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0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
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年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年级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0月8日9:00—11:30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几天接得丏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这封信引起我的思索。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材料二:
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新近在《中学生》的十二月号上,看见了朱光潜先生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文章,推这两句为诗美的极致,我觉得也未免有以割裂为美的小疵。
抚慰劳人的圣药,在诗,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是“静穆”。古希腊人,也许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的罢,这一点我毫无知识。但以现存的希腊诗歌而论,荷马的史诗,是雄大而活泼的,沙孚的恋歌,是明白而热烈的,都不静穆。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
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但“摘句”又大足以困人,所以朱先生就只能取钱起的两句,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以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这和我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的意思,大致并无不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
(选编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有时不能一致,是因为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
B. 鉴赏诗歌时,有些诗歌的情趣并非一见了然,此时就需要读者于迷茫隐约中细细揣摩、反复玩味,如此方能见其佳妙。
C. 读诗时“摘句”往往好比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摘取者个人对诗句的解读会影响到没有读过全篇的读者对诗句的理解。
D. 朱光潜贬抑屈原、阮籍等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在鲁迅看来,这有垫高自身美学主张的嫌疑。
2. 文中关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终人散后,我们刹那之前游目骋怀的世界彻底崩塌,这真是令人难堪的事,但当看见青山时,我们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寄托。
B. 这两句诗,前一句表现了“消逝”之美,后一句表现了“永恒”之美,青山永在,借之寄托的情感和抒情的人都因此而永在了。
C. 朱光潜爱这两句诗,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所有的诗都具备。
D. 朱光潜认为自己先前没有体会到诗句的佳妙,后来在反复玩味中,才意识到诗中的情趣并不简单,之前认为的凄凉寂寞是大错。
3. 下列几句文字中,最能够体现文中“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的一句是( )
A.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B.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4. 请结合文本,比较两位作者在诗论主张上有哪些不同。
5. 朱光潜认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请结合《归去来兮辞》,谈谈你对文中“静穆”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C 4. ①对诗歌极境的评价不同:朱光潜追求诗歌美学的极境是“静穆”;鲁迅则认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静穆),是要陷入“绝境”的,同时还认为朱光潜因此抬高了陶潜,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
②读诗的方法不同:朱光潜从重点诗句入手,提出鉴赏诗歌要抓情趣;鲁迅反对摘句,认为要顾及全篇。(或者分析:朱光潜认为读诗是主观的,创造的;鲁迅则认为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5. ①“静穆”指情感去除了热烈(浓烈)的辣性,变得醇朴。“乐夫天命复奚疑”是陶渊明在躬耕田园的体验中,获得安宁的情感表达。
②作品中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对黑暗官场和人生选择的理性认识(豁然大悟)。
③融合了凄凉寂寞和愉悦这两种相反的情趣。作品中“欣”“乐”“忧”“违”等字眼流露出相反的意趣,都在诗中得到融合。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美,指出其呈现了“消逝与永恒”之间的哲学意蕴,并将其与“静穆”的艺术境界相联系,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静穆”,而不仅是凄凉或热烈的情感。材料二批评“摘句”的解读方式,认为这是片面的。认为推崇“静穆”会割裂作品的整体性,并指出应该考量作品的全貌以及作者的全人,而非单纯的“摘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可知“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是对前面因果复句的概括转述,而不能将其作为原因的一部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C.“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第三段“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等内容,可知朱光潜评析这两句诗,分别从“哲学的意蕴”和“情趣”两个方面展开,“哲学的意蕴”指消逝与永恒,而“静穆”属于“情趣”的内容,不是属于“哲学的意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可知“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热烈的情感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归于平和。
A.意为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摧残,强调热烈的悲痛感。
B.是对两种生命状态的赞美,含有热烈的意味。
C.琵琶演奏高潮结束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隽永回味的音乐魅力,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
D.有阳刚与阴柔两面,含有热烈的意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 等内容,可知:朱光潜追求诗歌美学的极境是“静穆”;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材料二第三段“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等内容,可知:鲁迅则认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静穆),是要陷入“绝境”的,同时还认为朱光潜因此抬高了陶潜,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由此可概括:二人关于对诗歌极境的评价不同。
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第三段“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可知:朱光潜从重点诗句入手,提出鉴赏诗歌要抓情趣,(或: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可知朱光潜认为读诗是主观的,创造的);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可知:鲁迅反对摘句,认为要顾及全篇。由此可概括:二人关于读诗的方法不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可知:“静穆”指情感去除了热烈(浓烈)的辣性,变得醇朴。结合《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内容,体现了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躬耕田园,获得了安宁,情感去除了热烈,变得醇朴。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可知:“静穆”体现在作品中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结合《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内容,体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现实的厌恶,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抉择,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
③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可知“静穆”还指融合了凄凉寂寞和愉悦这两种相反的情趣。结合《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内容,“欣”“乐”“忧”“违”“善”等各种丰富的甚至相反的意趣,都实现了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栗”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对农具的描述逐渐过渡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最后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由浅入深,紧凑有序。
B. 农具中“我”最憎恨犁杖,是因为拉犁太苦太累,而拉犁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的表现正是小孩子贪玩、喜欢偷懒的天性的体现。
C. 犁地时,父亲打趣的话语,“说我真不简单”,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幽默,是童年美好时光不可或缺的部分。
D. 父亲不善稼穑,因而我家的土地、田垄及农具与别家相比逊色不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7. 下面对文章第3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比喻 运用极富巧思,喻体的选择如“道士帽”“丝绸”等,取材于生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广泛关注和细腻感知。
B. 作者描写铲土豆地时,先概写铲头趟、二趟、三趟的过程,再着重写铲二趟时的情景,显得详略有致。
C. “驱邪扶正”“绑票”“异己”等词汇的运用极富新意,引号的使用更是强化了其特殊含义,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 “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都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酸浆的喜爱。
8. “农具的眼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哪些意蕴?
9. 迟子建的散文广受好评,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散文富有“诗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本文的“诗意”。
【答案】6. B 7. D
8. ①“农具的眼睛”喻指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
②它们是“我”童年生活的见证,寄托着我的美好回忆。
③它们象征温和、平静,成为“我”内心的光亮,为“我”冲淡岁月的沧桑,让“我”在生活中充满激情,保持乐观。
9. ①意境(画面)灵动唯美:作者选取酸浆、百合、马莲花、蝴蝶、夕阳、田垄等诸多充满美感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灵动唯美的乡野图景,田间劳作和“憧憬”中的晚饭场面,都充满了田园生活的诗意。
②思想情感真挚丰富:作者以诗意的笔调回忆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寄寓着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包含着热爱自然、乐观生活等丰富内蕴。
③语言质朴清新:作者擅长运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平凡的乡村生活,语言率真质朴,风格清新自然。
【解析】
【导语】迟子建的散文《农具的眼睛》通过对农具的细腻描写,表现出与童年农村生活的深厚情感。文章将简单的农具赋予生命的特质,其中的木节被比喻为“眼睛”,象征对过往生活的见证与记忆。文字以流畅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述,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自然意趣,为读者传达出质朴与温暖的感悟。通过农具的象征意义,文章探讨了成长与生活的本质,具有丰沛的“诗意”与情感厚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拉犁太苦太累”不完全,“我”最憎恨犁杖的原因除了太苦太累外,更重要的是情绪上的抵触——“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而“贪玩、喜欢偷懒”于文无据,除土豆草、割猪草都表明了“我”作为小孩子也是很勤快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长得跟竹子一样”仅是对酸浆形象的描摹,没有比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原文开篇就提到“农具当中,我最憎恨 就是犁杖了……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明确指出“农具的眼睛”就是指农具木把上的节子。
“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这些回忆都是围绕着农具展开的,农具的眼睛见证了“我”的童年生活,承载着美好的回忆。
“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说明农具的眼睛在“我”的生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象征着温和与平静,为“我”带来内心的慰藉和力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作者选取了众多充满美感的意象,如“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等,描绘出灵动唯美的乡野图景。在田间劳作时,有土豆花、蝴蝶相伴,打猪草时又有各种美丽的野花,夕阳西下时憧憬着美味的晚饭,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生活的诗意。
作者以诗意的笔调回忆童年美好时光,如对农具的回忆中,包含着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寄寓着对亲人的思念,文中提到父亲是知识分子,虽伺候庄稼本事不佳,但这些回忆都充满了情感。此外,还表达了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乐观生活的态度,如“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平凡的乡村生活,如“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语言率真自然,不刻意雕琢。同时,风格清新,如对各种景物的描写,“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清新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派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欲擢用纲,而娶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云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