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 “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 “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 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5. 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错。原文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D.“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错,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错,强加因果。二者相似不能说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性的现代意义,肯定了“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世界具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