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0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命题:瑞安中学 学军中学(审校) 审核:丽水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②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③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衰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④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只是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 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 “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 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 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 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 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 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4. 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5. 作为学长,请结合本文内容,给即将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的高一新生以合理的建议。
【答案】1. D 2. C 3. D
4. 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
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 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只能表明经典抒情诗歌不需背景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意义,而不能直接得出经典抒情诗歌传唱不绝的原因就是“拥有完足意义”,作者并无此意。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D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段分析问题,第④段得出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第①段:由人们阅读诗歌的习惯,“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提出“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的问题。可总结为: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
第②段:“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表明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表明诗歌阅读中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可总结为: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
第③段:“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明作者在诗歌写作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赋予的意义”表明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可总结为: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第④段:“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建议: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结合“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可建议: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结合“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可建议: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下了火车。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这一次我看到了汽车。
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
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
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
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
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
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
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


展开余下试题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我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
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旅客的视线,林道静并不在意而是沉入麻木的冥想,沉浸在个人思绪里,说明她那时并不是兴奋并快乐的。
B. “海”对林道静来说,是外界的新鲜事物,代表着未来的新世界。看海的激动,表现出她对未来的好奇与美好期望。
C. 汽车向“我”来时的方向行驶,但“我”仍觉得舒服,因为“我”与司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远行的目标并不重要。
D. 最后“我”发现一直寻找的“旅店”就在那辆破碎的汽车上,这说明“旅店”的实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我心灵是否契合。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运用了排比、夸张手法对窗外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工笔描绘,增强了场景的现场感。
B. 文本二中司机不仅享受“看客”的愉悦,还抢走了“我”的背包,从受害者变为施害者,这样的情节设计暗示了现实荒诞的一面。
C. 两篇选文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文本一的语言具有“诗化”特征,而文本二的语言却是反诗意的,整体呈现出黑色幽默式的风格。
D. 文本一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现了林道静的所见所为所感。文本二以第一人称视角,表现了“我”初涉成人世界的真实内心体验。
8. 文本一中,林道静的情感随着旅途所见所遇而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文艺理论家认为,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小说主人公的言语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自我”和价值观。请用这个理论赏析选文一、二中的对话艺术。
【答案】6. C 7. A
8. ①火车上,林道静身处车厢 人群中,却寂寞地沉浸在麻木的冥想里,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
②当走下火车望见一望无际的大海,她惊奇、欢喜、激动,沉醉于大海的魅力之中。
③当进入村小,发现空无一人,寂寞重新占据她的心灵,她再次陷入精神的孤独。
9. ①选文的对话能凸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文本一中林道静面对脚夫,自如地介绍自己,真挚地赞美大海,表现了热爱自然、单纯可爱的个性。文本二中“我”与司机对话时热情主动,面对苹果被抢热血呼告,表现了“我”初入社会的天真懵懂。②选文的对话描写能表现主人公与他人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凸显主旨。文本一的对话中,林道静沉迷于欣赏海的美好,而脚夫只考虑生计,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文本二的对话中,“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友善和热情,而以司机为代表的成人世界却冷漠怪异,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我’与司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说法错误,这一切都是“我”的主观臆断并非客观事实;“远行的目标并不重要”这一说法也并不准确,原文并无此意,通篇看来,“我”始终处于追寻远行目标的道路上。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细致的工笔描绘”错,小说采用“速写式”的方式描写列车上看到的景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由“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可知,火车上,林道静身处车厢的人群中,却寂寞地沉浸在麻木的冥想里,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
②由“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可知,当走下火车望见一望无际的大海,她惊奇、欢喜、激动,沉醉于大海的魅力之中。
③由“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可知,当进入村小,发现空无一人,寂寞重新占据她的心灵,她再次陷入精神的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对话艺术的能力。
①选文的对话能凸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文本一中林道静面对脚夫,自如地介绍自己,脚夫问“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林道静如实回答“是找我表哥来的”“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她真挚地赞美大海,“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表现了热爱自然、单纯可爱的个性。文本二中“我”与司机对话时热情主动,“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被拒绝后“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上车后跟司机很友好地交谈“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面对苹果被抢热血呼告,“有人抢苹果啦!”“强盗!”,表现了“我”初入社会的天真懵懂。
②选文的对话描写能表现主人公与他人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凸显主旨。文本一的对话中,林道静沉迷于欣赏海的美好,而脚夫只考虑生计,“‘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文本二的对话中,“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友善和热情,而以司机为代表的成人世界却冷漠怪异,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