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月考一)
高二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与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个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个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牟钟鉴、胡孕琛、王葆玹《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时期,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样。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 儒家的代表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代表则是清修隐者,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 兵贵胜,不贵久。
4. 请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意义、地位、作用)。
②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生美好、社会和谐的“人本”思想。
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从而具有包容性。
5.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儒、道两家思想 核心都是向往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先秦诸子中的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它们的思想对立与互补关系。材料一重点解读了儒家与道家在人生观、社会态度和气质风度上的差异;材料二则强调了儒、道与外来佛教的相互融合,充实了国学的内涵;材料三从人本精神出发,指出两者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对人性与社会和谐的理想共同向往,为儒道共存提供了文化根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并非截然不同。
B.“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推断、辨析的能力。
C.“儒家的代表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代表则是清修隐者,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错误,材料一是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因此,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而道家才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根据材料一“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材料一“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C.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意义、地位、作用)。
②根据“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生美好、社会和谐的“人本”思想。
③根据“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从而具有包容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儒家和道家……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根据材料二“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根据材料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符合人性的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战马
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
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
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
柴峻山一看,天啊,竞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
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②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
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蓷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
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
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
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
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
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
灯油添了两次,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
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
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
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
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
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
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显感到老当家人变得精神了,也年轻了。
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③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
一连好几天,均如此。
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当长工们赶着马群出去放牧时,柴峻山嘱咐把那十几匹上等马夹在马群中,一起赶到草滩上。
当天傍晚,果然有人敲响柴家大门。
走进门来的人,仍是绅士模样。卸掉化装,原来是前些天跟儿子回来的那个年轻后生。
年轻后生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柴峻山。
老人接过信看一看,点点头,立即让家人套好马车。接着,他拉着年轻后生上车,悄悄地驶出了柴家大门。
柴家放牧的马群,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④马车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
那些战马,如同生了翅膀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四月的晚风,向着远处的大囫囵山方向,飞去、飞去……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柴峻山在日本修炮楼后和儿子回家又离开后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柴峻山对待日本侵略者和八路军的态度紧密相关。


展开余下试题B. 陪伴柴书林的“年轻的后生”至关重要,他是柴峻山父子夜晚交谈、傍晚约定的参与者,也是战马交接的最终完成者。
C. 小说通过“灯油添了两次”“鸡叫头遍的时候”这些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体现了柴峻山与儿子及小后生交谈时间之长。
D. 小说在叙事时详略得当,详写了柴书林回家、与父交谈、柴峻山十日找马,略写了柴书林北平读书、与家人断绝联系。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宽大的宅院”为柴峻山出场造势,显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身份。
B. 句子②中“赶紧”体现出了当时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
C. 句子③在语意上体现了柴峻山出门去找上等马时的保密性,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
D. 句子④中“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时间承接上文父子傍晚之约,便于战马交接与转移。
8.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这个段落,写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 小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描写;既有对坝上遭受日本侵略情况的交代,又有对外面抗日形势的介绍……在众多的内容叙说中,小说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柴峻山完成了儿子交给他的任务之后的愉悦与高兴;②柴峻山将战马平安交给骑兵战士之后的轻松与惬意;③柴峻山对自己能为抗日做出一份贡献的自豪与得意;④柴峻山对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中国青年的欣赏与佩服。
9. ①首尾呼应。结尾部分“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踩着四月的晚风”呼应文首“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使文章结构严谨。②线索贯穿。小说以柴峻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将文意贯穿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③情节紧密关联,主旨明确突出。全文围绕“抗日”这一主题,将儿子参加抗日队伍、回家寻求父亲的抗日支持、父亲帮助抗日等情节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详写了……柴峻山十日找马”错误,结合“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连好几天,均如此”“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分析可知,关于“柴峻山十日找马”,小说只是比较详细地写了第一天,其余几天均为一语带过式的略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B.第②句话体现“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分析不当。结合前文“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分析可知,此处的“赶紧”闩上院门的动作反映了父亲对儿子及家人的保护,体现了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无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句子多重内蕴的能力。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是一个独立段,是主人公柴峻山的神态描写,出现在文字结尾处,前文写“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柴峻山十日找马,将战马平安交给骑兵战士,此处的“微笑”“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表明他完成了儿子交给他的任务之后的愉悦与高兴;也体现了他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与惬意。
前文说“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在与儿子的交谈后,柴峻山明显认识到应该为打鬼子做贡献,而此刻送走了十匹战马就是为抗日做贡献,他的神态动作表明能为抗日做出一份贡献的自豪与得意。
前面说“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这些人都是和儿子一样投身抗日战争的中国青年,如今骑上自己送给他们的战马,去保家卫国,“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体现出柴峻山对他们的欣赏与佩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线索、结构技巧的能力。
①首尾呼应。小说有多处描写坝上的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结尾部分“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踩着四月的晚风”呼应文首“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
②线索贯穿。小说以柴峻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如小说先写坝上有名的大财主柴峻山,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再写10年断绝联系的儿子突然回家来,带来了抗战的消息,父子彻夜长谈,柴峻山愿意为抗日出钱出力,然后写他十日找马、送马等,小说以柴峻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将文意贯穿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情节紧密关联,主旨明确突出。全文围绕“抗日”这一主题,写儿子失去联系的十年是参加抗日队伍,回家来是寻求父亲支持抗日,父亲当即送洋钱、蒙疆票帮助抗日,有十日找马、送马,支持抗日,这些情节围绕“抗日”的主题,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事秦必割地A效质B故兵未用C而国已亏矣D大王诚能E听臣F六国从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 “诚能振其威也”中“诚”与“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诚含义不同。
C. “岂其士卒众哉?”中“其”与《论语》的“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海南省琼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