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2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出塞”情境构成全诗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艺术空间开掘功能。“征蓬出汉塞”出句不凡,汉塞作为典故既隐喻现实中的军事堡垒,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跨过这道屏障,中原士子们的生命体验必然是复杂的。本初的心灵的宁静和平衡状态即将被打破,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交互作用。一种是“胡天”所带来的新奇感、自由感和欣喜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另一种是进入陌生异域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焦灼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生存和活动空间的超越。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基于此,功业意识构成了历代文人生命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开始,随着汉大帝国的日趋强盛,建功异域就成为许多人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后汉书•班超传》就展现了班超的这一抱负,他曾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如果将《班超传》与《史记•陈涉世家》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班超和陈涉作为英雄人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甘沉沦于庸众的强烈进取心。但不同于陈涉的是,班超有一个明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颇为有趣的是,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后汉书•班超传》言“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
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如曹植《白马篇》对游侠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游侠“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在异族入侵时,他挺身而出,“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由此可见,效命边疆建功立业的意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历史文化和政治伦理角度来说,塞上意象的一个重要审美意蕴是对爱国精神的礼赞和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边塞的文化地理学意义表征着中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大族群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对于这一争夺,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文学表现,其主体是农耕族群的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必然从肯定和颂扬角度来反映农耕族群这一群体在斗争中的行动,因为这反映了其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这就是塞上意象爱国精神审美意蕴的基源。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鹏程、王腾可《塞上意象的生成、经典化及其市美蕴涵》)
材料二:
唐人心目中的西北历史文化的意象可作如下概括:陇上大漠,寒苦风急;负戈外成,杀气雄边;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塞客衣单,孀闺泪尽。试想这样的寒苦之地如何能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但边塞诗意象中的唐代西北边塞的确如此。原因何在?诗词意象的形成,是由诗人们所处环境的可意象性决定的。所谓可意象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中所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边塞诗的意象及其分野呢?
首先,西北地区所处的边塞地缘政治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时期崛起于西北的各个游牧民族要向文明挺进、问鼎中原,无不以河陇地区为跳板,从而使其成为民族迁徙融合的舞台,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战争夺的桥头堡。有唐一代,就分别与突厥、吐蕃等先后发生战争。这样的社会人文条件,对其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诗人们的意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次,西北干旱荒漠地区与中原内地自然景观的反差对边塞寒苦意象的强化。应当说,黄土高原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并不十分强烈,但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带与内地则有很大的差别。这巨大的落差不仅强烈地冲击着诗人们的视觉,也给诗人们的身心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在战争环境下,诗人们对此环境更有难以自遣的不适与恐怖。
其三,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所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其过程与顾颉刚先生所提出的上古史层累地造成说有相同之处。如长城的“白骨”意象,陇头的“愁绝”意象,无不如此。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所采用的夸张手法本身就有着对环境优劣对比的强化功能,更何况还不能完全排除那些以边塞戎马之旅为终南捷径的士人们的别有用心。
其四,“他者”在区域文化塑造中的过客行为,对边塞诗意象的强化。从唐代诗人占籍的考证来看,真正文化底色形成期生活于此的边塞诗人为数非常有限,绝大多数都是以过客的心态踏上边塞土地的。与当地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相比,诗人们对异乡土地的那份挑剔异常强烈。边塞诗的意象分野正是上述诸要素空间耦合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
(摘编自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士子对“汉塞”的体验是复杂的,出塞时,既有塞外的新奇感、自由感、欣喜感,又有异域的孤独感、焦灼感。
B. 班超和陈涉都有强烈的功业意识,不甘平庸,但班超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有自己仰慕的先贤。
C. 河陇地区是不同时期民族迁徙融合的舞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战争夺的桥头堡,这一现实在诗人们的意象里有所反映。
D. 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强烈地冲击着诗人们的视觉,战争更给他们留下了不适与恐怖等身心创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超暮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展现出成就功业和久滞不归的矛盾,表明其生命激情消退和爱国意识衰竭。
B.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挺身而出、效命边疆的游侠形象,其扬名异域意识是中国古典诗歌此类主题的首创。
C. 边塞诗的主体是农耕族群的知识分子,从其整体利益出发,必然在艺术作品中肯定和颂扬农耕群体的斗争行动。
D. 士人们别有用心,用夸张手法对西北边塞环境的苦寒作了强化和渲染,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
3. 下列对诗歌意象的解说,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审美意境上,盛唐钟声往往与长空朗月碧水苍山同在,而与晚唐钟声相伴的常常是夕阳黄昏落叶秋风——“王粲不知多少恨,夕阳吟断一声钟”。
B. 《雨巷》让人联想到古诗词里表达爱恋与相思的传统意象——细雨,如“丁香空结雨中愁”“无边丝雨细如愁”,哀婉的“细雨”飘进了现代诗歌。
C.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妙处在于“黄叶一雨一秋一灯”意象的组合,虽然白居易也有“树一秋一人”的情境,但缺少“灯光一黄叶”的对比效果。
D. 刘长卿爱用孤舟、孤帆、孤棹等意象来反映人生孤独的生命体验,如“同做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比陆上的别离诗更具光彩与魁力。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塞上意象的审美蕴涵。
5. 徐悲鸿有一名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其中“江南”与“塞上”构成南北文学差异的标志性表征符号。假如你对“江南”这一空间意象进行探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研究思路。
【答案】1. D 2. C
3. B 4. ①中原士子们丰厚的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②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③爱国精神的礼赞;
④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
5. ①从以杏花、春雨为代表的江南意象入手,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情感蕴含。
②围绕生命价值和社会伦理等角度探究江南意象的审美意蕴。
③剖析长期远离政治文明中心的江南,其社会人文条件对江南意象生成的影响。
④比较江南和塞上、中原等不同自然景观,揭示江南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说明文人对江南意象的想象、强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错,依据“但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带与内地则有很大的差别”,可知“很大的差别”不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环境的反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爱国意识衰竭”错,依据“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等内容,不能说明班超“爱国意识衰竭”。
B.“是中国古典诗歌此类主题的首创”错,依据“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如曹植《白马篇》对游侠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可知《白马篇》是“扬名异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呼应”的一个佐证,而不是“此类主题的首创”。


展开余下试题D.“用夸张手法对西北边塞环境的苦寒作了强化和渲染”错,依据“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所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可知非夸张手法等因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影响到后来的文学创作,前后之间有传承关系。
A.不适合,侧重意象的内涵变化。
B.适合,说明意象的传承性。
C.不适合,谈论意象组合的特殊效果。
D.不适合,突出诗人意象使用的习惯。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依据“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等内容,可知塞上意象的审美蕴涵包括:中原士子们丰厚的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依据“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等内容,可知塞上意象的审美蕴涵包括: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依据“从历史文化和政治伦理角度来说,塞上意象的一个重要审美意蕴是对爱国精神的礼赞和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等内容,可知塞上意象的审美蕴涵包括:爱国精神的礼赞;对和平生活的维护与捍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依据“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等内容,首先,可借鉴“塞上意象”的研究,从以杏花、春雨为代表的江南意象入手,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情感蕴含。
②依据“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可以围绕生命价值和社会伦理等角度探究江南意象的审美意蕴。
③依据“西北地区所处的边塞地缘政治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研究“塞上意象”类似,从地缘角度思考,剖析长期远离政治文明中心的江南,其社会人文条件对江南意象生成的影响。
④依据“西北干旱荒漠地区与中原内地自然景观的反差对边塞寒苦意象的强化”“文学意象发展的历史积淀所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等内容,可以比较江南和塞上、中原等不同自然景观,揭示江南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说明文人对江南意象的想象、强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炮与玫瑰
曾剑
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被暮色一点点浸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旗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晨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欢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抬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展开余下试题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啕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时空推移的同时,也暗含着宋春来与祖国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
B. 坑道里贴着的标语让杨秋花真正读懂了战士们的内心,并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可爱。
C. 小说通过写部队医疗艰苦的条件,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有力地衬托出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D. 小说写杨秋花与院长对待冻伤战士的做法不同,旨在表现杨秋花在医疗工作上的不成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鸭绿江畔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有助于唤起读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B. “迷茫”“一丝恐惧”“热血沸腾”等心理描写与宋春来的身份、经历等相契合,真实再现了他的内心变化。
C. 小说以文工团活动为主线展开叙述,既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场面,也表达了文工团员对战争的亲身感受。
D. “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等描写,表现了杨秋花的柔情,与题目遥相呼应。
8. 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
9. 小说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来写抗美援朝战争,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画面感极强。将初冬阳光里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与战士们脏乱的外表,组成了一幅画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②多用短句,整齐复沓,急促有力。既凸显了部队转移的匆忙,也强化了作者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同情与敬佩之情。
9. ①采用男性视角,以宋春来初到朝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也表现了文工团员在战争面前的心理成长。
②采用女性视角,以杨秋花在战地见闻和细腻感受,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
③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使二者对战争的感受形成互补,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旨在表现杨秋花在医疗工作上 不成熟”错。应为“旨在表现杨秋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场面”错。小说借助杨秋花的视角,通过她作为临时医疗队成员在救受伤战士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1)“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抹擦一下都没能够”句,描写了初冬阳光里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还描写了战士们衬衣没换,头发、身子没洗的脏乱的外表,画面感极强,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的冲击,尤其是“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给人心灵的震撼。
(2)“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多用短句,句式整齐,急促有力。凸显部队转移的匆忙,也强化作者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同情与敬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1)采用男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这是宋春来眼中的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情景,美好的景色、鲜活的生命、安宁的生活;“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直接写出宋春来来到朝鲜战场时内心的恐惧。小说通过宋春来的视角,写他初到朝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控诉
“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写宋春来由恐惧到热血沸腾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文工团员在战争面前的心理成长。
(2)采用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由“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分析,杨秋花在战地看到了战士们衣着单薄对抗严寒,看见那么多冻伤的战士们,看见了小战士腹部流血淌出来的那湾血泊,看见了战士的牺牲。小说以她见闻和细腻感受,表现了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抗美援朝的精神。
(3)这篇小说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很有特色,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写抗美援朝战争,通过男女两位战士的眼睛,写出了男女战士对战争的感受形成互补,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衡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