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2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北京市一〇一中学怀柔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101中学2023级高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2023年10月31日
本试卷共8页,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杜甫的第一个特质是,纯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他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这种【甲】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上地位最高的诗人。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地位无人能及。
盛唐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这种集大成在诗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在这个集大成的时代,出现了集大成的诗人,他的整体作品就是集大成的最好例子,而杜甫正是这样一位诗人。杜甫在集大成这一工作上的成就是:形式上,把前人已有相当成绩的古体发挥到极致,把前人刚刚试验完成的律体加以大力开拓;内容上,把前人的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乙】,呈现出新的面目。这种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成为杜甫在中国诗坛占据独特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杜甫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诗史上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主要归功于他对艺术的完美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二种特质,即他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艺术创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痛苦。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因为,每当杜甫的生活经历了大变化,面临新的状况,作为艺术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新局面,随而加以沉思,并且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结果就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变化,杜甫的诗歌内容以及随之而来的诗歌技巧也就配合着变化。因此,就整体来说,其作品的内容就显得极其丰富,诗歌的技巧也随之而变化多端。杜甫这种随时代成长而显现出来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无人可及,因此,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人可以超越了。
除了在艺术上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外,他对新的生活经验的感受力也是非常人所能及的。他永远是一个面对生活的人,他永远以开放的心胸去迎接每一个全新的生活经验,因此,他的诗歌题材才能随着他的生活经验的转变而不断地扩大。从这方面来说,杜甫又是一个最具有广博心胸的诗人。这样的心胸使他能够接纳一切、同情一切,而这也就是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三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对人的关怀与同情。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天将大旱的景象,令杜甫忧心如焚,因为——“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农民无法耕种,又要负担军队的开支,后果难以预料。还好,晚上下了一场雨,“谷根小苏息”,可惜雨并不大,“沴气终不灭”。杜甫不由得感叹:“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杜甫极为关注现实政治民生,常常为之寝食难安、忧虑重重。这种关心,让他不得不写诗,而且,这种诗常常一写就很动人。对杜甫来讲,现实政治民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这样的诗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他年轻时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无非是希望天下太平,世间永远没有苦难。他对现实政治民生的关怀,也不过是这种善良愿望的热切表现。杜甫的诗充满“民胞物与”“济世爱民”之心,在儒学全面复兴的宋代,大家一致地称赞杜甫,从此以后,杜甫成为中国诗人的最高典范。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吕正惠同名文章)
1. 阅读材料,根据上下文 内容,为【甲】处选择恰当的成语( )
A. 薪火相传
B. 承前启后
2. 阅读材料,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为【乙】处选择恰当的成语( )
A. 推陈出新
B. 吐故纳新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与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华:指(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此处可替换成“菁华”。
B. 锲而不舍:“锲”的意思是“镂刻、雕刻”,读音为“qiè”。
C. 民胞物与: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D. 典范:指可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此处可替换成“模范”。
4. 阅读材料,下列不属于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杜甫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
B. 杜甫身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颠沛流离,尝尽痛苦。
C. 杜甫具有不断成长、变化以至追求完美的艺术创造力。
D. 杜甫对现实政治有热切的关怀,对百姓疾苦有深切的同情。
5. 阅读《春望》,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春望【1】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前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前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答案】1 B 2. A 3. D 4. B
5. ①杜甫极为关注现实政治民生,在他的诗歌中时常展现,表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写长安沦陷,烽火不断,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②百姓的疾苦让诗人寝食难安、忧虑重重,这成为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写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不知死活,让诗人焦心肠断,短发萧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语境强调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他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可见杜甫具有承接前人事业,开启后人道路的作用,故填写“承前启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吐故纳新: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语境强调杜甫把前人的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在诗歌(文化)上呈现出新的面目,可见强调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故填写“推陈出新”更恰当。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D.模范:学习、工作中值得树为典型 人才或事迹,“模范”本身有“典型”的意思,一般前面不用“最高”修饰,故不可替换。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原因有三个:“杜甫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具有不断成长、变化以至追求完美的艺术创造力;对现实政治有热切的关怀,对百姓疾苦有深切的同情”。此项强调的是杜甫的坎坷经历,不是他被后代尊为“诗圣”的原因。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烽火连三月”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可见杜甫极为关注现实政治民生,在他的诗歌中时常展现,表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慨现实,怨恨离别;“家书抵万金”,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可见百姓的疾苦让诗人寝食难安、忧虑重重,这成为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南岳【1】记
【清】罗泽南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2】,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3】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展开余下试题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有删改)
【注释】【1】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2】诘朝:次日清晨。【3】舁者:轿夫。
6.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咫尺晦昧 戊申晦(《登泰山记》)
B. 兴几尽 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
C. 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曲中收拨当心画(《琵琶行》)
D. 天或未有以启之 或曰,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 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 骤:快速
C. 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D. 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8.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各蹑其屦以上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B. 云尽为风散矣 因为长句(《琵琶行》)
C. 卑而近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 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其级七千有余(《登泰山记》)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 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 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 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 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 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 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6. B 7. C 8. C 9. A 10. B
11. 逐一(全部) 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既要从整体上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A.第一个“晦”,昏暗;句意: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
第二个“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句意: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B.第一个“几”,几乎;句意: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
第二个“几”,几乎;句意: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C.第一个“画”,绘图;句意: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
第二个“画”,通“划”,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句意: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D.第一个“或”,有时;句意: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
第二个“或”,有人;句意: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C.“使:致使”错误。“使”,假使,假如;句意: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
第二个“以”,介词,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第一个“为”,介词,被;句意:云都被风吹散了。
第二个“为”,动词,写;句意: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
C.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
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D.第一个“其”,表推测,难道;句意: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第二个“其”,代词,那些;句意: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没有人施以援手”错误。应为:一旦不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错误。根据原文“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可知众人看到云随风翻转的形象并不是在上封寺,因为上封寺已经被浓云遮住了。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和分析能力。
根据最后一段的“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可以知作者既想“得其概”,也想“观其大”和“尽其细”,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游南岳记
罗泽南
戊戌年的秋季,我与陈子乔、林固庵二人同往南岳衡山。乘轿子行了两天到达衡山脚下。天阴下来,大雨突然像倾倒的一样,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第二天早晨,云雾暂时散开了,祝融峰忽然从天边显露出来,一会儿便(又被云雾遮蔽)看不到了。
勉强行走,上山的小路崎岖不平,抬轿的人没有办法使用他们的气力,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午间到达半山亭休息。半山亭以下清净明澈,以上云层深厚,什么也看不见。喝过了茶水,前行经过三十六湾,山路像羊肠一样细长弯曲,特别奇险让人畏惧。瀑布奔流鸣响在万丈山崖的下面,如果一不谨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秋天的太阳从上面蒸晒,白云呈现出五彩的颜色,特别耀眼。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不久,一座山峰出现在眼前,我们以为已经登上了山顶。奋力向上攀登,便听到了钟声、磬声、鸡犬鸣叫声,有人一边走一边唱或相互问答的声音,此唱彼和地在半空中交响,抬头仰望却又看不到这些声音发出的地方。从容不迫地向上攀登,到达了上封寺,便在这里住下。
云雾涌来,寺庙忽然一下被浓云遮断,山峰顶端挺立显现在云雾中,像田螺,像发髻,像大海中孤立的小岛,一点依靠都没有。风吹动云雾飞舞,整个衡山都像在动摇,令人眼花心跳不能控制自己。到半夜,刮起了大风,佛殿上面所盖的铁瓦好像要飞走一样。清早起来观看,云都被风吹散了。于是攀登高石,上到祝融峰的极顶。近处可以看到荆州、襄阳,远处可以观览天地,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我私下因此有感慨了。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它的景象容易被人看见;处于又高又远的,它的奇妙便难以被人发现。天地间蕴藏的奥秘,常常多数是隐秘深藏而不易被人了解的。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将不可能穷尽天地的大观,全部显示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安于愚昧而不求长进的人,是自暴自弃;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应该竭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所能做到的,要追求自己可以达到的境界。至于因事物相似或因自己的眼花而使自己产生疑虑、错乱,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又总有自己还不能达到的,尽了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天的帮助,然后在心里大概便没有遗憾了。这便是我游览南岳产生的感慨。
我听说南岳衡山上有许多深幽的岩洞、奇异的山岩,是过去贤者所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我打算逐一访求并且细致地观览,能够全部了解它们的概貌。既要观看它们的大处,又要努力全部了解它们的细处。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展开余下试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1】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2】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 3】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释:【1】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2】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3】竹实:传说中凤凰的食物。
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
B. “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 “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 “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苍凉的氛围。
B. “假令”两句极尽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C. “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 “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14. 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A
14. 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诗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作者以大鹏自比,写其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出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作者年轻自信,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凤鸟是祥瑞之鸟,杜诗写凤鸟“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作者借写朱凤对众鸟的同情怜悯,表达了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错,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世人”两句意思: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C.“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错,嗷嗷:描摹朱凤的叫声,并非因冻饿而哀号。
D.“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错,“下愍”两句意思: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连最小的黄雀也不能逃脱。没有体现“尤其同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虚实结合”错误,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并非现实中的动物。因而没有“实”。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形象的能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道“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这也是对“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最好回击,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表达了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杜诗言朱鸟孤立无助,栖托虽高,不忍自求饱,必欲百鸟如黄雀之类在罗网者分竹实以及之,不暇计鸱辈怒号矣。“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等诗句描绘了凤鸟仁爱善良,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哀怜百鸟的朱凤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身在罗网中的百鸟就是底层百姓;“鸱枭”则是欺压百姓的人。作者借描写凤凰来表达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悲悯之情,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说明了其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性格特征。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描写的情境与《静女》中“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涉江采芙蓉》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游子与思妇的深情:“_________?所思在远道。”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瑰丽的色彩描绘神仙世界:“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4)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这个画面。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出了音乐的留白之美:“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他还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音乐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的诗句是:“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雄姿英发。”
(7)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七组叠词写出了自己的孤寂和痛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历史,表达对当权者轻敌冒进 担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
(9)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非常精彩:“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_________,而皆若偻。”
【答案】 ①. 俟我于城隅 ②. 爱而不见 ③. 采之欲遗谁 ④. 青冥浩荡不见底 ⑤.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⑥.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⑦.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⑧.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⑨.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⑩. 小乔初嫁了 ⑪. 凄凄惨惨戚戚 ⑫. 赢得仓皇北顾 ⑬.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⑭. 须臾成五采 ⑮. 绛皓驳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俟、隅、遗、冥、瑟、鸾、啸、渚、唯、初、戚、皇、樗蒱、须臾、绛皓。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老陆【1】
冯骥才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水乡。
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相见,大家聚在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丛维熙逞强好胜地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一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