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材料二: 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新近在《中学生》的十二月号上,看见了朱光潜先生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文章,推这两句为诗美的极致,我觉得也未免有以割裂为美的小疵。 抚慰劳人的圣药,在诗,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是“静穆”。古希腊人,也许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的罢,这一点我毫无知识。但以现存的希腊诗歌而论,荷马的史诗,是雄大而活泼的,沙孚的恋歌,是明白而热烈的,都不静穆。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 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但“摘句”又大足以困人,所以朱先生就只能取钱起的两句,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以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这和我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的意思,大致并无不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 (选编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有时不能一致,是因为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 B. 鉴赏诗歌时,有些诗歌的情趣并非一见了然,此时就需要读者于迷茫隐约中细细揣摩、反复玩味,如此方能见其佳妙。 C. 读诗时“摘句”往往好比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摘取者个人对诗句的解读会影响到没有读过全篇的读者对诗句的理解。 D. 朱光潜贬抑屈原、阮籍等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在鲁迅看来,这有垫高自身美学主张的嫌疑。 2. 文中关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终人散后,我们刹那之前游目骋怀的世界彻底崩塌,这真是令人难堪的事,但当看见青山时,我们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寄托。 B. 这两句诗,前一句表现了“消逝”之美,后一句表现了“永恒”之美,青山永在,借之寄托的情感和抒情的人都因此而永在了。 C. 朱光潜爱这两句诗,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所有的诗都具备。 D. 朱光潜认为自己先前没有体会到诗句的佳妙,后来在反复玩味中,才意识到诗中的情趣并不简单,之前认为的凄凉寂寞是大错。 3. 下列几句文字中,最能够体现文中“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的一句是( ) A.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B.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4. 请结合文本,比较两位作者在诗论主张上有哪些不同。 5. 朱光潜认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请结合《归去来兮辞》,谈谈你对文中“静穆”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C 4. ①对诗歌极境的评价不同:朱光潜追求诗歌美学的极境是“静穆”;鲁迅则认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静穆),是要陷入“绝境”的,同时还认为朱光潜因此抬高了陶潜,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 ②读诗的方法不同:朱光潜从重点诗句入手,提出鉴赏诗歌要抓情趣;鲁迅反对摘句,认为要顾及全篇。(或者分析:朱光潜认为读诗是主观的,创造的;鲁迅则认为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5. ①“静穆”指情感去除了热烈(浓烈)的辣性,变得醇朴。“乐夫天命复奚疑”是陶渊明在躬耕田园的体验中,获得安宁的情感表达。 ②作品中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对黑暗官场和人生选择的理性认识(豁然大悟)。 ③融合了凄凉寂寞和愉悦这两种相反的情趣。作品中“欣”“乐”“忧”“违”等字眼流露出相反的意趣,都在诗中得到融合。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美,指出其呈现了“消逝与永恒”之间的哲学意蕴,并将其与“静穆”的艺术境界相联系,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静穆”,而不仅是凄凉或热烈的情感。材料二批评“摘句”的解读方式,认为这是片面的。认为推崇“静穆”会割裂作品的整体性,并指出应该考量作品的全貌以及作者的全人,而非单纯的“摘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可知“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是对前面因果复句的概括转述,而不能将其作为原因的一部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C.“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第三段“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等内容,可知朱光潜评析这两句诗,分别从“哲学的意蕴”和“情趣”两个方面展开,“哲学的意蕴”指消逝与永恒,而“静穆”属于“情趣”的内容,不是属于“哲学的意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