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3  2024-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A9协作体暑假返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来分析的。
B. 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其感发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
C. 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D. 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更为通俗的宋词的反而超越了唐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 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
C. 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 蒋勋认为,李煜饱尝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才爆发艺术创造力,从而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等后期经典作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1. D 2. D 3. A
4.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然后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等作品中的比兴为例分别对“比”和“兴”的内涵进行诠释,从而阐述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最后指出古诗词中的“比兴”除了有心物交感的意思外,还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
5. 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③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
A.“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可见,应是“读者也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错,从材料一第三段“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可见,“兴”是由物及心;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可见,‘比’则是由心及物”。
C.“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能力。
“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


展开余下试题A.是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
B.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
C.由看到的“明月”而引发对人才的渴慕,是由物及心。
D.由看到的“桃花”而引发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由物及心。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
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
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
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 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 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
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
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地追踪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
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
“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
“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
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
“有!”
“都过来!”
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
“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
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展开余下试题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 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C. 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
D. 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 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了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
B. 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C. 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小说后文写战士们巧妙利用大雪消灭土匪做了铺垫。
D. 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
8. 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
9. 《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设置悬念,围绕如何把雪这个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这一难题叙述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一封信让故事实现突转,情节曲折生动。
③主要以少剑波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用其他队员的情绪变化衬托出少剑波的睿智,从而塑造出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
④前后呼应,开头结尾都写到漫天大雪。
9. ①小说开头、结尾都以精妙生动的笔触创造性地描摹了东北大雪的场景,造就了作品浪漫主义基调,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也间接表现了战士们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对指挥员少剑波神态、动作、语言等带有夸张和煽情的描写,带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色彩。
③少剑波反复阅读首长给他的一封信,然后突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故事情节带有艺术夸张色彩,也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的基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错误,少剑波坚韧自信的叫来警卫员,又迟疑,是因为想到信里首长担心他急躁和轻率,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战士们畏惧恶劣天气,“畏惧”无中生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能力。
首先文章一开头描写“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设置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下什么决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表明因为下雪,小分队无法完成剿匪,陷入两难境地,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情节因首长的信而突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少剑波,全篇都是围绕他的心理变化展开的,如“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又以他的语言推动情节发展,而其他战士的反映更好地衬托出少剑波的英雄形象。
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 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前后呼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从环境角度来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浪漫氛围,“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衬托出战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人物角度来说,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少剑波这一代表性人物,如文中少剑波为激战士们将大雪比作新朋友,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色彩。
从情节角度来说,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困境时,少剑波通过反复阅读首长的信,突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的情节有很大的艺术成分,体现出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范雎)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有删减)
(节选自《战国策・秦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B. 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C. 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标签: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A9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