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5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估中国传统文论,主张返回中国传统叙事本身。
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地总结与阐释了传统文论的精华,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论在结合到具体文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继续沿用,这与前面所说的文体错位密不可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论本来就没有把戏剧、小说看成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中国传统文论主要是关于传统诗歌和散文的理论。这与古代人多重视诗歌散文创作,忽视戏剧小说创作这一“传统”有关。鲁迅先生曾经有感于中国对于小说文体的忽略,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之文学史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过全书之十一,故与小说仍不详。”这里,对于中国小说的忽视有着深远的文化原因。它与中国传统的重视诗文,轻视小说的倾向密切相关。而在当代文艺领域,戏剧、小说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到中心。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
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摘编自张荣翼《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西方文论相比,中国传统文论的底蕴更加厚重,更加重视对文艺功能的研究。
B.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一观点和陆机的“缘情说”观点相同。
C. 相较于小说在文学上的价值,古人更重视其史学价值,常把它当做补史的工具。
D. 在评价小说叙事时,传统文论无法发挥作用,这和其不重视研究文章叙事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刘勰的观点,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
B. 传统文论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总结文艺创作的经验上,还提炼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C.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杨义用“不同心的圆”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解释。
D. 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在当今难以继续沿用,这和当前小说地位发生重要变化有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一项是( )
A.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序》)
B.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袁枚《随园诗话》)
D.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沧浪诗话》)
4. 如何让传统文论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文艺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
③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中国传统文论的底蕴更加厚重,更加重视对文艺功能的研究”错,材料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相比较,指出二者各有千秋,并未说哪个更好。
B.“观点相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可见应是“相似”,而非“相同”。
D.“传统文论无法发挥作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继续沿用”,“难以沿用”不等于“无法发挥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观点的能力。
A.“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错,刘勰的话说明“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引用刘勰的话是证明了“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这一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 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是说“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
A.说的是诗歌的功能,即参加好的聚会就把你的感情寄托在诗里边,表现你和朋友的亲近感,你跟亲近的人要分离,也把感情寄托在诗里面,表达自己的哀愁。
B.说的是诗歌的本质,即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
C.说的是写诗时,描画景物容易,抒写情感困难。
D.强调的是学诗者应该怎么做,即要识别评价诗歌,首先必须提高诗歌艺术鉴赏力,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可概括为: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依据“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可概括为: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
依据“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可概括为: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丑榆
张建春
丑榆实在是丑,矮身、驼背,皮肤上一个疤痕缀着一个疤痕,枝干上还漏着一个海碗口般的大洞,灌满了风搬来、雨运来、鸟衔来的杂七杂八。丑榆的主人是六指爷,六指爷的右手多长了一个指头,这指头拖在小拇指的边上,像一条死辫子,甩动不了花样。六指爷也丑,是那种萎缩的丑,如一棵小老树发不开身子,皱在了一起,展不开、抻不平的丑。不过没有人因六指爷丑,称他为丑爷,六个指头已足够古怪了。


展开余下试题六指爷和丑榆好得很,六指爷护卫着丑榆,否则一棵弯得像狗胯子、无料的榆,是不配拥有一块土地的,寸土寸金,筛子大的地方还能收一升豆呢。
丑榆应是有些年头了,从丑榆枝干上漏出的洞可以看出,洞是被风穿凿出,又被风久远的锉磨,洞的边缘光滑、厚重、包浆,没有六七十年的岁月,漏洞不可能如窗户、门扉,通过它可洞透出星辰和世事。
六指爷爱用死辫样的指头抚摸丑榆,实际上这不能算抚摸,只能算作在丑榆的身子上拖动指头。丑榆的漏洞里住着一窝蚂蚁,六指爷的多余指头在树上拖动,蚂蚁们就逐肉样跟随,排着长长的队伍。蚂蚁把六指爷多余的指头当作一条虫了。蚂蚁是那种红头黑身凶猛的蚂蚁,它们追逐六指爷的指头,打群架样地向前涌,张大钳口用力地咬。六指爷不当回事,此时丑榆就会抖索下身体,阻止蚂蚁疯狂的进攻。一次又一次,六指爷意会到了,六指爷的脸颊向丑榆贴去,可六指爷脸皮铁硬,倒把丑榆的皮肤刺痛了。
六指爷记得,和丑榆站成一排的总共有八棵榆树,那时六指爷也就十来岁,那时丑榆还不是丑榆。八棵榆树一排立在六指爷家的门前,六指爷的父亲对六指爷说:是爷爷栽下的哪,好树呀。榆还真起了大作用,救命的作用,没吃的,榆树皮救命了,还不止救了一家。村人疯了一样剥食榆树皮,剥完皮的榆树赤裸裸白森森。六指爷的父母护下了一棵榆,六指爷的父亲在这棵榆下跪下,指着榆对村人说:留给我儿六指吧,他六个指头,六个指呀。
留下的榆成了以后的丑榆。村人们放过的这榆,成了六指的专享。六指也剥榆皮,只不过不环剥,不将榆的供应管道斩断。榆活了下来,和六指爷一同艰难地活了下来。这榆开始坍塌了挺拔的腰身,枝干上开始伤疤叠加伤疤,身体上风穿越、虫子穿越,漏洞开始形成,本是秀挺的榆,成了一棵实实在在的丑榆。
六指爷也死面团样发不起来。有那么几年,六指天天拿着一把小铲子在丑榆身上“修炼”,六指小心翼翼,似乎怕把丑榆剥痛了,事实上丑榆撕心裂肺地痛,但忍住了,只是这容忍加剧了丑的裂变。六指和丑榆有一个同样的心愿:春天快来,大把的榆钱结起来。榆钱比榆皮好吃,摘榆钱比剥榆皮轻松多了。
丑榆越来越丑,丑得被放在了一边,不再有人去理会。不再被人理会的还有六指爷。六指和丑榆相伴而生,六指和丑榆互为恩人。丑榆和六指都看到了七架白森森的身子直指蓝天,之后訇然倒下化为尘土。
六指爷一直想为丑榆做件事,比如将丑榆身上的漏洞封堵了。六指爷和了泥和沙子,在丑榆的漏洞上补了又补,丑榆不愿意,摇摇枝头,就将泥土沙子摆一边,何况还有风和雨帮忙。六指爷生气了:嘿,就这般丑下去吧。丑榆也不含糊:怎么?你不也多根指!漏洞和多指,一缺失一多余,缺失是美,多余呢?有人看上了丑榆,要花大价钱买了去。六指爷靠在丑榆身上,阳光很好。六指爷说:连同我一起买去?丑榆认同地挥挥树枝,六指爷多余的指头随风摆动。来人说:中中,好树,神树,值值。六指爷来劲了说:中个头,人挪活,树挪死!丑榆低下了头,漏洞让阳光灌满了,红头蚂蚁竖起了耳朵。
绿叶萌动,裸露的树穿上了青装。人要衣马要鞍,树呢?人要脸,树要皮,丑榆的皮被剥去,可还有一些皮护卫着,又生生地吐绿,绿了的丑榆谁敢说丑?一俊遮百丑,丑榆不丑。六指爷在心中说。他把自己多余的指头插进丑榆的绿叶间,六指爷知道,有绿叶和榆钱的日子,漏洞中的蚂蚁对手指头没兴趣了。
(有删节)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饥荒,人们不顾六指父母哀求,疯狂剥食榆树皮,六指家的其它榆树也因此而死,作者借此批判人性的丑恶。
B. 困难时期,六指和丑榆的心愿是“春天快来,大把的榆钱结起来”,因为这样,人可以用榆钱充饥,树可免于被剥皮。
C. 文中画线的句子,写蚂蚁将六指爷的手指当成一条虫,并疯狂地追咬手指,折射出在饥饿年代,人们对食物的渴求。
D. 文章最后说“丑榆不丑”,既因春天到来丑榆生长绿叶,形象变美,也因丑榆为人的生存作出牺牲,“精神”可赞。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丑榆,比如写它阻止蚂蚁对六指爷的进攻,写它强忍剥皮之痛,写它与六指爷的对话等。
B. 开篇以“矮身”“驼背”等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丑榆之“丑”,也正因为这种“丑”,村民才并没有完全剥去丑榆的树皮。
C. “赤裸裸白森森”两个叠词极富表现力,展现了七棵榆树被剥完皮后的惨状,也为它们“訇然倒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为用心,既回忆了丑榆和六指爷过去的经历,也写出了他们现在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人与树的变化。
7. 丑榆和六指爷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8.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六指和丑榆互为恩人”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5. A 6. B
7. ①外形的丑陋:丑榆矮身、驼背、皮肤上一个疤痕缀着一个疤痕,枝干上还漏着一个海碗口般的大洞。六指爷的右手多长了一个指头。②生活的艰难。和丑榆站成一排的总共有八棵榆树,但是没吃的年代,村人疯狂地剥榆树皮吃,最后只剩下丑榆这一棵榆树。而六指爷因为有六个指头,从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古怪,并且六指爷靠剥榆树皮、吃榆钱而生活。③心灵上的善良:六指爷一直想要为丑榆做件事,比如将丑榆身上的漏洞封堵了。并且在剥树皮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将丑榆剥疼了似的。而丑榆却试图想阻止蚂蚁去咬六指爷的六指。
8. ①在艰难的时期,丑榆给六指爷提供了榆树皮和榆钱,使得六指爷能够生活下去。而在人人剥榆树皮的年代,六指爷父子将丑榆护了下来,六指爷在剥榆树皮的时候,不环剥,不将榆的供应管道斩断,使得丑榆能够活下来。②六指爷和丑榆相伴而生。丑榆因为越来越丑,不再被人们理会,而六指爷也不再被人们理会,并且他们都看到其它七棵榆树 白森森的身子直指蓝天,之后訇然倒下化为尘土,所以二者心灵上互相安慰。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理解能力。
A.“人们不顾六指父母哀求,疯狂剥食榆树皮”错误。由原文“村人疯了一样剥食榆树皮,剥完皮的榆树赤裸裸白森森。六指爷的父母护下了一棵榆,六指爷的父亲在这棵榆下跪下,指着榆对村人说:留给我儿六指吧,他六个指头,六个指呀”可知,村里人剥树皮的时候,六指父母并没有哀求,后来六指父母哀求把一棵榆树留给六指。“借此批判人性的丑恶”错,人们剥树皮只是因为饥饿,何况人们还给六指爷留了一棵榆树。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正因为这种‘丑’,村民才并没有完全剥去丑榆的树皮”错误。由原文“村人们放过的这榆,成了六指的专享……这榆开始坍塌了挺拔的腰身,枝干上开始伤疤叠加伤疤,身体上风穿越、虫子穿越,漏洞开始形成,本是秀挺的榆,成了一棵实实在在的丑榆”可知,这棵榆树是后来才变成丑榆的,丑榆的“丑”和村民没有完全剥去丑榆的树皮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没有完全剥去丑榆的树皮”的是六指爷,而不是村民。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丑榆实在是丑,矮身、驼背,皮肤上一个疤痕缀着一个疤痕,枝干上还漏着一个海碗口般的大洞,灌满了风搬来、雨运来、鸟衔来的杂七杂八”写到丑榆外形的丑陋。由原文“丑榆的主人是六指爷,六指爷的右手多长了一个指头,这指头拖在小拇指的边上,像一条死辫子,甩动不了花样。六指爷也丑,是那种萎缩的丑,如一棵小老树发不开身子,皱在了一起,展不开、抻不平的丑”可知,写到六指爷的丑陋。所以,二者外形上有相似之处,都很丑陋。
由原文“和丑榆站成一排的总共有八棵榆树,那时六指爷也就十来岁,那时丑榆还不是丑榆。八棵榆树一排立在六指爷家的门前,六指爷的父亲对六指爷说:是爷爷栽下的哪,好树呀。榆还真起了大作用,救命的作用,没吃的,榆树皮救命了,还不止救了一家。村人疯了一样剥食榆树皮,剥完皮的榆树赤裸裸白森森”写出了丑榆被人们剥食。由原文“村人们放过的这榆,成了六指的专享。六指也剥榆皮,只不过不环剥,不将榆的供应管道斩断。榆活了下来,和六指爷一同艰难地活了下来”可知,六指爷生活的艰难,靠剥榆皮、吃榆钱生活。所以,二者生活都非常地艰难。
由原文“蚂蚁是那种红头黑身凶猛的蚂蚁,它们追逐六指爷的指头,打群架样地向前涌,张大钳口用力地咬。六指爷不当回事,此时丑榆就会抖索下身体,阻止蚂蚁疯狂的进攻”可知,丑榆试图阻止蚂蚁对六指爷的咬噬。由原文“有那么几年,六指天天拿着一把小铲子在丑榆身上‘修炼’,六指小心翼翼,似乎怕把丑榆剥痛了”“六指爷一直想为丑榆做件事,比如将丑榆身上的漏洞封堵了”可知,六指爷一直想要为丑榆做件事,比如将丑榆身上的漏洞封堵了。并且在剥树皮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将丑榆剥疼了似的。所以,二者都很善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有那么几年,六指天天拿着一把小铲子在丑榆身上‘修炼’”可知,在困难年代,丑榆给六指爷提供了榆树皮和榆钱,使得六指爷能够生活下去。由原文“村人疯了一样剥食榆树皮,剥完皮 榆树赤裸裸白森森。六指爷的父母护下了一棵榆,六指爷的父亲在这棵榆下跪下,指着榆对村人说:留给我儿六指吧,他六个指头,六个指呀”“六指也剥榆皮,只不过不环剥,不将榆的供应管道斩断。榆活了下来”“六指小心翼翼,似乎怕把丑榆剥痛了”可知,在人人剥榆树皮的年代,六指爷父子将丑榆护了下来,六指爷在剥榆树皮的时候,不环剥,不将榆的供应管道斩断,使得丑榆能够活下来。
由原文“丑榆越来越丑,丑得被放在了一边,不再有人去理会”可知,丑榆因为越来越丑,不再被人们理会。由原文“不再被人理会的还有六指爷”可知,六指爷也不再被人们理会。由原文“丑榆和六指都看到了七架白森森的身子直指蓝天,之后訇然倒下化为尘土”可知,六指爷和丑榆都看到其它七棵榆树 白森森的身子直指蓝天,之后訇然倒下化为尘土。所以,六指爷和丑榆相伴而生,互相安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①,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③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④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注】①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②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③竹肉:语出《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④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文本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9.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但过A午则日光B射人C不堪久D坐E耳F文昌阁G亦佳H晚I树J尤可观。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箫鼓楼船”中的“鼓”和“鼓瑟吹笙”(《短歌行》)中的“鼓”用法不同。
B. “凡月之夜”的“凡”和“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含义相同。
C. “比至夜深”的“比”意为“等到”,和成语“无与伦比”中的“比”含义不同。
D. “信有时哉”和“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丘尽管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但是因为离城比较近而受到游人的喜爱。
B. 中秋之夜既有众人争相比试歌喉的热闹场景,也有三四个人演奏歌唱的清越之境。
C. 平远堂已经荒废了很久,作者和江进之想要对其进行修复,用来供奉白乐天等人。
D. 作者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他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回忆过去的岁月。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2)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13. 文本一第三段表现了“一夫”的歌声之美,文本二表现了琵琶的乐声之美,二者在表现声音之美时,所用艺术手法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9. CFH 10. B
11. C 12. (1)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2)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
13. (1)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文本一中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赞美他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文本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琵琶声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用“裂帛”写琵琶声戛然而止;
(2)都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文本一中用“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侧面烘托了“一夫”歌声的震撼力,突出虎丘这个地方唱歌的盛况;文本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潮的演奏技艺和她弹奏的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
【9题详解】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