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2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评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弹奏方式多以竹片拨奏或击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在古代,箜篌除了用于宫廷雅乐之外,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唐代诗歌中也多次写到箜篌,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等,汉代时曾将箜篌作为“华夏正声”代表载入《清商乐》。
关于箜篌的起源,在学术界曾存在一些争议。《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禁不止……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唐代《通典》中记有“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但是由于古代史书经过多年的洗礼,不可避免有后来者在编纂中借鉴抄袭古籍,所以史料记载中也不乏有自相矛盾的情况。汉代刘熙载在其所著《释名•释乐器》中曾说:“箜篌,师延所作。”师延,相传是上古黄帝或夏商时期的乐师。与之相应的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另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现古城村)古称箜篌城,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
经实地考察,现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韩寺镇的确有座古城,现在名字叫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村后有堤里小清河环绕,桥头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1984年文物普查时,出土了板瓦、筒瓦、铜箭头、铜镜、铜带扣、五铢钱及平首币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文物,为研究箜篌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牟县地名工作者肖自才认为,文献记载“昔师延居此造箜篌”,“居”字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也就是说,师延可能是以制造箜篌而得名的“箜篌城”中人。郑州大学副教授陈隆文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师延”及师姓的祖居地,也应在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现在的箜篌城遗址,是在偌大的平原上独矗的一座高土墙,古城村村民称之为“老城头”。与老城头相关的“箜篌城和师延”及殷纣王的传说故事,在中牟县韩寺镇、官渡镇等地广为流传,对研究古城村的历史变迁及箜篌的生产制造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箜篌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但由于其逐渐被划归宫廷雅乐,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箜篌乃“乱世之因”。随着市井文化的盛行,箜篌逐渐被古琴和古筝所代替,后世的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模样。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中牟融媒号》)
材料二: 2018年3月20日零时,中牟县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正式通车。此桥创意命名为“箜篌览胜”,桥型方案源自凤首箜篌,是中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见证。桥塔采用弯月立面,配以凤首造型,箜篌框架的婉转弧线,柔美优雅而有力,拉索阵列简洁而富有韵律,宛若琴弦。
千年古乐城,而今再发声。
2019年8月5日,20多年来致力于重塑唐箜篌的香港音乐人黄祎琦、许碧兰夫妇慕名来到中牟,专程参观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中牟县首个集文物保护与展示、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文艺演出、主题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它将文物本体保护与中国箜篌文化发祥地、传承地相结合,展示了中牟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
如今,箜篌城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箜篌城的传说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箜篌音乐也被列入了中牟县县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箜篌文化的复兴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其中,以郭晓山为代表的传承群体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辑整理出《箜篌城的传说》《从箜篌城到曲遇聚》等作品被广泛宣讲传播。近几年来,政府及文旅单位通过“寻找中牟箜篌传承人”活动,建立起了箜篌公益培训基地,组织箜篌音乐培训百余人,各类演出、赛事20余场。团队两次参加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向中外嘉宾展示箜篌演奏,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为了推动箜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政府也在积极谋求中国箜篌文化艺术节、世界箜篌博物馆、中国箜篌学院在中牟的落地,既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中牟全域旅游发展“添魂”。
传统文化延绵千年,箜篌古韵绕梁不断。要让箜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使之成为一张靓丽的中牟名片,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文化中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郊祀志》和唐代《通典》中关于箜篌起源的记载一致,都认为箜篌乃汉武帝时期兴起的。
B. 《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组织撰写的地理类史书,其中关于箜篌城的记载有很大的可信度。
C.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中牟县第一个集文化、历史、音乐、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D. 中国箜篌文化艺术节、世界箜篌博物馆等落地中牟,是政府助力区域文旅发展的积极举措。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诗词《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看,箜篌到东汉时期,或成为书香门第中青少年艺术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标志。
B. 古代史书曾有“借鉴抄袭古籍”的情况,如果史料记载中出现自相矛盾时,成书年代在前的可信度更高。
C. 像“古城村”这样的的地名是最好的历史记忆,说明当地有悠久的地域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沉淀。
D. 为传承箜篌文化,有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要将箜篌请出神秘的艺术殿堂,使之走近人民大众,仍然任重道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解释“衰落原因”的一项是( )
A. 唐代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记载“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可以看出箜篌到唐代已被沦为皇室的专宠。
B. 唐代段安节《乐府录》中记载:“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箜篌因此曾遭到士大夫们的抵制。
C. 从《清明上河图》《十二钗图》等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北宋结束了长期战乱,市井文化逐渐繁荣,当时作为雅乐的和者盖寡。
D. 《韩非子》中记载:“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此处的“琴”和箜篌是不同的两种乐器。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的发源地在中牟?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中牟县文旅单位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你结合文本提出你的建议,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史书及县志的记载互为印证;②实地考察,文物佐证;③专家基于文献基础上的合理推断;④当地的传说故事可做参考。
5. ①整理研究。培养专业团队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②宣传普及。组织公益讲座,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平民化。③转化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落地中牟”错误,原文是“政府也在积极谋求中国箜篌文化艺术节、世界箜篌博物馆、中国箜篌学院在中牟的落地”,未然变已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成书年代在前的可信度更高”错误。由原文“《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可知,可信度高的史书更重要的是看其来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选项说的是关于“琴”来源的记载,不能解释“衰落原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另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现古城村)古称箜篌城,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可知,史书及县志的记载互为印证。
由原文“经实地考察,现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韩寺镇的确有座古城,现在名字叫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村后有堤里小清河环绕,桥头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1984年文物普查时,出土了板瓦、筒瓦、铜箭头、铜镜、铜带扣、五铢钱及平首币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文物,为研究箜篌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可知,实地考察,文物佐证。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中牟县地名工作者肖自才认为,文献记载‘昔师延居此造箜篌’,‘居’字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也就是说,师延可能是以制造箜篌而得名的‘箜篌城’中人。郑州大学副教授陈隆文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可知,专家基于文献基础上的合理推断。
由原文“与老城头相关的‘箜篌城和师延’及殷纣王的传说故事,在中牟县韩寺镇、官渡镇等地广为流传,对研究古城村的历史变迁及箜篌的生产制造等均具有参考价值”可知,当地的传说故事可做参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如今,箜篌城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箜篌城的传说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箜篌音乐也被列入了中牟县县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箜篌文化的复兴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可知,可以培养专业团队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由原文“此桥创意命名为‘箜篌览胜’,桥型方案源自凤首箜篌,是中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见证。桥塔采用弯月立面,配以凤首造型,箜篌框架的婉转弧线,柔美优雅而有力,拉索阵列简洁而富有韵律,宛若琴弦”“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中牟县首个集文物保护与展示、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文艺演出、主题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可知,可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以郭晓山为代表的传承群体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辑整理出《箜篌城的传说》《从箜篌城到曲遇聚》等作品被广泛宣讲传播。近几年来,政府及文旅单位通过‘寻找中牟壁篌传承人’活动,建立起了箜篌公益培训基地,组织壁音乐培训百余人,各类演出、赛事20余场”可知,可以组织公益讲座,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平民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刺刀锋芒
胥得意
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
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
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了战士们的必备。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
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打仗,似乎也用不上拼刺刀。”
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
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淡淡的粗糙,像是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有些细腻。①这种细腻一点点就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看起来凛例,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却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了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冷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看这些影片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膜。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②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
在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
那天晚上,集合的哨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又紧张。
大队长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是在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宾,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
第二天,是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声蹲下来,听到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
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胀,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
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下,韦民的胸腔都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着鲜艳国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③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
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呢,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而且,他也是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个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就快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
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而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④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
(选自《解放军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采用倒叙手法,制造悬念,引出严峻对刺刀开刃的要求和为抗美援朝烈士站岗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刺刀锋芒”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有具体所指,也代表着同仇敌忾的亮剑精神。
C. 小说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把故事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巧妙加入热点话题,具有浓郁的军旅气息。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说情节简单紧凑,有伏笔有照应,记者滑倒的情节写出了事件的波澜,又表现出人物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的特点。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细腻”一词,写的是磨刀石的变化,也体现出韦民磨刺刀时微妙的心理感受。
B. 句子②写大队长复杂的情绪,“几分温度”是对韦民的鼓励,“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
C. 句子③是韦民看到棺椁经过时 想象,写出了韦民作为军人在执行重大任务时的激动和自豪。
D. 句子④是一个特写镜头,在情节发展的高潮中收尾,既点了题,也是对中国军人的礼赞。
8. 小说在刻画严峻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关键词是“磨砺•成长”。请结合小说构思和主题,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C 7. B
8. ①严肃认真。小说中描写严峻“盯”着韦民看、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等,说明他是一个严格要求的基层军官;
②关爱下属。严峻见韦民磨刀磨出了一脸的汗,“伸出的手”“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体现严峻对士兵们具有温情的一面。
③爱憎分明。训练士兵磨刺刀和 “明天接爷爷回家”的情节,体现严峻作为烈士后代爱憎分明的军人本色。
9. ①小说写一位大队长培养手下新兵,表面上以训练新兵磨刺刀为中心事件,其实是让战士在磨刺刀的过程中激励军人血性、培养军人素质,是对思想和意志的磨砺。
②新兵韦民在一次次磨刺刀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沉稳、坚毅、有大爱有担当的战士。
③文章最终指向以韦民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青年军人的成长,以及和平年代里也要时刻准备着保家卫国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小说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错误,“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就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凝重庄严的气氛 ,烘托了战士们悲壮的心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错误,“失望”之说无文本依据。其实文中的“轻蔑”含有“挑战”意味——严峻看韦民有了进步,但并不能确知他能否坚持下去,看他行动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可知,小说中描写严峻“盯”着韦民看、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等,说明他是一个严格要求的基层军官。
由原文“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可知,严峻见韦民磨刀磨出了一脸的汗,“伸出的手”“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体现严峻对士兵们具有温情的一面,严峻关爱下属。
由原文“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可知,训练士兵磨刺刀和 “明天接爷爷回家”的情节,体现严峻作为烈士后代爱憎分明的军人本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本文写到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的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刚开始新兵韦民并不理解,严峻也不屑于正面回答,但是在一声声磨刀的锐响中,韦民觉得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每一次磨完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他的眼前会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每次交枪,他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所以严峻在培养新兵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让战士在磨刀的过程中激励军人血性、培养军人素质,是对思想和意志的磨砺。
本文的主要人物除了大队长严峻之外,还有新兵韦民,韦民刚开始不理解作为仪仗兵磨刺刀的意义,但是在一次次磨刀的过程中,韦民不知不觉就觉得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每一次磨完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他的眼前会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每次交枪,他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而在迎接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归国的仪式上,一名记者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从而体现出新兵韦民在一次次磨刺刀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沉稳、坚毅、有大爱有担当的战士。
在这篇文章中,韦民是中国当代青年军人的代表,他的不断成长实际上是中国当代青年军人的成长,所以文章最终指向以韦民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青年军人的成长,以及和平年代里也要时刻准备着保家卫国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谖客孟尝君①,习计会,为孟尝君收责②于薛。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③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贵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齐靖郭君田婴少子,袭其父职为齐相,封地在薛。②责:通“债”。③齐王:齐闵王。先王:指齐宣王,闵王之父。田婴相宣王,田文袭之为相,故云先王之臣。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窃计B君C宫中积D珍宝E狗马实F外厩G美人H充下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谖客孟尝君”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两句中的“客”用法不同。
B. “孟尝君怪其疾也”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C. “孟尝君就国于薛”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郑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