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这就需要“授时”。“授时”由来已久,古代的“授时”通常是指授农时节令。在农耕时代,适时的播种和收割是关系着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古代社会,钟鼓楼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标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过晨钟暮鼓进行报时。在影视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着香钟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时进行巡夜,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进行报时,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现代的“授时”是利用包括网络、无线电短波、无线电长波、卫星等传播技术发播标准时间。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满足天文观测的应用,但这样的授时精度不能满足“两弹一星”及其他应用需求。为此,国家授时中心建设了长波授时系统。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 时间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没有用不到。从古至今,人类追求时间精度的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人类研究时间测量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张首刚《时间在哪儿?》)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耕生活与日升日落息息相关,人们制作了圭表,通过观测太阳投影长短来测定时间。 B. 协调世界时是原子钟产生的时刻,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需要闰秒。 C. 国际标准时间滞后于我国的北京时间一个月,所以它不是一个能实时应用的信号。 D. 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和更夫巡夜时的打梆子、敲锣,都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报时手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秤漏计时的精度之所以能超过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这提高了计时精度。 B.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时的测量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提升,需要闰秒的情况可能会减少。 C. 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国际标准时间,在时间的校准和测量上丧失自主权,我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 D. 我国当前的授时系统已能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我国产生“北京时间”的意义的一项是( ) A. 5G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利用卫星星历、导航等手段,让国内用户实现网络中多个设备的时间同步。 B. 1纳秒是十亿分之一秒,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2013年就缩小到10纳秒;2017年以来,一直小于5纳秒。 C. 我国某大学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波授时的智能化太阳能路灯,可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 D. 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员使用的时间不同,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的飞机要飞来北京,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可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精确、高效和安全。 4. 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