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 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含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 (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B. 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 “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D.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B. 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见。 C. 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 D.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3. 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B. 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喝,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 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4.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5. 材料一中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 【答案】1. A 2. B 3. D 4. 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 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 5. “做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 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 ②语言角度: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解析】 【导语】材料一论述了诗歌作为文学的基础形式,其与音乐、舞蹈的历史渊源及各自发展特性,强调诗歌语言需同时融入音乐的节奏和独特意境。文章指出,形式虽重要,但精练的语言和深刻意境更是诗歌的灵魂。 材料二通过对比古诗与现代诗,探讨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特别针对现代诗的表现形式、用韵和语言要求展开讨论,并反思“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产生的问题,强调诗歌不应失去凝练和韵律之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错,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关系说反。 C.“因而被所有人否定”错,根据材料二“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可知,只是作者个人不同意 “作诗如说话”,并非所有人,选项中“被所有人否定”说法过于绝对。 D.“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错,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可知,“节奏”是“共同命脉”而不是“起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根据材料二“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可知,他也反对“做诗如说话”,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