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顺庆校区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浏览完整试题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
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含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
(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B. 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 “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D.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B. 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见。
C. 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
D.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3. 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B. 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喝,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 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4.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5. 材料一中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
【答案】1. A 2. B
3. D 4. 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
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
5.
“做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
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
②语言角度: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解析】
【导语】材料一论述了诗歌作为文学的基础形式,其与音乐、舞蹈的历史渊源及各自发展特性,强调诗歌语言需同时融入音乐的节奏和独特意境。文章指出,形式虽重要,但精练的语言和深刻意境更是诗歌的灵魂。
材料二通过对比古诗与现代诗,探讨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特别针对现代诗的表现形式、用韵和语言要求展开讨论,并反思“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产生的问题,强调诗歌不应失去凝练和韵律之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错,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关系说反。
C.“因而被所有人否定”错,根据材料二“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可知,只是作者个人不同意 “作诗如说话”,并非所有人,选项中“被所有人否定”说法过于绝对。
D.“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错,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可知,“节奏”是“共同命脉”而不是“起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根据材料二“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可知,他也反对“做诗如说话”,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两则材料强调诗歌要有节奏美和意境美。
A.能证明诗歌有节奏,符合材料中关于诗歌形式节奏的观点,该选项正确。
B.体现了诗歌与音乐的联系,词可配乐歌唱,也涉及诗歌形式特点,符合材料观点,该选项正确。
C.说明新诗也有形式美,符合材料关于诗歌形式美的观点,该选项正确。
D.“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体现的是现代人对诗的内容的一种主观感受,没有涉及诗歌的形式节奏、与音乐的关系等材料提及的观点,该选项错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诗歌与音乐的联系:
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可知,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根据材料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可知,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
诗歌与音乐的区别:
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可知,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根据材料一“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可知,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可从情感角度、语言角度、韵律角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情感角度:根据材料一“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可知,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
语言角度:根据材料一“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根据材料二“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可知,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韵律角度:根据材料一“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根据材料二“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和“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可知,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唯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力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的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展开余下试题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B.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这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C. 受到小罗锅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哭声是她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 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生机盎然的美景与主人公青春激情的喷发和生命力的张扬融合,使小说含蓄蕴藉。
B. 文章在小罗锅正式现身前先写其歌声,设置悬念,增加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C. “出工”“公社”等词巧妙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这一主旨。
D. 小说中“罗锅儿”的外形与内在形成的强烈反差,表现出他的自励自强,自我超越。
8. 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 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答案】6. B 7. C
8. 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
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 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
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
9. 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
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
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
④抒情色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解析】
【导语】张炜的《声音》描绘了一个以二兰子和小罗锅儿为代表的乡村世界里的人物成长及心灵觉醒。通过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小说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成长历程。二兰子在小罗锅儿的启发下,从自我认知的局限中走出来,最终听到更为宽广的“声音”,象征着她对未来和自我价值的觉醒。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展现出浓郁的诗意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蕴含着相同的情感”错误。小说开头二兰子的呼喊 “大刀唻——,小刀唻——” 是她在空旷的树林中自然发出的声音,带着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情绪,是她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的随意呼喊。结尾处二兰子的呼喊是在受到小罗锅的启发和激励后,她带着一种觉醒、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情感,和开头单纯的呼喊在情感深度和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暗示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这一主旨”错误。文中“出工”“公社”等词确实交代了时代背景,但小说的主旨不是暗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而是通过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经历展现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觉醒和对生活新的追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声音”指自然的声音:如“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在树木中,有风声、鸟声、树声等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
“声音”指人发出的声音: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是她在自然感召下对美好青春的呼唤。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让她觉醒,她满怀着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体现人物的成长。
“声音”指生命的声音: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结尾处“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这是“声音”的深层含义,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的声音,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声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意境优美:“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在作者笔下,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青草、麦苗、月、风声等构成意象群,绘声绘色地营造了芦青河畔诗意的世界,充满诗意的氛围。
人物形象纯真:“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南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