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龙东联盟2022级高三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实践论》是毛泽东经过了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


浏览完整试题《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他反对离开社会实践来讲人的认识活动,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把“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而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不仅肯定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对于人获得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实践——认识——实践”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基本过程,从而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
(摘编自刘毅强、李维武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战争经验的领导者,只要吃了败仗之后,就能获得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就能有把握打胜仗。
B. 材料一中谈到哲学史上所谓“唯理论”一派,是为了说明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C. 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方针”为材料一中综合感觉材料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
D. 毛泽东认为“经验论”是一种错误的感性认识,要整体改造感觉材料,方能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一道理。
B. 材料一用“闭目塞听”“根本绝缘”写出这类人是不会形成理性认识 ,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 材料一既有针砭的力度,又有理论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性。
D. 材料二从《实践论》写作背景切入,谈其理论形成,明其批判对象,言其突出贡献,思路清晰。
3. 下列关于“知”与“行”的名言,不符合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4.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
【答案】1. C 2. B 3. D
4. 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依据:②材料一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强调第一个要点;第二步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观点,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解析】
【导语】文章一主要探讨了认识论中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强调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提出认识的过程需经过实践验证,避免主观主义。文章二分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背景及其贡献,指出该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通过哲学上反对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突出实践与认识的循环过程,以指导实际革命工作。两篇文章结合阐述了实践在形成理性认识及正确指导行动中的核心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只要……就……”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一说“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可见,原文并不是说没有战争经验的领导者,只要吃了败仗,就能获得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就能有把握打胜仗。
B.“是为了”错,材料一中说“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可见,文中谈到所谓“唯理论”一派,是为了指出这一派只承认理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理论是错误的,从而指出下文的实践论是正确的。
D.“错误的感性认识”错,材料二说“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可见,毛泽东认为“经验论”中“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是错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错,原文“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强调的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的是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即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展开余下试题A.“而行为本焉”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B.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C.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强调了“知”的重要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依据:
(1)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认识 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应的是第一个要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
(2)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由此总结出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市忙人
陈慧
我现在摆摊的十字路口往左边拐进去五十米,有一间很逼仄的楼梯间。以前是卖面条的阿权哥租着,他的租房合同到了期,力劝我租下楼梯间,说有个固定的地方,至少不必天天挨风吹日晒的苦了。我没有接受阿权哥的建议,继续做我的露天“游民”。
阿权哥撤走后,那楼梯间一直无人垂青。七八月份,半山村子里一个烫杂粮煎饼的女人试租了一星期,眼见没什么生意,立刻撒手不干了。元旦前,有个胖乎乎的安徽人付了三个月的租金开了一家芝麻大饼店。然而,两个月还没撑足呢,他便拍拍屁股走人了。①腊月底,一个卖低价服装的男人租了个短期,突击了十天左右的业绩,年后再没露面。房主不得不又在卷闸门上挂上了“吉房出租”的牌子。
牌子挂了好久,“吉房出租”四个红字都被太阳晒褪了色,总算来了租客——一个绍兴口音的老太太,高高大大,花白的齐耳短发,长条脸,一嘴的牙七零八落,看样子得七十好几了。
这个老太太原本是误打误撞摸来我们镇的。这地方过清明节、夏至、七月半、冬至,以及年三十都要敬神祭祖,俗称“做拜拜”。老太太装在一辆四轮小拉车里沿街兜售的就是做拜拜时需焚烧的“经佛”和“元宝”。老太太到小镇试了一回水,大概尝到些甜头,于是毫不犹豫地找到房东,当场拍板租下了那楼梯间。
屋里起初还是空荡荡的,她下午匆匆乘公交返回几十公里外的家,第二天大清早又拖着沉甸甸的小拉车急急赶来。车马劳顿了几天,她开始一点点地添置物件,先是桌子板凳,接着是锅碗瓢盆,最后连床都搬进来了。
周围的一些居民见“新进成员”摆出了居家过日子的架势,忍不住掩嘴偷笑。这个说,一大把年纪了,不在自己家颐养天年,难不成还想在这里安营扎寨?那个讲,年轻人来开店都维持不下去,七老八十的老太太还能搞出个啥名堂来?话里话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地去和她搭讪,拐弯抹角地问了她的年龄和家庭情况----果然七十有三!一家五口人,儿子、媳妇厂里上班,孙子读大学,老伴健在。我不解地问:“大妈,老伴老伴,不就图个老来做伴嘛,你把大伯留在家里,自己跑出来单住,他就没意见吗?”②她瘪了瘪嘴,满不在乎地一挥手:“啊呦!这样多好,大家都清净!”
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喉咙音又响,有事没事爱站在店门外和路过的人套近乎,笑盈盈地搬出椅子请人家“歇歇脚”。亲和力十足的几波操作下来,她就顺利地收获了一些客户。然而,经佛这种东西需求量很少,除非派特殊用场,否则,不年不节的,哪有多少人来买呢?
头一个月,她盘了账,表情讪讪地,说:“房租也扳不转。”假如她租房时像之前的那几个人一样,只付少量租金,那她的损失顶多不过千元,可她签了铁板钉钉的合约,一次性付了整年的房租,即使她现在萌生了退意,拿出去的钱也讨不回来了。所以,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继续把经佛店往前熬;
二、贴一张“旺铺转让”的条子,骗接盘侠上钩。
老太太既没有选一,也没有选二,她自行开辟了一个三。她把摊开的经佛一一叠进纸箱子里,只占了门边很小的一个位置,腾出来的地方放上了她从赶早市的本地菜农手里批发的应季蔬菜。③她前后卖过新鲜的豌豆荚、毛笋、大豆、玉米、小青菜、水蜜桃、南瓜、茭白、鞭笋、洋芋、西瓜、花生、栗子、柿子等等。
她只卖不买,什么没卖掉,她的胃就顺理成章地消灭什么。变了颜色的大豆瓣,干巴巴的玉米和厚皮的老南瓜……她都在电饭锅里煮得烂烂的,一碗一碗地吃下去。是饭,也是菜,饭菜不分家。
也有不能及时解决了的东西,比如在水里泡青了的茭白和霉过了头的“苋菜咕”,一般的生意人早就扔掉了,她才不!细致地刨去茭白的青皮,拿盐腌好塞进玻璃瓶里,又是一样省事的下饭菜。苋菜咕是一种霉变食物,周作人先生曾在一篇散文中回忆过,算是经典的浙江味道。青苋菜去叶,留梗,切成寸许泡入水中,一天一夜后捞出,沥干盛进坛子里,撒几颗粗盐粒,密封发酵数日,苋菜梗外壳硬度不变,内里却已酥烂。取一碗,浇一勺菜油上锅蒸透,吃起来有点像吸果冻,咕咕有声,据此得名苋菜咕。
苋菜咕这东西很个性。爱它的人,觉得香气扑鼻,趋之若鹜;厌恶它的人,忍受不了它的异臭,避之不及。老太太的苋菜咕是“升级产品”。前期是出售成捆的苋菜梗,苋菜梗蔫巴了,没形了,她就自己动手制作苋菜咕。气温高时,苋菜咕也易坏,两三天一过,就成了稀汤寡水的落拓货。为了确保姣好的品相,她又斥资九百元购买了一只小冰箱,专门保存成品或半成品的苋菜咕。
下午三点后,她在门口支起煤气灶,架好油锅,不慌不忙地炸起臭豆腐——老豆腐切成小块在苋菜咕浓汁里浸个透,就是正宗臭豆腐了。
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一溜儿人家,要数她顶顶忙碌。忙着拦住挑大口袋的山民进货,忙着招揽各路买主,忙着处理即将过时的产品,早忙晚忙,忙得她吃饭也没个准点儿。上午十点,她捧着碗坐在床上吧唧吧唧地吃东西。我人立在路上,脖子伸进门里,故意问她:“大妈,你吃的是早饭,还是中饭?”④她哧哧一笑,很爽利地回了我三个字:“早——中——饭。”
她再没发出过“房租也扳不转”的抱怨了,之前一心认定她要落败的人也不知不觉地投去了迥然不同的眼神——哟!这老太太有两下子嘛!
有知情的人悄悄透露,说她的儿子早几年超市开得很大,雇了十来个工人,可惜赌博输了钱,输掉了全部家当。没有人去核实传言的虚实。对于无关者而言,他人一塌糊涂的事故无非是过耳即忘的故事。别人观望她,她似乎也在推敲别人。我偶尔去她的屋里洗个手,她拉着我闲聊一会儿,慨叹一声:“阿三,侬真可怜!”——或者:“阿三,侬真可惜!”一个七十多岁还奔波在外的瘪嘴老太太和一个远嫁异乡奋力谋生的中年离异女人,谁更可怜?谁更可惜?我觉得大概是不分上下的。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者“我”贯穿全文,“我”既是故事的见证者,又与老太太的形象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主题。
B. 老太太一次性付了整年的房租,此举不仅彰显了老太太行事的魄力,也体现出其个性中的鲁莽冲动。
C. 周围的居民起初对老太太充满了狐疑和敌意,后来变为赞赏和羡慕,说明其才干和热情征服了大家。


展开余下试题D. 作品结尾补叙了老太太儿子早年赌博输钱败家的传闻,解释了老太太“忙”的动力,使情节更完整、合理。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突击”一词,既表明这个租房男人无意长租,又说明这里不易经营。
B. 句子②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老太太嫌老伴烦,对老伴情感淡漠。
C. 句子③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菜果名,目的是表现出老太太的忙碌和活络。
D. 句子④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声音延长,表现老太太机智作答时的乐观自得之态。
7. 文本结尾“我”与老太太在“看与被看”中惺惺相惜,“我”流露出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梳理概括。
8. 小说中“苋菜咕”的情节独具风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案】5. C 6. B
7. ①对人生无常的慨叹。②对人际关系淡漠的无奈(也可写“对人性冷漠的批判”)。③对老太太的同情。④对自己遭遇的叹息。⑤对奋力生存者的共情。
8. ①情节上,“苋菜咕”为后文老太太卖臭豆腐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②人物上,老太太因苋菜售卖不出而智慧地将其做成“苋菜咕”,彰显了她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韧和智慧;③主题上,“苋菜咕”丰富了老太太智慧与坚韧的性格特质,赞颂了平凡人日常生活的光彩;④表达效果上,“苋菜咕”是独特风土下的风味,作家用大量笔墨在叙述之余描写制作过程及细节,并引周作人散文来说明其美味,给读者增添了趣味与雅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位七十多岁老太太在小镇上经营生意的描绘,展现了她坚韧乐观、灵活变通的个性。文章刻画了老太太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解决之道,展现了其生活智慧和不屈精神。通过“我”与老太太的互动,反映出社会对女性追求独立的不同视角。此外,文章还涉及对家庭、年纪、命运等主题的思考,以老太太儿子的背景故事深化了主题层次。整体上,文章用平实的笔触描写了一段生动的生活图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周围的人起初对老太太充满狐疑和敌意,后来变为赞赏和羡慕”错。结合“周围的一些居民见‘新进成员’摆出了居家过日子的架势,忍不住掩嘴偷笑。这个说……难不成还想在这里安营扎寨?那个讲……七老八十的老太太还能搞出个啥名堂来”可知,周围居民对老太太充满狐疑,其中还有看其笑话的成分,但是没有“敌意”。根据“之前一心认定她要落败的人,也不知不觉地投去了迥然不同的眼神——哟!这老太太有两下子嘛”可知,后来对老太太持赞赏态度,可见没有“羡慕”。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老太太嫌老伴烦,对老伴情感淡漠”错。表现了老太太的洒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非对老伴情感淡漠。由文章最后开超市的儿子因为赌博“输掉了全部家当”可知,七十多岁一人奔波在外,更多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和老伴分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太太的儿子早几年超市开得很大,雇了十来个工人,可惜赌博输了钱,输掉了全部家当。“我”早年为追求爱情幸福远嫁他乡,结果中年离异辛苦谋生。由此可见人生无常。
文中说“对于无关者而言,他人一塌糊涂的事故无非是过耳即忘的故事”,可见他人的不幸与己无关,体现了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无奈。
因为儿子输掉全部家当,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还在外为生活奔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老太太慨叹“侬真可怜!侬真可惜”“一个远嫁异乡奋力谋生的中年离异女人”,天天挨风吹日晒摆摊的“露天”游民,可见“我”对自己的遭遇充满叹息。
七十多岁还在外为生活奔波的老太太和在异乡奋力谋生的中年离异女人,共同的不幸生活遭遇,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努力生活,让人产生共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情节上
前文说苋菜咕是一种霉变食物,它的异臭,避之不及;后文说“老豆腐切成小块在苋菜咕浓汁里浸个透,就是正宗臭豆腐了。”可见,“苋菜咕”的情节为后文老太太卖臭豆腐的情节展开做铺垫;
(2)人物上
苋菜售卖不出,霉过了头的,一般的生意人早就扔掉了,但是老太太舍不扔掉。当苋菜梗蔫巴了,没形了,她就自己动手制作“苋菜咕”。还把老豆腐切成小块放在苋菜咕浓汁里浸透,做成臭豆腐卖。老太太智慧地将苋菜做成“苋菜咕”,并伴着臭豆腐卖,表现了她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韧和智慧。
(3)主题上
老太太租下楼梯间后,发现“经佛”和“元宝”生意不好,她就把摊开的经佛一一叠进纸箱里,只占门边很小的一个位置,腾出地方放上了她从赶早市批发来到应季蔬菜。她前后卖过各种新鲜蔬菜。她把蔫巴了的、没形了的苋菜梗,腌制成“苋菜咕”,再用苋菜咕浓汁浸透豆腐,做起了炸臭豆腐的生意。她再没有抱怨过“房租也扳不转”,之前一心认定她要落败的人也称赞这老太太有两下子。“苋菜咕”情节丰富了老太太智慧与坚韧的性格特质,赞颂了平凡人日常生活的光彩。
(4)表达效果上
文中说“苋菜咕是一种霉变食物……青苋菜去叶,留梗,切成寸许泡入水中,一天一夜后捞出,沥干盛进坛子里,撒几颗粗盐粒,密封发酵数日,苋菜梗外壳硬度不变,内里却已酥烂。取一碗,浇一勺菜油上锅蒸透,吃起来有点像吸果冻,咕咕有声”,可见,作家在叙述之余,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苋菜咕的制作过程及细节,引用周作人先生曾在一篇散文中的回忆,指出苋菜咕算是浙江的经典美味,独具风味,给读者增添了趣味与雅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洛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①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
(选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袁盎。
(节选自《汉书•爰盎晁错传》,有删改)
[注]①条侯:周亚夫,西汉名将、军事家、宰相,袭爵为“条侯”。
9.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终不伐A其能B歆C其德D诸E所尝施F唯恐G见之。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使……活,使动用法,与《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
B. 振,同“震”,威吓,与《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中的“振”意义相同。
C. 而,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