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B.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C. 做好科普对提升公民素养和打造科技强国都很重要。 D. 实用性强是某些科普视频受到公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2.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B. 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C. “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需要社会共管。 D. 科普短视频是一种“知识快餐”,会妨碍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 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 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 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4.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保证网民从科普类短视频中所获的知识是正确的。 5. 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三中《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获得网友好评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 B 2. D 3. D 4. (1)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传播者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或: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 (2)职能部门对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要加强监管;学习者应对从科普类短视频中获取的知识加以思考和辨析。 5. (1)科学传播需要“准”(对科学知识的诠释准确或符合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基于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制作而成,内容准确科学。 (2)科学传播需要“易”(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这些科普短视频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科学传播需要“趣”(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 (4)为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科学可靠,针对具体领域有必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审查辨别,而《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则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与同名书一样,有一个“院士天团”为其护航。 (5)与一般的科普短视频提供“知识快餐”而非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相比,《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以同名“百科”图书为基础,值得开发的大量“富矿”使其令受众充满期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材料一第二段“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可见,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并非“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是说“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科普短视与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并不矛盾。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材料一“‘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易”并非指“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大多数”错,科普类短视频虽然有些在质量上存在问题,但并非“大多数”都“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间并非1956年,而是始于1959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可知,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传播者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或: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 结合材料二“对“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可知,职能部门对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要加强监管;学习者应对从科普类短视频中获取的知识加以思考和辨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材料一“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材料三“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概括出:科学传播需要“准”(对科学知识的诠释准确或符合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基于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制作而成,内容准确科学。 结合材料一“‘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材料三“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概括出:科学传播需要“易”(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这些科普短视频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结合材料一“‘趣’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材料三“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概括出:科学传播需要“趣”(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 结合材料二“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材料三“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概括出:为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科学可靠,针对具体领域有必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审查辨别,而《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则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与同名书一样,有一个“院士天团”为其护航。 结合材料二“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材料三“《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概括出:与一般的科普短视频提供“知识快餐”而非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相比,《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以同名“百科”图书为基础,值得开发的大量“富矿”使其令受众充满期待。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 【2】迁:司马迁。【3】缋:通“绘”。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 而为法戒 戒:戒除 C. 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 其言至约 约:简略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 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 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 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 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 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 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 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 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 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0.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答案】6. B 7. C 8. D 9. C 10. ①为萧子显修撰的史书个人喜好突出,内容不合史实,语言过分雕饰而痛惜。②为萧子显个人见识、思想、才智、文采难以胜任史官之职却勉强为之而痛惜。③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大多不能为后代执政者提供有效的借鉴措施而痛惜。④为三代之后的帝王选择的史官大多能力不济,不能胜任其职而为君王痛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戒:鉴戒。句意:作为法式与鉴戒。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句意: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使得跟随他的人不能觉察到。 B项,助词,无义;代词,……的人。句意: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研求它的意旨的人。 C项,语助词,加强肯定语气。用法相同。句意: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的;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 D项,连词,表转折;代词,这样。句意: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 原理;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翻译、理解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应理解为“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关键词:以为,把它作为;具,措施。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展开余下试题C项,“因而……”无因果关系,“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文中无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作者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的原因,语境主要在4、5、6三段,关键信息有:根据“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概括出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和史官而痛惜;根据“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为萧子显的个人见识、才能以及修撰的史书而痛惜。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南齐书目录序》 《南齐书》,南朝梁代萧子显编撰。臣下我等人因奉命校勘订正本书的错误,就为本书篇目作序文说: 要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兴亡治乱的原由作为法式与鉴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托付的执笔人,然后才能够传播久远。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然而那种所该托付的执笔人却没择取到合适的人选,就会有的失掉那原本的意图,有的窜乱那史实,有的剖析事理不通达,有的遣词不当。所以,即使有突出的功业、美好的德行、异乎寻常的治迹,也会幽暗而不显明,闭结而不扬布,可那些凶顽至极、狂险猥琐、奸邪凶恶的形迹,却能侥幸掩盖住啊! 古代所说的良史,他的识见一定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他的记史思想一定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他的才智一定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他的文辞一定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达到这样的标准以后,他的能力就能够与“良史”相称了。 凭什么知道良史是这样呢?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具有深奥玄妙的德行,使得跟随的人不能觉察到,觉察到的人也不能称赞他,(可是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传布的号令,所设置的法规制度,那言辞极其简略,体式极其周备,(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而撰著《尧典》与《舜典》的人,推布并宣明这些,所记述的,哪里仅仅是尧、舜的治迹啊?他们深切微妙的用意也一道传达出来。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的;本源和末端、先行和后续,没有不明晰的。让诵读他们的言论的人,就像自己出现在当时一样;研求它的意旨的人,就像接触到所记述的本人一样。这难道还称不上是识见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思想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吗?正当尧、舜的时候,哪里只是分掌政务的人都是天下的英士呢?恐怕执持竹简、操握笔管而跟随左右的人,也都是圣人的门徒啊。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撰写史书的人,像司马迁这样的文才,也不能不称得上是俊逸英伟、出类拔萃的奇才、非同寻常的杰士了。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原理,思想尚未能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尚未能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尚未能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高妙思致,司马迁原本还不能够纯正地表达出他的情志并显现给后世啊,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司马迁的得失尚且是这样,何况其他人呢? 就萧子显于他的这部史书而言,喜好自己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更动窜改、截断拆开、斧凿雕琢、增饰文采的变动手法更多,因而他的文笔就越低下。难道那才质原本就不可以勉强而拥有吧?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所以那事迹模糊不清,尽管存在随顺时世去成就功业威名的君主、共同联合谋议的臣僚,却没有显赫地能耸动起天下的视听、在天下人口中传播的人物啊。而一时间偷安、争夺、倾轧、陷害、背弃礼法、违背道义的人,也侥幸没有明白地显露在世人面前,难道不是所托付的人没选择合适的缘故吗?能不痛惜嘛! 史书是用来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的。所以,修撰它的人,也一定是天下一流的才士,然后他的才能就可以与良史相称了。这哪能忽略呢!这哪能忽略呢!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4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释: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 B. “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 “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 “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高远的氛围。 B. “假令”两句极尽夸张,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C. “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 “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13. 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A 13. 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诗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作者以大鹏自比,写其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出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作者年轻自信,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凤鸟是祥瑞之鸟,杜诗写凤鸟“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作者借写朱凤对众鸟的同情怜悯,表达了自己对底层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