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0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四川省简阳市实验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中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 “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 “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 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5. 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错。原文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D.“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错,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错,强加因果。二者相似不能说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性的现代意义,肯定了“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世界具有的积极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记。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 急难。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行文,由“‘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可知,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
②由“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可知,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
③由“这一……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
④由“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可知,最后得出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
②由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
③由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风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的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
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
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


展开余下试题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
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注]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了秦震等解放军官兵的革命历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受到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正面表现了秦震带领的解放军部队的所向披靡。
B. 小说开头交代秦震要亲自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却又没有明说是什么事,这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兴趣。
C. 战士们生存条件如此艰苦,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是作为将领的秦震必须要有的责任与担当。
D.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明秦震从被战士们的刚毅不屈感动,到被他们坚定乐观和崇高追求震撼,对革命前途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
B. 小说通过牟春光讲述“夏季攻势,进公主岭”的情节,表现了秦震作为指挥员性格中霸道蛮横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C. 小说后半部分采用对话描写,不仅表现了牟春光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前后富有变化。
D. 这篇小说将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不仅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温情,也使小说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
9. 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主人公是秦震,有人认为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B
8. ①营造了凄冷紧张的氛围:本段通过“黄色的雾”“淡淡的黄影”等描写,烘托了阴暗、凄冷、紧张的气氛,暗示武汉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中;②烘托了人物心情,凸显人物形象:阴冷的环境烘托了秦震此时内心的迷茫和压抑,也侧面凸显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刚毅不屈;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凄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战士们克服物资匮乏,心存必胜信念做了铺垫;④有助于凸显小说主旨:在阴冷昏暗的环境中,战士们却没有抱怨和责怪,依然坚持信仰,凸显了解放军战士的刚毅不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歌颂和赞美。
9. 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以牟春光为代表 解放军战士。①从题目上看:题目“第二个太阳”是指解放军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内心依然保有的对革命的热忱乐观和战争必胜的信念;②从主题上看:小说主要通过对战士修整场面的描写,歌颂了解放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③从内容上看:小说对战士休息时的细节描写丰富细腻,详细刻画了战士代表牟春光的形象;④从叙述视角看:虽然小说大部分篇幅在写秦震的所见所感,但是他只是小说的视角(线索)人物,而不是主要人物。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秦震。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前半部分写秦震夜晚巡察战士休息时的所见所感,后半部分重点写了他和牟春光的对话;②从主题上看:小说表达了对秦震关心战士,在战争中不断反思,提升革命认知的赞美;③从情节上看:小说是通过描写秦震的行为、心理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④从题目上看:“第二个太阳”指秦震心中被战士们点燃的希望和信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面表现了秦震带领的解放军部队的所向披靡”错误。原文“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可知,战士露宿街头并非因为所向披靡,而是因为我们的队伍纪律严明,不侵扰当地百姓的优良作风。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霸道蛮横”错误。原文“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咳,都是执行任务嘛!”可知,该段描写是小说对秦震革命英雄主义的性格特点的展示,是正面形象的展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营造了凄冷紧张的氛围,此处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烘托了阴暗、凄冷、紧张的气氛,暗示武汉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中。
后文写“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这是写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再结合“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可知,凄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战士们克服物资匮乏,心存必胜信念做了铺垫。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阴凄凄的”“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他怔怔站了一小会”“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阴冷萧索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心情,凸显人物形象:阴冷的环境烘托了秦震此时内心的迷茫和压抑,也侧面凸显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刚毅不屈。
结合“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可知,在阴冷昏暗的环境中,战士们却没有抱怨和责怪,依然坚持信仰,凸显了解放军战士的刚毅不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歌颂和赞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简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