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培国《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 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 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 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 C. 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 D. 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 ) A.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 《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5. 结合材料二,谈谈个人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礼仪文化,进而做到有礼行天下呢? 【答案】1. A 2. B 3. C 4. 材料一主要观点为:礼仪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应用积极作为。 论证:首先论述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次论述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再次论述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礼仪教育。 5. ①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②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③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意义。材料一强调了礼仪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分析了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根基,并提出通过礼仪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二则从历史和个人实践角度,强调礼仪在道德、伦理及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主张去粗取精,结合现代价值观,以个人修养为基础,实现传承和发展。这两篇文章共同指出礼仪文化的持久影响和现代意义,倡导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实现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错误,不符文意。由原文“今天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礼仪里面寻找真正适合现代社会、注入了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可知,对待传统礼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辩证看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是关于如何才能重视礼仪; B.是关于如何才能重视礼仪; C.强调崇尚礼仪的重要性,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是关于如何做才符合礼仪。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为:材料一第一句话即观点句,根据“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概括出:礼仪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应用积极作为。 论证:首先开篇“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从礼仪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论述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次“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从礼仪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论述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展开余下试题再次“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 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角度,论述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礼仪教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材料二,关于个人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在“个人要做到有礼行天下,就需要先懂礼仪,讲礼貌”后面,分三点论述: ①“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心中有礼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心存肃敬……”概括出: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 ②“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传承传统礼仪……”概括出: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 ③“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生活中要待人以诚,尊重别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关系”概括出: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展开余下试题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如清风一样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 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误,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命运悲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 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还钱,内心悔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 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 “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 “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 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 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 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14. 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