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3-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怀柔一中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期中检测试题
2023.11.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请考生按照对应的题目序号在答题纸上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 兵贵胜,不贵久。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选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曲解文意。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选项“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按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与“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 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夫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委于一 委:托付
B. 昼则坐市区鬻盐 鬻:购买
C. 而事每劫而留之 劫:拖累
D. 足以易穷饿而不怨 易:轻视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怜其无归也 其皆出于此乎
B. 以为宴休之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不知夜之既旦 舞幽壑之潜蛟
D. 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至,敝不可处
到了之后,发现偏僻不能居住
B. 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C.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D.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的哑然自笑,体现了他辛劳修建东轩却无法安居的自嘲和无奈,是一种苦笑。
B. 苏辙在深刻率直的自我思想剖析中,转变了对颜回的认识,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C. 文中的东轩既承载着苏辙困境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难以自主、不能进学的遗憾。
D. 本文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了抑扬、对比等手法,使议论中心突出、鲜明。
10. 概述苏辙认为自己不得“颜氏之乐”的原因。
【答案】6. B 7. B
8 A 9. B
10.
①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②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鬻”,卖。句意: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我/副词,大概。句意:郡府长官同情我没有安身的地方。/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B.都是“把……作为、当作”。句意: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动词,到/助词,的。句意: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D.……的原因/用来……。句意:颜回甘心贫贱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发现偏僻不能居住”错误,“敝不可处”的意思是“官舍破弊不能居住”。“既至,敝不可处”的意思是: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错误。由原文“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可知,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由此可知,转变对颜回的认识,是因为他意识到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并不能体现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他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可知,他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但是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做不到。由以上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祭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没有安身的地方,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恰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至于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最高的官职是做了鲁司寇,最低的时候还做过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他都能做好。那大概是明智通达人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这些平常学者能够办到的。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二)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11. 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2. 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答案】11. 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12. 孔子的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主张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来概括,由“泛爱众”和“夫爱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的差异,也要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来把握。结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近到远,有亲疏之别的,先是爱父母兄弟,然后是爱众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即无差别地爱,人们普遍互相友爱。
【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
(《论语•学而》)
墨子说:“用同时互相友爱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怀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