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形成文化和谐之美。其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等。
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轴”则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
北京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如天安门的名称,与《尚书•虺仲之诰》之“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关。“天安”是指帝王敬重上天,敬重自然,才能巩固统治。又如地安门的名称,与《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之“天平地安”密切相关。“地安”是指社会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乐。再如故宫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称,源于儒家经典《周易•乾卦第一》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而统一,“保和”的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还如永定门之“永定”,意为“永远安定”,且较早见于先秦古籍《鲁春秋》中。由上可知,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命名,包含了丰富的礼制文化内涵。
北京中轴线各个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点,多为龙头形状的装饰,称为正吻或螭吻。龙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灵,它具有沟通天地的神奇能力。把龙的形象放在建筑最高位置,体现了古人的深厚寓意,即追求天地宇宙和谐统一的崇高性。又如,各个古建筑的屋顶垂脊端部,都有数量不等的神兽造型。它们或能上天入海,或能驱邪避灾。而在垂脊最前端引路的,则是一个仙人骑凤的造型。这种造型,犹如万种生灵在仙人带领下,与上天融合,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以达万物平安祥和。再如,古建筑的屋檐一般由中间向梁端逐渐起翘,称为“反宇”。古人认为,“天”为凸形,为阳。反宇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大屋顶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对上天的敬仰,较完美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材料二:
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造型美观,互为协调,透射出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湖,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如作为皇帝执政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建筑的庄严华贵氛围相协调,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宏的艺术效果。


浏览完整试题斗拱是我国特有的古建筑组成部分,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由斗形、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而后在竖向又层层叠加起来的组合木构件,其外形犹如撑开的伞状。斗拱在屋檐之下,整体排列有序,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斗拱在造型上还有统一协调之美。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统一性,表现为各构件截面形状统一,均为方形或者矩形;倒立面外形统一,均犹如倒立的三角形;斗拱位置统一,均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这种统一性在视觉上给人以抽象的整体之美。
故宫古建筑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在实用上有利于防风和排水。各脊的端部,都排放着形态各异、秩序井然的小兽,丰富了屋顶的造型,增添了屋顶的活力。故宫古建筑屋顶整体较高,有利于阳光照射到屋檐下的室内空间。而屋檐在中间平直,向两端则逐渐起翘,向天空延伸,犹如反宇之势,形成与天宇的和谐之美。屋顶琉璃瓦多为黄色,在阳光下金光闪耀,使得整个建筑表现出极其华丽而又庄严之美。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材料三: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顶屋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都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B. 故宫古建筑的台基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具有实用性,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
C. 斗拱均为木质,为我国古建筑所特有。故宫古建筑斗拱在造型与位置上体现出统一协调之美。
D. 中国建筑中的曲面屋顶历史悠久,其巨大的装饰性很早就被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发现并利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文化内涵和建筑造型的角度,阐述了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
B. 材料三从中国建筑特征的角度,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C. “反宇之势”使凹形的屋檐与凸起的天宇在造型上形成和谐之美,体现了阴阳的巧妙融合。
D. 无论是中轴文化、礼制文化,还是“天人合一”文化,都体现若我国古人对自然的重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有“中间、中央、核心”之义,在我国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南面”即“面向南”,“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是因为中轴线上重要宫殿都是坐北朝南。
C. “革”是“翅膀、张翅”的意思,“翚”乃“锦鸡”,材料三中的引文是形容宫室壮丽。
D. “和”有“和谐”之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命名都与此义有关,体现着礼制文化内涵。
4.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佐证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的一项是( )
A. 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特点之一是“负阴抱阳”。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B.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为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螽斯门,紫禁城西六宫中西二长街的南门,此命名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典出《诗经•周南•螽斯》,诗中描述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
D. 古代中国,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此之谓“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北京中轴线正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
5.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B 4. C
5. 不同点: ①材料一的语言相对较为抽象,注重对文化内涵的阐释;材料二的语言较为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建筑构造的特点。
②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来论证故宫古建筑的文化和谐之美;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相同点:
①两篇材料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②两篇材料都是为了论证故宫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技术美学,最终指向“和谐之美”。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材料一侧重于文化内涵,包括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和“天人合一”文化;材料二则从建筑构造和造型美观出发,详细描述了台基、斗拱和屋顶的细节;材料三强调了中国建筑中屋顶的重要性和装饰性,突显其民族特色。整体上,这些材料共同揭示了故宫古建筑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双重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故宫古建筑的台基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可知,这里的描述并没有指出故宫所有古建筑的台基都是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实际上,只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采用了这一做法,而非所有故宫古建筑。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反宇之势’使凹形的屋檐与凸起的天宇在造型上形成和谐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反宇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大屋顶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对上天的敬仰,较完美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反宇”设计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而不是指“反宇之势”本身形成的和谐之美。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以及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B.“‘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是因为中轴线上重要宫殿都是坐北朝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可知,这里的论述并不是解释为什么“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而是说明中轴线方位的重要性及其与古代帝王的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论述北京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包含丰富的礼制文化内涵。
A.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体现“负阴抱阳”,与阴阳和谐相关,可从侧面反映礼制文化;
B.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与礼制文化有关;
C.螽斯门的命名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与北京中轴线的礼制文化内涵并无直接关联。
D.北京中轴线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与礼制文化相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不同点:
①材料一在阐述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时,使用了较多抽象的表述,如“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等,着重于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语言相对较为抽象。
材料二则通过具体描述故宫古建筑的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如“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建筑构造的特点,语言较为形象。
②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先秦《吕氏春秋》《易经》之“说卦传”、《尚书•虺仲之诰》《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周易•乾卦第一》《礼记•中庸》《鲁春秋》等古籍内容,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所蕴含的中轴文化、礼制文化等,从而体现文化和谐之美。
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紫禁城前朝三大殿的台基做法、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统一性、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特点等具体例子,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相同点:
①材料一开篇指出“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形成文化和谐之美。其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等”,然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采用了总分结构。
材料二开头表明“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造型美观,互为协调,透射出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接着分别从台基、斗拱、屋顶三个方面论述其构造特点和和谐之美,同样采用了总分结构。
②材料一通过对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的阐释,强调故宫古建筑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最终指向文化和谐之美。
材料二通过对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的分析,展现了故宫古建筑的技术美学,也最终归结为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①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②,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③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甩开臂膀挺直腰/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你也挑来我也抬/取出河土垫河崖/河堤修得高又宽/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头号大筐装满尖/运河挖得深又宽/南北二京好行船/大船装来江南米/小船又运青竹竿/抬上堤坝筐放稳/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展开余下试题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①小波罗:即保罗•迪马克,他受到马可•波罗的影响,怀着对美好中国的期待来到中国,与同船的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等人,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经历与见识了船上人家、兵马劫匪、纤夫官员……遭遇了人生所能遭遇的一切,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转化为一个耳闻目见的中国。②短打:古代一种为劳作方便而穿的便服。③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心怀家国,但面对乱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B. “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他在心理上基本认同了顺随自然 生命哲学。
C. 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然后把所有行李送给了其他人。这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
D. 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盛转衰的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因“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普通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
B. 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消政府统治的不满和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无奈。
C.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语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两句,以声衬静,也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
D. 在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衰颓形成了一种映衬,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
8. 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讲故事有多种叙述视角,既有小说创作者的叙述视角,又有小说中人物的叙述视角。请简析文本的叙述视角及好处。
【答案】6. A 7. B
8. 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的情感。
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
③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9. 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
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③通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血腥。
【解析】
【导语】徐则臣的《北上》以清末大运河为背景,通过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的旅行经历,展现了运河的壮丽与衰落。小说通过多角色、多视角叙述,细腻描绘了各色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与情感。角色对话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表现出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无奈和对未来的茫然。最后,保罗的死亡与运河的废漕相呼应,深刻隐喻了时代的终结和新生的前兆。作品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面对乱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分析错误。结合原文“‘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知,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说法有误。作者对郑大夫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中其与谢平遥的对话描写中,并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作者所描写的“运河蜃景”,是“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是“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由此可见,他所展现的是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因此,生机勃勃的运河与欢天喜地的歌声好似一首运河的赞歌,表现中国人民对运河深厚的热爱。
(2)根据后文“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可知,小波罗在文末表达了自己对大运河和中国文化的喜爱,而让他产生这份喜爱之情的,绝不仅仅是大运河本身的自然景色,而是生活于其中的运河人民的蓬勃生命力。因此,这里写“运河蜃景”,是为下文小波罗被中国文化与运河彻底征服起了推动作用,也为下文做下铺垫。
(3)作者在这里写“运河蜃景”,极力展现运河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文末原文“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可知,如何富有生命里的漕运也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点。因此,小说前面写“运河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揭示了大运河由盛转衰的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能力。
(1)全文对故事的展开,并没有直接出现一个叙述者“我”,而是以全知视角去描写小保罗、谢平遥等人,因此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东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