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1  2023-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的照搬,也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思想的直接延伸,而是西方文化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和中国社会现实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带有浓厚的浪漫因素,与浪漫主义在纠缠中发展。西方文学思潮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已退潮,自然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则正强劲。作为思潮与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与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同时涌入中国的。但中国文坛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梁启超提出小说有“理想”和“写实”两派。王国维也认为文学有“理想与写实二派”,但又认为“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茅盾等人提倡的“写实主义”有自然主义倾向,浪漫的因素较少。但创造社的兴起,却将中国的浪漫主义推向高潮。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会的骨干成员茅盾转变立场,不再坚持纯客观的描写,而是强调要有“明确的文学观”,强调“文学须以表现人生为首务,须有个性”。他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甚至被人批评为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里所谓的“主题先行”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观意识过于明确,影响了现实描写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表现中掺杂了较浓厚的浪漫因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新写实小说”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的讨论再次强调、突出了纯客观描写,冲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新写实小说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作为一种现象或者流派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其理论主张也没有成为文学界的共识。21世纪的主流现实主义(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代表)、网络现实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异流“神实主义”等,都没有采用纯客观描写的方法,而是在客观描写中加进了较多的主观因素。
在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辩护时,人们经常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论述。高尔基说:“在谈到像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地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高尔基的这一论述有一定的文学现象作为支撑,但总体上是可以商榷的。创作方法是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创作原则和创作手法两个部分。在创作原则上,现实主义主张描写现有的世界,浪漫主义主张描写理想的世界,由此衍生出现实主义重客观、重生活真实;浪漫主义重主观、重理想抒发。在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重写实、重白描、重符合生活逻辑、重作家主观因素通过情节事件人物自然流露;浪漫主义重强烈情感、重工笔、重奇特想象、重极度夸张、重直接的抒情议论。支撑高尔基论述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在创作手法和衍生原则的层面,实际上是无法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充分依据的。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纠缠,主要也是在创作手法的层面,少数进入了创作原则的衍生层面,但在创作原则的基本层面,二者还是泾渭分明的。
(摘编自赵炎秋《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
材料二:
黑格尔认为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无限的理念内容,因而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扭曲,显示了有限形式中理性的无限力量,从而引起崇高感。在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中,如何通过浪漫主义写法,将现实主义的文学责任呈现得更为直观,曹雪芹在努力地尝试。在塑造典型人物时,有意地突破了“人”这种感性形式的束缚,使这种形式扭曲、变形,从而以“神”的形态显示出来。天国是人间的摹本,也是人间的理想化。神灵是人的摹本,也是人的理想化,曹雪芹这种将人“神化”的艺术构思,正是他以澎湃的激情对主人公歌颂、对罪恶势力鞭挞的极端形式。《红楼梦》中的爱情,不同于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优美的花娇月媚文字,概括的却是凝重、庄严的悲剧内涵,以“儿女之情”为题材的《红楼梦》,却“不是绮罗儿女言”,具有和历史上其他类似题材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无疑,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会大大增强自己作品的崇高美。
(摘编自刘宏彬《现实主义图画的虚幻外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主义作品中融入了较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源于创作者呈现出明显的主观意识,茅盾的《子夜》便是此观点下的典例。
B. 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异认知上,梁启超与王国维存在着共性理解,不同的是,王国维认为二者共存,难以区分。
C. 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之碰撞与融合,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风格。
D. 与现实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更有利于表现作者自身的价值理解和理想抒发等,常用想象、夸张等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2.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B. 何其芳:“《红楼梦》写得人物和生活都那样真实,而又带有大胆的幻想的色彩。”
C. 刘勰《文心雕龙》:“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D. 恩格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 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
4. 材料一说“浪漫主义重强烈情感、重工笔、重奇特想象、重极度夸张、重直接的抒情议论”。请从上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角度解读以下“黛玉葬花”时所吟唱的《葬花吟》(节选)折射出的现实内涵。
葬花吟(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甲戌本)第二十七回)
【答案】1. C 2. B
3. ①举例论证。以《子夜》中体现的主观意识为例,强调了浪漫因素的介入。②引用论证。引用高尔基的文学理论观点,论证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③对比论证。通过《红楼梦》和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的对比,突出了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下的崇高美。
4. ①“浪漫主义重极度夸张”。如“花满天”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春去的大势,烘托因花落春归而生发的浓郁愁情。体质较弱的黛玉在花落春归的季节中更易感受到生命的凋零。②“浪漫主义重直接的抒情”。作者直抒胸臆,借“明岁闺中知有谁”来表现人如春花、飘零易逝的人生悲慨。寄人篱下、孤身在贾府的黛玉比较敏感,再加上和视为知己的宝玉有误会,未免触景伤情,自怜自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信息“而是西方文化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和中国社会现实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选项缺失“中国社会现实”这一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带有浓厚的浪漫因素,与浪漫主义在纠缠中发展”。
A.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B.《红楼梦》带有大胆的幻想的色彩,体现了浪漫因素,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D.侧重于讲“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结合“他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甚至被人批评为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里所谓的‘主题先行’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观意识过于明确,影响了现实描写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表现中掺杂了较浓厚的浪漫因素”可知,以《子夜》中体现的主观意识为例,强调了浪漫因素的介入。
引用论证。结合“在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辩护时,人们经常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论述。高尔基说:‘在谈到像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地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可知,引用高尔基的文学理论观点,论证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
对比论证。结合“《红楼梦》中的爱情,不同于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优美的花娇月媚文字,概括的却是凝重、庄严的悲剧内涵,以‘儿女之情’为题材的《红楼梦》,却‘不是绮罗儿女言’,具有和历史上其他类似题材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无疑,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会大大增强自己作品的崇高美”可知,通过《红楼梦》和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的对比,突出了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下的崇高美。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浪漫主义重极度夸张”。作者注重绘景的铺展,如“花满天”一句,写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渲染了春去的大势,烘托因花落春归而生发的浓郁愁情。林黛玉身体虚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生病,体质较弱更易感受到生命的凋零。
“浪漫主义重直接的抒情”。作者直抒胸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写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借“明岁闺中知有谁”来表现人如春花,飘零易逝的人生悲慨。黛玉孤身在贾府比较敏感,感到自己是贾府的寄生虫,寄人篱下的食客。骨子里既敏感又自卑,生怕被嫌弃,越是害怕,越敏感多疑,再加上和视为知己的宝玉有误会,未免触景伤情,自怜自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感受过俄罗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再感受雨天,才能全面了解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
B. 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C. 托尔斯泰晚年执意要打造一双很精美很结实的皮靴,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已腻歪了的贵族生活。
D. 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6. 请分析第⑨段中“一种背离,一种转向”的深刻含义。
7. 有人说《复活》中 聂赫留朵夫也存在着“一种背离和转向”,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答案】5. C 6. 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 背离,向平民阶层的转向。
7. ①认同,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化身,又是这个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②情节上,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遗弃她,混迹于上流社会,后解救玛丝洛娃,帮助受冤被关押的社会底层人民,他把自己的土地以低价租给不被信任的农民。他所做的事体现了他对贵族阶层的背离和向平民阶层的转化。
③从人物形象看,聂赫留朵夫的背离和转向体现在他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的思想从一个猥琐、低下、空虚的状态转变成体会民间疾苦的务实踏实的状态,从精神上复活,实现了蜕变,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已腻歪了 贵族生活”错误。根据“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可知,托尔斯泰厌倦的是贵族生活,不是想放弃写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根据“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可知,托翁晚年执意亲自做皮靴,表明他想做一个平民,因此,这里的“背离”是对贵族生活的背离,“转向”指的是向平民的转化,这是一种精神的转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做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复活》的选段可知,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化身,又是这个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因此应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同意”,看似开放题,其实答题只有一个方向。
从故事情节来看,起初的聂赫留朵夫混迹于上流社会,过着上流社会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法院陪审过程让他遇到了被他年轻时候诱奸的玛丝洛娃;之后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冤被关押的人们施以援手;他把自己的土地以低价租给不被信任的农民;最终,他解救了玛丝洛娃。从他所做的事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背离了贵族阶层,转向了平民阶层。


展开余下试题从人物形象来分析,聂赫留朵夫的思想转化重点表现在:踏上社会后,纯洁善良的聂赫留朵夫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他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后来他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可见在精神上聂赫留朵夫也是一个背离者,终转向平民阶层,达到了精神上的复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氏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氏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氏。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注]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注]平阳君,即赵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B.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C.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D.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一种酒器,后引申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B.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常用“寡人”谦称自己。
C. “阴使人请赵王”与“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D.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本文中泛指“城”。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B. 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
C. 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D. 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12. 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8. D 9. C
10. A 11. (1)韩王恐惧了,(他)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2)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军,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12. ①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②赵国不可能坐享其成。③赵国不具备和秦国交战的有利条件(实力)。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守上党”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C;
“与寡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C。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暗中;表方位,指汉水南岸。两句中的“阴”字含义不同。句意: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D.正确。句意: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错误。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是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是秦国从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而并非割裂了秦国。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谢”,谢罪;“效”,献出;“以为”,作为。
(2)“悉”,全部;“发”,发动;“卒”,最后;“死”,为动用法,为……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
“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赵国不可能坐享其成。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赵国不具备和秦国交战的有利条件。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恐惧了,(他)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氏说:“秦国出动两路大军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派阳成君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吧。”靳氏说:“人们有这样的话:‘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军,如果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惠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