯的士兵抢劫丹阳集市钱财,祁彪佳率领苍头军快速赶到处理,斩杀了兴平伯的士兵。兴平伯(高)杰平素就害怕彪佳的声名,到了这时候就忌恨祁彪佳,扬言要调动军队到丹阳来对付祁彪佳。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高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当时高杰盘踞大观楼,认为祁彪佳一定不敢前来。到约定的日期刮起了大风,高杰笑着说:“祁抚不来有托辞了。”一会儿,一艘帆船破浪而来,很快就抵达江岸,有人传呼说:“祁都堂到了!”高杰非常惊骇,迎到门口,看见祁彪佳戴着角巾,穿着普通的衣服,身后只是带着文书、衙役各一名,又非常高兴。跟祁彪佳坐在一起谈了好久后,高杰起身指着江水发誓说:“您是了不起的人啊!有您在,我要是敢越规矩一步来玷污您,就让我像这滔滔江水被风浪拍散。”于是盛情招待祁彪佳,祁彪佳稍微动了动筷子表示了一下就离开了。
朝廷军下江南,用书信和财物聘请祁彪佳,祁彪佳夜里远望南山笑着说:“山川人物都是幻化的形态啊,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第二天早晨,家人找不到祁彪佳在哪,只见到小路旁柳边的浅水中露出祁彪佳戴的角巾,大家都说这就是祁彪佳,他是端坐入水而死的。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3. 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形式上看,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图景的律诗。
B. “相思则披衣”写因思念友人夜不能寐,披衣彷徨。
C. “言笑无厌时”写作者与家人聊天谈笑,从不厌烦。
D. 从“无为忽去兹”可见诗人喜爱此地,愿在此久居。
14. “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招揽人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所以才借酒浇愁。
B.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美好的景致中,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酒也无法排解其贬谪的愁苦。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远方亲人。“一杯”与“万里”对比,写出作者已厌倦征战生活。
15.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答案】13. B 14. D
15. ①登高赏景之乐;②饮酒赋诗之乐;③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④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写因思念友人夜不能寐,披衣彷徨”错误。诗句的意思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相见谈笑”,表达纯真的友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D.“写出作者已厌倦征战生活”错误。诗句的大意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热爱家乡和祖国,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并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唯此,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有对家乡的思念,但不是愁绪,不是厌倦,而是乐观积极,杀敌报国的情感。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诗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写出了志趣相投的好友们相聚登高赏景之乐;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首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