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
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明探源,绕不开的话题是——什么是文明?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但是,中美洲玛雅文明并未掌握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尚未发现文字。
所谓文明“三要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在良渚文明能找到全面的证据链。
良渚,是四代考古人一点点挖出来、研究出来的文明。从最初干涸河塘里的几片黑色陶片到整个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揭示,没有文字记载只剩断壁残垣的良渚古国,终于一点点显现在世人面前。
良渚文明活跃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新石器时代。它的都城,具有宫—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它有完善的城市规划,复杂的水利系统,纯熟的稻作农业,等级分明的墓地(含祭坛),具有权力和信仰象征的精美玉器以及严格的用玉制度……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价道: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5000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
但在良诸,我们并没有发现可以释读的文字,也没有发现青铜器。文明“三要素”,它是缺失的。国际上很多学者也意识到,那套根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文明“三要素”标准,并不全面。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说,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这套东西,不同文明都有,只是基于不同文明的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少数人曾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用上了足够先进、多样的自然科学手段,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五年就能见到成效。其实,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背后有复杂的因素,每个学科都能给出一些碎片性证据,但仍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由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综合各方面结果,给出一个总体性认识。王巍说,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文明探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探源工程的成果,还应该让更多国人,特别是更多青少年知晓。
2019年夏,王巍参与修订初中历史教材。“翻开一看,特别震惊,关于我国史前文化的部分,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成果,之后的研究发现,在教材上竟然没有体现。”那次修订后,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我们要及时把考古学的成果加进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王巍建议编撰《中华文明读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理解。
“我有一个最大的理想。”王巍说,“那就是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百年来,中国考古产出了改写历史的诸多重大发现,可老百姓却未必知道。“去主题乐园,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重要场景,体会我们先祖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创造。你玩两天,就全玩明白了。”5G、VR、AR……各类技术手段已经成熟,为什么只能去迪士尼、去环球影城?“我希望这一设想能得到支持,它也会是最好的落实文旅结合、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金名片。”王巍感慨,“如果能做成,这也是我们百年考古,我们探源工程为民族作的一大贡献。”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盖伦《没发现文字,就没有五千年文明?中国回应西方质疑!》,有删改)
材料二:
为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到2022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启动已整整进行了20年。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独特而重要。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一不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使各个文明能够充分吸收融合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明发展。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经历了在自身基础上的缓慢发展,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1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社会强盛发展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编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良渚文明得到世界考古界认可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成为判断世界各原生文明的标准,为世界文明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B. 经过四代考古人辛苦发掘,即使良渚古城没有文字记载,但其水利系统,玉器等文物遗迹,也能证明中国 5000多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
C. 王巍认为,只有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才能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这种乐园可通过现代技术吸引年轻人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果。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仅是为了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也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起源。这也促进了世界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评价和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判断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采用的文明“三要素”标准与中国方案截然不同,中国方案是中国考古界的创新。
B. 即使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也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探索到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工程需要考古和历史专家以各学科的碎片性证据为基础综合研究。
C. 利用各类成熟的技术手段将中华文明与适当的娱乐形式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国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又能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D. 无论是古代 历史经验,还是当代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只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就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社会强盛发展。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在当今时代,怎样将我国文明探源工作更好地推进下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对比论证:将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采用的“三要素”与中国方案对比,引出对中国方案的论述,强调了该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②举例论证:以良渚古城的发掘为例,说明中国在5000多年前已有城市文明,证明了中国方案的正确性。③引用论证:引用专家王巍的话,说明中国方案具有世界通用的特点。
5. ①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力度。②立足中国方案,进一步完善文明判断标准。③充分认识文明探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④以考古为基础,融合各学科的证据。⑤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让探源工作更加高效。⑥优化宣传方式,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探源工作的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一篇指出传统文明标准的不全面性,以良渚文明为例,彰显中国方案的独特贡献。第二篇强调文明的相互借鉴与开放包容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引用古代及现代的例子,展示文明交流对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整体而言,文章呼吁重视考古成果,加强文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本内容思路的能力。
D.“古埃及等原生文明”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知,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而不是“古埃及等原生文明”。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成为判断世界各原生文明的标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八段中的“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可知,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各文明的特点,具有成为判断未发掘的文明新标准的可能性。世界各主要文明(如古埃及文明等)已为文明“三要素”标准所判定,中国方案对于这些文明来说,只能是可参考的辅助标准。
C.“只有……才……”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那就是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可知,王巍的理想是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但并没有认为其他城市不能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


展开余下试题D.“也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全世界人类文明起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为探索全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做出的贡献是其附加成果,并非原本就有的研究目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和根据原文进行推论判断的能力。
A.“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采用的文明‘三要素’标准与中国方案截然不同”错。“三要素”是“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中国方案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由此可见,两者有相同的标准——城市。
B.“以各学科的碎片性证据为基础”错。材料一第九段“每个学科都能给出一些碎片性证据,但仍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D.“只要……就……”说法太绝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通过对“三要素”和中国方案在良渚文明上的对比,指出“文明‘三要素’标准,并不全面”,从而强调了“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采用了对比论证,引出对中国方案的论述,突出强调了其优势。
论证中国方案时,“这在良渚文明能找到全面的证据链”,以良渚文明为例,“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5000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采用举例论证,说明中国5000多年前已有城市文明,证明了中国方案的正确性。
第8段,“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说,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中国方案具有世界通用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第九段“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文明探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可知,③要认识到该工程的长期复杂性。
材料二第一段“ 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到2022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启动已整整进行了20年”,再结合上一条可知,该工程已经进行了20年,因其长期性复杂性,①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材料一第八段“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特点”和材料二第一段“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可见,②要立足中国方案,不断完善文明判断标准。
材料一第九段“只要用上了足够先进、多样的自然科学手段,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虽然这种认知并不全面,但是先进科学手段仍是强大的助力,可知⑤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让探源工作更加高效。
材料一第九段“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背后有复杂的因素,每个学科都能给出一些碎片性证据,但仍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由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综合各方面结果,给出一个总体性认识”,可得④以考古为基础,融合各学科的证据。
材料一第10、11段“探源工程的成果,还应该让更多国人,特别是更多青少年知晓”“要及时把考古学的成果加进教材”“建议编撰《中华文明读本》”“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可知,⑥优化宣传方式,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探源工作的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冯至
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开了。窗内现出一个少女。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漠的人间;她不知下边为什么这样繁华。她正如百年才开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这百年内年年开落的桃李们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
这时从热闹场中走出一个人来,他正在想为神做一件工作。他想雕一个天使。他曾经悬想过,天使是应该雕成什么模样——他想,天使是从没有离开过神的国土,不像人们已经被神逐出了乐园,又百方设计地想往神那里走去。天使不懂得人间的机巧同悲苦。雪白的衣裳,轻软的双翅,不过是天使的装饰罢了,不能表示天使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天使的面庞。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这微笑是鹅毛一般轻。而它所包含的又比整个的世界还重——世界在他的微笑中变得轻而又轻了。但它又不是冷冷地毫不关情,人人都能从它那里懂得一点事物,关于生,或是关于死……
但他并不能把他的想象捉住。什么地方去找这样的一个模型呢?他见过许多少男少女:有的是在笑,笑得那样痴呆,有的哭,哭得又那样失态。任何人的面貌,都禁不住他的凝视,不几分钟便显出来一些丑态。
难道天使就雕不成了吗?
正在这般疑惑的时候他走过修道院,看见了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微笑,笑纹里没有她祖母们的偏私,没有她祖父们的粗暴,没有她兄弟姊妹们的嫉妒。它像是什么都了解,而万物在它的笼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了解。——这该是天使的微笑了,雕刻家心里想。
第二天他就把这天使的微笑引到了人间。他在巴黎一条最清静的巷中布置了一座小小的工作室,像是从树林中摘来一朵奇花,他在这里边隐藏了这少女的微笑。
在这清静的工作室中,很少听见外边有脚步的声音走来,外边纷扰的人间是同他们隔离了万里远呢,可是把他们紧紧地包围,像是四围黑暗的山石包住了一块美玉?他自己是无从解答的。至于她,她更不知她置身在什么地方。她只是供他端详,供他寻思,供他轻轻地抚摸她的微笑,让他沉在这微笑的当中,她觉得这是她在修道院时所不曾得到过的一种幸福。
他搜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腻的石块。他想,等到明年复活节,一片钟声中,这些无语的木石便都会变成生动的天使。经过长时间心灵上的预备,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工作。他怀里充满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点敷衍,不敢有一点粗率。他是这样欢喜,觉得任何一块石一块木的当中都含有那天使的微笑,只要他慢慢地刻下去,那微笑便不难实现。有时他却又感到,微笑是肥皂泡一般地薄,而他的手力太粗,刀斧太钝,万一他不留心,它便会消散。
至于微笑的本身,无论是日光下,或是月光中,永久洋溢在少女的面上。怎样才能把它引渡到他为神所从事的工作上呢?想来好像容易,做起来却又艰难。
他所雕出的面庞没有一个使他满意。最初他过于小心了,雕出来的微笑含着几分柔弱,等到他略一用力,面容又变成凛然,有时竟成为人间的冷笑。他渐渐觉得不应该过于小心,只要态度虔诚,便不妨放开胆子做去。但结果所雕出的:幼稚的儿童的微笑也有,朦胧的情人的微笑也有……天使的微笑呢,越雕越远了。
一整个冬天外边是风风雨雨地过着,而工作室里的人却不分日夜地同这些木材石块战斗。
少女永久坦白地坐在他的面前——他面前的少女却一天比一天神秘,他看她像是在云雾中,虹桥上,只能翘望,不能把住。同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疑猜:不知她是人,是神,可就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应有的分子呢?他这样想时,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为娼妇的微笑了……
冬天过去,复活节不久就在面前。他的工作呢:各样的笑,都已雕成,而天使的微笑却只留在少女的面上。等到他雕出娼妇的微笑时,他十分沮丧:他看他不配从事于这个工作。——寒冷的春晚,他把少女抛在工作室中,无聊地跑到外边去了。少女一人坐在家中,她的微笑并没有敛去。


展开余下试题他半夜回来,醉了的样子像是一个疯人,他把他所雕的一切一件件地毁去,随后他便昏昏地倒在床上。少女不懂得这是什么事情,只觉得这里已经没有她的幸福。她不自主地走出房中,穿过静寂的小巷,她立在塞纳河的一座桥上。
彻夜的歌舞还没有消歇,两岸弹着哀凉的琴调。她不知这是什么声音,她一点儿也听不习惯。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她知道,修道院的门是永久地关闭着;她出来时,外边有人迎接,她现在回去,里面却不会有人等候。工作室里的雕刻家又那样怕人,她再也不想同他相见,她只看见河里的星影灯光是一片美丽的世界,水不断地流,而它们却动也不动,只在温柔的水中向她眨眼,向她招手,向她微笑。她从没有受过这样的欢迎,她一步步从桥上走到岸边,从岸边走到水中……带着她永久的微笑。
雕刻家一晚的梦境是异样地荒凉。第二天醒来,烬灰早已寒冷。屋中除却毁去的石块木块外,一切的微笑都已不见。
他走到外边穿遍了巴黎的小巷。他明知在这些地方不能寻到她。而他也怕同她见面,但他只是拼命地寻找,在女孩,少妇,娼妓的中间。
复活节的钟声过了,一切都是徒然……
一天他偶然走过市场,见一家商店悬着一副“死面具”。店员走过来,说:“先生想买吗?”
他摇了摇头。店员继续着说:
“这是今年初春塞纳河畔溺死的一个无名的少女。因为面貌不改生态,而口角眉目间含着一缕微笑,所以好事的人用蜡注出这副面具。价钱很便宜,比不上那些名人的——”
雕刻家没有等到店员说完,他便很惊慌地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了。
一九三二年,写于柏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闹场,相对修道院而言,指的是繁华喧嚣的尘世生活,它是雕刻家出场的背景,也是他追寻“天使的微笑”的背景。
B. 战斗,是雕刻家与木材石块的“斗争”,写出了雕刻家执着投入地雕刻“微笑”的情态,也暗示了他雕刻技艺的笨拙。
C. 坦白,指少女纯洁脱俗,把自己毫不隐藏地展现在雕塑家面前,但这恰好与雕刻家感受到的“神秘”形成对比。
D.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雕刻家原本希望在复活节赋予木石“生命”,但最终却在复活节后看到少女的“死面具”。
7.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具体讲述故事的同时,又刻意省略虚化了一些细节,譬如少女是谁,她为什么会在修道院中……这就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引发读者的想象。
B. 天使的微笑,超乎悲喜,轻盈超然,似乎包容一切,蕴含着无穷的韵味,象征着永恒的美。作者通过这个意象启迪人们思索,而他自己或许也在思索之中。
C. 雕刻事业毫无进展,雕刻师心灰意冷。这让少女想回到修道院,而修道院的门永久地关闭起来了。可以说,她是惨遭雕刻师和修道院逼迫以至投水自杀的。
D. 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样,这篇文章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且多采用新颖别致的语言,使文章更含蓄隽永,充满诗意。
8. 为什么雕刻家雕刻不出“天使的微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标题为“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请结合文本,分析“无名”的丰富意蕴。
【答案】6. B 7. C
8. ①从客观来看,“天使的微笑”象征了永恒、抽象、本质的美,也象征了难以企及的理想、神性,要将这种美落实到具体的但没有生命力的木材石料的雕塑上,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②从主观来看,雕刻家过分地执着于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执意要将美从鲜活的现实人生中抽离出来,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9. ①“无名”即指少女没有名字,或姓名不为人所知。②“无名”意味着超越具体的普遍性,无名少女的微笑超越了具体某个人因为某事某物而产生的悲喜苦乐,也就拥有了某种永恒的意味。③“无名”也意味着某种神秘感,因为不为人知,所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雕刻家追寻“天使的微笑”的过程,却因无法捕捉到这种理想化的美而感到挫败、沮丧,最终少女的微笑成为“死面具”,象征着这场追求的无果与某种宿命感。作品通过对少女和雕刻家的心理活动以及两者关系的描绘,表达出对完美之美的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文中通过对人物神秘氛围的塑造,引发读者对天使美、人生意义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B.“雕刻技艺的笨拙”错,于文无据。“战斗”在文中形容雕刻家与木材石块雕刻过程中的激烈对抗和斗争,突出了雕刻家为追求完美和理想的微笑所付出的努力,但并未特别强调雕刻技艺的笨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内心的执着与挣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惨遭雕刻师和修道院逼迫以至投水自杀的”属于过度推理,于文无据。文本中出现的修道院与雕刻家生活的地方是一种象征性的设置,并非少女生活的真正的两个环境,少女在修道院代表与世隔绝的纯净,而她的离开和死亡更多是因自身内在的孤独与不适应尘世,而非外部逼迫。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分析雕刻家雕刻不出“天使的微笑”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少女的角度,二是雕刻家的角度。
从少女的角度来看,少女一开始的微笑是无悲无喜的,“只是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漠的人间;她不知下边为什么这样繁华”,但是和雕刻家来到尘世后,“她只是供他端详,供他寻思,供他轻轻地抚摸她的微笑,让他沉在这微笑的当中,她觉得这是她在修道院时所不曾得到过的一种幸福”,少女的心中有了情感,不再是当初无悲无喜的状态。
从雕刻家的角度来看,雕刻家忽略了艺术的真谛,艺术应该是创作者灵感的闪现,不应该是刻意地雕琢,文中说他搜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腻的石块。到了明年复活节,这些无语的木石便都会变成生动的天使,但是,雕刻家太过功利,过分地执着于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天使的微笑反而越雕越远。所以,雕刻家执意要将美从鲜活的现实人生中抽离出来,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中重要词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小说的标题是“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死于塞纳河畔的少女的确没有自己的具体的名字,“无名”是指没有具体的名字或名称,或姓名不为人所知。小说中一直以“少女”称呼她。
文中说,“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微笑,笑纹里没有她祖母们的偏私,没有她祖父们的粗暴,没有她兄弟姊妹们的嫉妒”,但是最终,雕刻家把她雕刻成女孩,少妇,甚至雕成了娼妓。可见,在小说中“无名”,意味着超越具体的普遍性,无名少女的微笑超越了具体某个人因为某事某物而产生的悲喜苦乐,也就拥有了某种永恒的意味。
根据文中说“少女却一天比一天神秘”“她像是在云雾中,虹桥上,只能翘望,不能把住。“她是人,是神,还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应有的分子呢”,“无名”意味着某种神秘感,不为人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