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 兵贵胜,不贵久。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选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曲解文意。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选项“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按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与“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 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夫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委于一 委:托付 B. 昼则坐市区鬻盐 鬻:购买 C. 而事每劫而留之 劫:拖累 D. 足以易穷饿而不怨 易:轻视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怜其无归也 其皆出于此乎 B. 以为宴休之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不知夜之既旦 舞幽壑之潜蛟 D. 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至,敝不可处 到了之后,发现偏僻不能居住 B. 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C.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D.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的哑然自笑,体现了他辛劳修建东轩却无法安居的自嘲和无奈,是一种苦笑。 B. 苏辙在深刻率直的自我思想剖析中,转变了对颜回的认识,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C. 文中的东轩既承载着苏辙困境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难以自主、不能进学的遗憾。 D. 本文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了抑扬、对比等手法,使议论中心突出、鲜明。 10. 概述苏辙认为自己不得“颜氏之乐”的原因。 【答案】6. B 7. B 8 A 9. B 10. ①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②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鬻”,卖。句意: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我/副词,大概。句意:郡府长官同情我没有安身的地方。/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B.都是“把……作为、当作”。句意: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动词,到/助词,的。句意: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D.……的原因/用来……。句意:颜回甘心贫贱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