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8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
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论语》写到:“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可见,孔子对劳动者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轻视的。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广为流传,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批评士大夫“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认为“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不过,《颜氏家训》也只是主张士大夫粗识农务,“知稼穑之艰难”即可,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
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他们从劳动者利益出发提出“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甚至牺牲劳动者的生命为统治者殉葬。不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这与同时代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针锋相对。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僧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把“行住坐卧皆是禅”运用于具体的活动中。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强调“格物”“习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
(摘编自哲学的视域《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勤学,强调的是锐意进取、勤勉为人。一名劳动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岗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长新本领,不断更新自我,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勤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用这句古语形容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40年来取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回溯历史,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次成功都是由人民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不畏艰辛、不辞辛苦。
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产品服务,基本要求是合法合理劳动,具有至真性、共享性、至善性等特点。诚实劳动的至真性,表现为劳动认知的客观、劳动行为的务实和劳动成果的实事求是。诚实劳动的共享性,表现为劳动知识和劳动成果的共建共享。劳动过程中劳动技能技巧的切磋,劳动资料、知识、成果的分享互鉴等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和谐关系。诚实劳动的至善性,表现为劳动思想和劳动行为的“善”。诚实是劳动者的基本道德品格。诚实劳动突显了劳动者的道德主体性。道德的劳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的“善”。实干求真贯穿诚实劳动的始终,是整个劳动活动得以完成和继续的轴承,是诚实劳动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是要脚踏实地。于个人而言,唯有诚实劳动,才能最好地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创造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资本”。于国家而言,诚实劳动是提升国力的基石和坚守国格的精神基因。


浏览完整试题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的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起点。着眼当下,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创新劳动思维,从理论联系实践中及时廓清困扰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迷雾。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支点。劳动者应尽可能多的具备从事一定劳动所要求的劳动知识、技术、技巧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
(节选自向艳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儒家轻视劳动人民不同,《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人民。
B. 农家学派的许行和传统禅宗都重视劳动,提倡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具有相同的出发点。
C. 墨家重视劳动,代表劳动者的要求,但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明清时期一批思想家能够重视劳动,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与其出身劳动阶层有关。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勤劳动不仅要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增强自身本领和综合素质。
B. 诚实劳动突显了劳动者的道德品格,实干求真的态度,以及劳动实践至真、至善、共享的特点。
C. 诚实劳动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它是保障和实现个人的自由本质的最佳途径。
D. 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亲自到试验田去观察,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
B. 张秉贵以“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服务群众,体现了诚实劳动的理念。
C. 王振义院士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放弃申请专利,给患者带来福音,体现诚实劳动理念。
D. 钟扬每天行程排满,工作废寝忘食,总是感慨“自己的时间太短了”,是辛勤劳动理念的代表。
4. 两则材料都讨论了“劳动”,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两则材料在主要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探讨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②材料二侧重探讨(习近平劳动实践观的)不同劳动类型的本质(含义、特点)和劳动的意义。
5. 同: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引用各流派关于劳动的观点,材料二主要引用习近平对劳动的论述。
异:②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通过例举各流派的观点,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③材料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证各种劳动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人民”错误,依据“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可知《颜氏家训》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
B.“许行和传统禅宗都重视劳动,提倡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错误,依据“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可知许行出发点是君民平等,都应劳作;依据“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僧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可知传统禅宗出发点是通过劳动体悟得道。两者出发点不同。
C.“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果关系不成立,依据“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墨家一直未成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其在汉代销声匿迹的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劳动者应尽可能多的具备从事一定劳动所要求的劳动知识、技术、技巧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错误,依据“所谓创造性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可知袁隆平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亲自到试验田去观察,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发现”不是“创造”,这是辛勤劳动,不是创造性劳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①依据“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等可知材料一侧重探讨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②依据“新时代,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等可知材料二侧重探讨(习近平劳动实践观的)不同劳动类型的本质(含义、特点)和劳动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同: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依据“《论语》写到:……”“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等可知材料一主要引用各流派关于劳动的观点,依据“习近平指出……”材料二主要引用习近平对劳动的论述。
异:②依据“《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论语》写到……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等可知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通过例举各流派的观点,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③依据“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勤学……勤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诚实劳动的至真性……诚实劳动的共享性……诚实劳动的至善性……”“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起点”“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等可知材料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证各种劳动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 “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 “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 “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 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 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 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 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答案】6. C 7. A
8. 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
9. 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华丽而热情 笔调”错误,全文笔调是质朴、冲淡而怅惘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能力。
三姑娘失去父亲后,“母女都是那样勤敏”,所以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在卖菜时,大家都抢着买她的菜,因为“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
我们和三姑娘开玩笑,要她多称一两青椒,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可见三姑娘的质朴善良。
三姑娘“过于乖巧”,有时会和妈妈发生善意的争吵。她不跟大家一起去看赛龙灯,妈妈让她不要这样守着自己,她会“娇恼”,“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但是自己偶尔出门做客,却“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不肯戴花。可见三姑娘乖巧懂事,孝顺节俭。
三姑娘不肯上街去看灯,但锣鼓喧天,“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也会“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猜测,而她终究是没有去看灯,而是在家里陪着妈妈。当“我”说“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时,三姑娘羞涩地“跑了”;而“我”今年遇到三姑娘时,她和母亲“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母亲说她不回家,她也没有回应。可见,三姑娘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茶等。片段与片段之间有留白,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结构散文化,呈现给读者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淡化了有关三姑娘的小说情节,少有悬念,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平淡朴讷、从容雅致的山水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
从人物上来看,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篇小说却将人物虚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三姑娘纯真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三姑娘种菜、卖菜,打扫屋子,偶尔做客,时常因“过于乖巧”而同妈妈争吵几句。三姑娘的性格特征被淡化了,小说在淡美的情景中,流泻出三姑娘的缕缕哀愁,呈现出三姑娘本真的原貌。
从环境、情韵上来看,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潺潺的流水,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作者以凝炼而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宗法制农村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及在此图画下所蕴藏的生活的悲苦。意境优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用笔浅淡,“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等着力于氛围的渲染,构成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情调,充满了散文般的诗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任贤》)
【乙】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①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②而未遇无知者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