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3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西昌市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检测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浏览完整试题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女子们的悲剧是对我们民族灵魂的深刻投射,这是它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B.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青年人不要一味去猜测、猎奇,而应把它当作一部映射当时政治的作品来探究。
C.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多个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来源。
D. 《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子,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是矗立于世界文学顶峰的作品之一。
B. 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 《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只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肯定和认同。
D. 《红楼梦》当代传播呈现出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 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是为了证明观点: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置底韵。
D.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关于《红楼梦》 评价来证明观点。
4.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被置于非常高的地位,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概括这部作品在当代的价值。
5.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如何发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及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D
4. ①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底蕴;②具备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③反映民族心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力。
5. ①我们应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②我们应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普及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③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错误。由原文“《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可知,对民族心灵的投射的本质应该是“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只是具体表现。
B.“而应把它当作一部映射当时政治的作品来探究”错,原文为“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可见应是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它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
D.“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是想要让海外读者喜爱认同,而不是一定就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第四段运用的是引用论证而非举例论证,引用了张庆善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可归纳出: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一原文“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备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一原文“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和材料二原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归纳出:反映民族心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力。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可得知:我们应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融入进我们的生活,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根据材料二原文“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可得知:我们应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普及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
根据材料二原文“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可得知: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一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文本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本三
杨沫(1914年8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中国当代红色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其童年并不幸福,基本没感受过父母的疼爱,常常与家里的书籍为伴,喜欢看当代中外小说,后接触到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萌芽了革命的种子,关心起了国家大事,逐渐立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格局的人。 1951年,杨沫带着病魔开始创作《青春之歌》,1955年终于完成小说,1958年正式出版该小说,这是一部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写出了写出了杨沫最真切最独特的青春,写出了那一代人共有的青春。作品流露出作者对理想、对党的赤诚。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文章《重温<青春之歌>,忆杨沫的一生》
6. 根据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 一项是( )
A. 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由此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她女学生的身份。
B. 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正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C. 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因为既打不上鱼也吃不上饭而无心欣赏此景。
D. 脚夫闭口不谈张文清,老头醉得厉害记不起他去了哪里,都是为下文找不到他埋下伏笔。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独特的特点。
B. 小说用了较多笔墨叙写林道静与脚夫、老头的对话,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道静热爱自然、单纯可爱的个性。
C. 小说节选中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和无助。
D. 小说中林道静的经历与年轻时代杨沫的经历很相似,由此可推测本文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而创作出的“自传体”小说。
8. 小说主要人物林道静的出场巧妙而自然,请分析作者介绍这个人物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9. 文本二作者杨沫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这是作家杨沫关于年轻时代自己兴趣爱好的回忆,但是后来却成为了一名作家。这段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文本三及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150字。
【答案】6. B 7. A
8. ①侧面描写,通过乘客们的视角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主要人物林道静,突出了她幽雅沉郁的一面;
②烘托,她的行李卷用漂亮的白绸子包着南胡、箫、笛,旁边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等,烘托出林道静小资产阶级的气质,以使其后来的成长更有意义;
③肖像描写,通过林道静全身上下的穿着都是白色,脸色也略显白色,眼睛又大又黑,表现出林道静的朴素美丽的形象特征。
④动作、神态描写,她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的冥想中,表现林道静孤单沉郁的性格特征。
9. 示例:
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作家杨沫,其童年常常与家里的书籍为伴,这与她成为一名作家是分不开的;同时,国家时代的需要也会影响我们对兴趣爱好选择和坚持,杨沫后来接触到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萌芽了革命的种子,关心起了国家大事,逐渐立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格局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说明她正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错误。原文中“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看不出她兴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拟人”错误。文章开头段的景物描写“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采用速写式,描写没体现细致入微;也没有用“拟人”修辞,而应该是夸张,如“闪电似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可知,对林道静的描写是巧妙地借助乘客们的视角引出的,此处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她幽雅沉郁的一面。
由“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可知,以随身所带的物品来烘托人物的气质,以使其后来的成长更有意义。
由“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可知,肖像描写,通过林道静全身上下的穿着都是白色,脸色也略显白色,眼睛又大又黑,表现出林道静的朴素美丽的形象特征。
由“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可知,动作、神态描写,她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的冥想中,表现林道静孤单沉郁的性格特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三杨沫的成长经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话,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
文本三“常常与家里的书籍为伴,喜欢看当代中外小说”“ 1951年,杨沫带着病魔开始创作《青春之歌》,1955年终于完成小说,1958年正式出版该小说”,可见个人的兴趣爱好可能会成为以后的工作;
文本三“后接触到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萌芽了革命的种子,关心起了国家大事,逐渐立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格局的人”,可见人应该把个人与时代联系起来,尤其是青年,应该结合时代需要,成为一个热爱国家、有理想、有格局的人。
回答时要联系文本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注意字数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下制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速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凉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