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鹏程、王腾可《塞上意象的生成、经典化及其市美蕴涵》) 材料二: 唐人心目中的西北历史文化的意象可作如下概括:陇上大漠,寒苦风急;负戈外成,杀气雄边;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塞客衣单,孀闺泪尽。试想这样的寒苦之地如何能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但边塞诗意象中的唐代西北边塞的确如此。原因何在?诗词意象的形成,是由诗人们所处环境的可意象性决定的。所谓可意象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中所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边塞诗的意象及其分野呢? 首先,西北地区所处的边塞地缘政治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时期崛起于西北的各个游牧民族要向文明挺进、问鼎中原,无不以河陇地区为跳板,从而使其成为民族迁徙融合的舞台,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战争夺的桥头堡。有唐一代,就分别与突厥、吐蕃等先后发生战争。这样的社会人文条件,对其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诗人们的意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次,西北干旱荒漠地区与中原内地自然景观的反差对边塞寒苦意象的强化。应当说,黄土高原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并不十分强烈,但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带与内地则有很大的差别。这巨大的落差不仅强烈地冲击着诗人们的视觉,也给诗人们的身心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在战争环境下,诗人们对此环境更有难以自遣的不适与恐怖。 其三,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所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其过程与顾颉刚先生所提出的上古史层累地造成说有相同之处。如长城的“白骨”意象,陇头的“愁绝”意象,无不如此。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所采用的夸张手法本身就有着对环境优劣对比的强化功能,更何况还不能完全排除那些以边塞戎马之旅为终南捷径的士人们的别有用心。 其四,“他者”在区域文化塑造中的过客行为,对边塞诗意象的强化。从唐代诗人占籍的考证来看,真正文化底色形成期生活于此的边塞诗人为数非常有限,绝大多数都是以过客的心态踏上边塞土地的。与当地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相比,诗人们对异乡土地的那份挑剔异常强烈。边塞诗的意象分野正是上述诸要素空间耦合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 (摘编自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士子对“汉塞”的体验是复杂的,出塞时,既有塞外的新奇感、自由感、欣喜感,又有异域的孤独感、焦灼感。 B. 班超和陈涉都有强烈的功业意识,不甘平庸,但班超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有自己仰慕的先贤。 C. 河陇地区是不同时期民族迁徙融合的舞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战争夺的桥头堡,这一现实在诗人们的意象里有所反映。 D. 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强烈地冲击着诗人们的视觉,战争更给他们留下了不适与恐怖等身心创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超暮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展现出成就功业和久滞不归的矛盾,表明其生命激情消退和爱国意识衰竭。 B.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挺身而出、效命边疆的游侠形象,其扬名异域意识是中国古典诗歌此类主题的首创。 C. 边塞诗的主体是农耕族群的知识分子,从其整体利益出发,必然在艺术作品中肯定和颂扬农耕群体的斗争行动。 D. 士人们别有用心,用夸张手法对西北边塞环境的苦寒作了强化和渲染,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 3. 下列对诗歌意象的解说,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审美意境上,盛唐钟声往往与长空朗月碧水苍山同在,而与晚唐钟声相伴的常常是夕阳黄昏落叶秋风——“王粲不知多少恨,夕阳吟断一声钟”。 B. 《雨巷》让人联想到古诗词里表达爱恋与相思的传统意象——细雨,如“丁香空结雨中愁”“无边丝雨细如愁”,哀婉的“细雨”飘进了现代诗歌。 C.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妙处在于“黄叶一雨一秋一灯”意象的组合,虽然白居易也有“树一秋一人”的情境,但缺少“灯光一黄叶”的对比效果。 D. 刘长卿爱用孤舟、孤帆、孤棹等意象来反映人生孤独的生命体验,如“同做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比陆上的别离诗更具光彩与魁力。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塞上意象的审美蕴涵。 5. 徐悲鸿有一名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其中“江南”与“塞上”构成南北文学差异的标志性表征符号。假如你对“江南”这一空间意象进行探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研究思路。 【答案】1. D 2. C 3. B 4. ①中原士子们丰厚的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②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③爱国精神的礼赞; ④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 5. ①从以杏花、春雨为代表的江南意象入手,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情感蕴含。 ②围绕生命价值和社会伦理等角度探究江南意象的审美意蕴。 ③剖析长期远离政治文明中心的江南,其社会人文条件对江南意象生成的影响。 ④比较江南和塞上、中原等不同自然景观,揭示江南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说明文人对江南意象的想象、强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错,依据“但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带与内地则有很大的差别”,可知“很大的差别”不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爱国意识衰竭”错,依据“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等内容,不能说明班超“爱国意识衰竭”。 B.“是中国古典诗歌此类主题的首创”错,依据“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如曹植《白马篇》对游侠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可知《白马篇》是“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的一个佐证,而不是“此类主题的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