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天津市和平区双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测试卷
语文
第I卷(共34分)
一、选择题(12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峥嵘 挥斥方遒(qiú) 老骥伏枥 石砾(shuò)
B. 蔚蓝 甜美香醇(chún) 面面相觑 木讷(nà)
C. 踌躇 妞怩不安(nì) 沧茫大地 皱褶(zhě)
D. 战栗 日薄西山(bó) 黄粱一梦 罅隙(xi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石砾”的“砾”应读为“lì” ;
B.“木讷”的“讷”应读为“nè”;
C.“妞怩不安”的“妞”应写为“忸”,“怩”应读为“ní”;“沧茫大地”的“沧”应写为“苍”。
故选D。
2.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B. 《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 《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C.“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用刘裕的典故,写他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故选C。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元。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后者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陶渊明,名潜,字子美,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C. 雪莱(1792~1822),美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等。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诗风沉郁顿挫。
D. 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七子之歌》、诗集《死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盛行于宋元”错,词盛行于宋。
B.“字子美”错,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C.“美国著名诗人”错,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是杜甫的风格,不是曹操。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假也”。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B。
5. “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下面句子中的“而”属于哪种用法,按顺序排列哪个选项正确( )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递进关系。③连词,表转折关系。④连词,表因果关系。⑤连词,表顺承关系。⑥连词,表修饰关系。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e.蟹六跪而二螯
A. ②③⑥①⑤ B. ③②⑤⑥① C. ②⑥③⑤① D. ③②⑥⑤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b.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连词,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 。
d.连词,表顺承。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
e.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正确排序是:③②⑥⑤①。
故选D。
6. 下列各组词类活用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𫐓以为轮 非利足也
B. 其曲中规 登高而招
C. 上食埃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用心一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使动用法,使……弯曲;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并不是脚走得快。
B.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高的地方。句意: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登到高处招手。
C.名词做状语,向上;名词做状语,每日。句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D.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故选D。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其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东晋、宋、齐是南方民歌产生最多的时期。南方民歌大多属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吴歌”和“西曲”,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男女爱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等。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四句,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婉,且喜用双关谐音,语言活泼,当时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朴实,风格刚健。
与此同时,南北朝文人诗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鲍照和谢朓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鲍照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诗,仿自《吴声歌曲》,出语天然,情深味长,对于唐人五言绝句极有影响。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气质纤弱,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庾信也是在“宫体诗”的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在出使北朝、被羁不返之后,生活境遇大变,故而能突破齐梁体的藩篱,成为南北朝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着唐人之先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了文学的自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也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期盼。


展开余下试题B. 正始文学有着更多的愤世嫉俗与压抑痛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作家开启了以诗歌抗争黑暗政治的新形式。
C. 陶渊明的诗歌以对农村恬美静穆生活的描述和对怡然自得心境的表现,表达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D. 与北朝民歌相比,南朝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南北朝民歌的不同还体现在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建安时期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先总体概括其文学发展特征,然后列举代表人物进行说明。
B. 对东晋、刘宋时期的文人,文章主要从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自身取得的成就、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 文章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以说理,并使用对比等手法,让读者对所论说的道理有更明晰的认识。
D. 文章主要使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的特点以及成就,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体现为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 爽朗刚健的风貌,这些特征对后世的诗风革新也产生了影响。
B. 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对唐朝很多重要诗人都有引领作用。
C. 对于部分诗人来说,比如嵇康、鲍照、庾信等,创作诗歌不仅是发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反抗黑暗政治的途径。
D.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有起有伏,虽然在一定时期会被藩篱束缚,但不断变化是诗歌发展的常态。
【答案】7. D 8. B 9.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了文学的自觉”错误,文章只说“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行为是“为了文学的自觉”,选项曲解了文意。
B.“有着更多的愤世嫉俗”错误,原文只是说“诗文均愤世嫉俗”。
C.“陶渊明的诗歌以对农村恬美静穆生活的描述和对怡然自得心境的表现,表达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错误,原文说“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主要从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错误,文章说“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由此可知,对东晋、刘宋时期的文人,文章主要从他们自身取得的成就、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并未涉及“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比如嵇康、鲍照、庾信等”错误,不应该包含“庾信”,文中说“庾信也是在‘宫体诗’的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着唐人之先鞭”,由此分析不出庾信创作诗歌不仅是发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反抗黑暗政治的途径。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①,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求放心: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圣心备焉 问焉以破其疑
B. 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C. 登高而招 好学而不勤问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之也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识:丰富的知识
B. 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就有办法
C. 所谓交相问难 问难:问倒对方。
D. 审问而明辩之也 审问:详细地问
12.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甚矣,汝之不惠。
13. 下面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A.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选文用多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 刘开重点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认为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
C.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D.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问说》属于通过发表议论来说明某个道理。
1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B 14. C
15. (1)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2)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句末语气词,了。/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他”等。句意: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了。/向他请教以便求得一种收获。


展开余下试题B.两个“无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没有用来……的办法。句意: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不学习不能发现疑难问题。
C.“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登上高处招手。/喜欢学习却不勤问。
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句意:(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广识:扩大知识面。句意:不学习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
B.就有道: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句意: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纠正错误。
C.问难:究问辩驳。句意:这就是所说的相互究问辩驳。
D.正确。句意: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利”“强”分别作“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句意:(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D.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太不聪明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A.①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句意: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都表明“广泛积累”。
B.①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②句意: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表明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C.①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谈的是学习需要借助外物。②句意:如果不坚持做一件事,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折断。表明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D.①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谈的是学习需要借助外物。②句意: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表明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错误。刘开《问说》中没有用比喻手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有时;“大”,大的原则;“舍”,除了;“细”,细节;“奚”,怎么。
(2)“跪”,腿;“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寄托”,藏身;“用”,因为。
参考译文:
【甲】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选自荀子《劝学》)
【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选自刘开《问说》)
第II卷(共6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7. 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答案】16. A 17. ①《沁园春•长沙》描绘了寒秋中“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大江”等,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选择了“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说法错误。从注释“‘大火’指星名……‘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可知,“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和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