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材料三: 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 B. 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C. 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 D. 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 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新闻学子对国内数千条新闻报道进行了扎实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既有原创性又客观深刻。 B. 材料一中新闻学子还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使得这篇新闻观察成为可看性很高的数据新闻。 C. 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 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 B. “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 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 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某些用户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4. 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曼德拉效应”? 【答案】1. D 2. B 3. C 4. 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③界定重要概念。④注重数据分析。⑤表述客观。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 5. ①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冷静选择,拒绝诱惑,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②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新的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以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讨论④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从材料一“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知,目的是研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 B.“最主要原因”错,从材料一“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的体裁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而不是“原因”。 C.“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根据材料一中“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知,没有“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B.“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与这篇新闻是否是数据新闻无关;“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也不会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另外,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材料一不属于数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