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庄子》文本创造了几个世界:一是恢诡的现象世界。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如《秋水》中,河伯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认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而洋洋自得;直至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而视,浑灏无涯,顿时黯然失色,于是望洋向若而叹,引出反躬自省的冷静说理。其说理路径,以神话人物为叙事核心,通过恢宏奇诡的现象描述,在宇宙规律上揭示“道”,在生命意义上揭示“真”,强调“达于理”“明于权”而进乎“道”,“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而回归生命本真。在《庄子》文本中,现象世界永远只是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 二是缪悠的神人世界。庄子创造了种种不同人物,如“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道,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下》),但是“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郭象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基本一致,皆非世间至善至德、智行超卓的圣人,而是超越时空、绝灭烟火的世外神人。《逍遥游》为了说明唯有消解“有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逍遥,特别虚拟了一个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世界。神人也,虽“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恍如人间美女,冰清玉洁,轻盈柔美,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方外与种种“有待”的方内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缪悠的神人描述,凸显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无待”逍遥之境。 三是虚拟的历史世界。庄子笔下的历史并非历史真实的叙说,而是将人物、事件悬置于虚拟的历史情境中,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德充符》通过虚构发生于刖足者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与孔子、子产之间的系列故事,说明身残者遗形弃智,道德充实,恪守本心,体证大道,而健全者则心系形骸,意存荣辱,鄙吝多欲,丧失本心。在虚构的历史世界中,通过精神与形体的错位对比,强调“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凸显内在生命的充实圆满。 雨果《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卡西莫多就闪烁着王骀之流的身影,或许正是庄学的文学表达。 《庄子》说理,几乎都是以虚构情节、人物对话为桥接手段,通过想象、象征、夸饰、奇诡的叙事方式,“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天下》)的叙事风格,浸染喜剧色调的完整自足的叙事情境,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 (摘编自刘运好《论〈庄子〉文本的“童真”》,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认为,“以有涯随无涯”,这是危险的事情,是心为俗物所羁绊的表现,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B. 《庄子》文本注重艺术世界的形象化,也有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而且这种说理方法对汉晋佛经翻译产生了影响。 C. 庄子认为,圣人没有所谓 是与非的观念,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能够用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别。 D. 《庄子》中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庄子把故事置放在虚构的历史情境之中,使其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追求逍遥游的境界,可以给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人格独立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启示。 B. 庄子强调“丧我”,启示人们,看待事物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要忘掉自我。 C. 《逍遥游》中的神人“游乎四海之外”,终于摆脱了“有待”,获得自由逍遥的境界。 D. 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脱胎于《庄子》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1段先提出“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观点,接着引用《庄子•逍遥游》和《庄子•养生主》内容进行分析。 B. 材料二第2段以《秋水》中神话人物 叙述为例,证明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 C. 材料一第2段先提出“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观点,接着分别阐释了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概念。 D. 材料二第3段引用了《天下》中的话、郭象的注解和《逍遥游》中的话,阐释了庄子神人世界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请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心斋”和材料二中“无待”的含义。 5. 请简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答案】1. C 2. D 3. C 4. ①“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②“无待”指人的思想及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摆脱了客观世界的束缚,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或:无所凭借、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逍遥之境。) 5.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庄子》寓哲理于形象描述之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文本世界的观点;接着从《庄子》文本创造了“恢诡的现象世界”“缪悠的神人世界”“虚拟的历史世界”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庄子》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的特点。 ②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证方法,大量引用《庄子》原文。 ③论证语言严密准确,如“或许”“几乎”等词语的运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圣人没有所谓的是与非的观念”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圣人便不执着于是非争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脱胎于《庄子》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雨果《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卡西莫多就闪烁着王骀之流的身影,或许正是庄学的文学表达”,只是说两者有相似之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分别阐释”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2段原文“齐物论包括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层面,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言……因此,庄子强调‘丧我’,即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可知,作者并没有分别阐释。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概念的意义的能力。 材料一原文中,首先提出世人总有“机心”这一现象“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然后,根据原文“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可知,“心斋”是庄子针对“机心”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因此,结合两者可归纳出:“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