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选自《_______•大学》) (3)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老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答案】 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 在明明德 ③. 礼记 ④. 慎终如始 ⑤. 则无败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省”“慎”“德”。 2. 按要求选择。 (1)学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合适做主标题的是( ) A.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B. 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 C.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D. 鹰隼试翼,风动云起 (2)《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林黛玉) B. “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王熙凤) C.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元春) D. 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薛宝钗) 【答案】2 D 3. 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句意思:乘着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人是不可能总是青春不老的。这句是说青春短暂,劝少年要珍惜时光,与校运会无关。 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句意: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该句是说不要认为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指的是战胜困难,用于关于校运会的主题不适合。 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句意: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这句指的是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这是给失去信心的人的激励。不符合校运会主题。 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句意: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云高卷兴起。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形容我中国少年和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符合校运会主题。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A.是妙玉说的话; B.是贾宝玉说的话; C.描述的是王熙凤。 故选D。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儒学是人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为此,历代儒家学者从各自不尽相同的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阐述,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 ②人是什么?这是历代儒家学者普遍思索、探求的问题。他们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孝经》引孔子说)人是万物之灵,宇宙的精华,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历代儒者的一个共同认识。人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地位和价值?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于人具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人有道德意识、道德理性。
浏览完整试题③在儒家看来,由于人具有思维能力、道德理性,因而能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认识到自己与其他自然物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人类的特殊地位和能力,认识到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从而可以“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孔子),“尽心”而“知性”“知天”(孟子)。人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包括人生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外部世界,并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体认、把握、改造外部世界。 ④基于上述认识,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他们强调人在人生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人是人生的主体,是自己人生活动的主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生目的、理想、价值的实现,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人在自己的人生活动中,依凭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发明本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剥落”心“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或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内圣功夫,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目的,进而积极致力于“安人”、“安百姓”、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活动,使人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他们认为,虽然人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由于人有着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道德理性,因而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据此,他们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应“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自觉地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应具有为正义事业、为捍卫真理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即使是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人生境遇中,在艰难困苦、备受磨难、饱经忧患的情况下,仍能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使人的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 ⑤所以,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构设并执着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倡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他们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反对那种“纵性情,安恣睢”,以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无限度地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乐为人生目的的纵欲主义;也反对那种完全无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否定人的物质利益,以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人生观。 ——(节选自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3. 此文的论述观点,与《大学之道》的主旨 异曲同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 B. 历代儒者已共同认识到,人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 C. 根据第三段所引名言,孟子已经认识到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性。 D. 儒家提倡在艰难境遇中,人们应仍牢记人生使命,保持人格尊严。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人可以以主体姿态面对自我以及整个外部世界,所以能按照自己 方式、需要等改造自我和外部世界。 B. “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语,说明儒家学说含有人生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观点。 C. 儒家强调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从而间接否定了主体在现世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和正当性。 D. 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纵欲主义及绝对的禁欲主义人生观,都会导致主体无所作为,丧失对幸福精神生活的追求。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表现的一项是( ) A. 具有道德意识 B. 追求生命意义 C. 提倡奋斗精神 D. 构设社会理想 7.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答案】3. 修身 4. A 5. B 6. A 7. ①论述中较多引用儒家经典,以契合儒家人生哲学的论题,增加可信度。 ②论述较多使用因果推论。“由于……”“因而……”“基于上述认识……”“据此……”“所以……”等表明因果关系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证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 ③文章结尾采用正反对比论述方式,将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厌世悲观主义、纵欲主义等进行对比,突出儒家人生哲学的合理性,增强了说服力。 ④论述过程中,多采用排比修辞,以此增强论述气势,形成大气磅礴的论述风格。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依据“儒学是人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因而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等可知本文主要论述人要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两者共同的观点就是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概括为“修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儒家哲学的根本目的”错误,依据“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为此,历代儒家学者从各自不尽相同的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阐述,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可知,“儒家哲学”应为“儒家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