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含“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的核心精神,是相互承认、彼此尊重、和谐圆融。“和”的基础,在于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各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追求相契合。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强调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这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个人主义的膨胀。今天,个别西方国家奉行自我优先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 (摘编自叶小文《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主张不同,但经过长期交流交锋,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 B. 《周易》中的“道”,是一个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C.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柳宗元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他们都支持“天人相分”的观点。 D. 早在《中庸》中就有关于“和”的论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和”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讲“仁民爱物”,张载讲“民胞物与”,王阳明讲“一体之仁”,都内在地包含着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维逻辑。 B. 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矛盾,天人之间,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 D. 材料二从“和”的核心精神、“和”的基础、“和”的途径以及“和”的佳境等几个层面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3. 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朱熹《四书或问》) B.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C.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D.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4.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引用论证,如第1段中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的原话为论据来论证论点。 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中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来论证论点。 ③对比论证,如第3段中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对比。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及其时代价值,同时解释了中华“和”文化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材料一通过引用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如孟子、庄子、荀子等,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多层次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材料二则聚焦于中华文明的交流理念,强调“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倡导世界各国在互鉴与包容中实现共同发展。这些观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错误,原文表述是“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辨析的能力。 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为“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与“协和万邦”无关。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能体现“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C.意为“天下的根本在于诸侯国,各诸侯国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强调个人对于天下的重要性,不能体现“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D.意为“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强调志向与成功的关系,不能体现“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如第1段中“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权威的话语、经典著作中的语句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中“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唐代刘禹锡认为……柳宗元则强调……”,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③对比论证,如第3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审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对比,更突出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更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 “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5.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普通人饥寒交迫的情景。 B. 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 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整体上平淡无奇。 D. 小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普通人的同情。 6.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 本段是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 本段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线索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的调整。 D. 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的少年,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7.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 【答案】5. C 6. A 7.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8. 第一问:体现了作者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以景衬情。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②正侧结合。小说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侧面表现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③以小见大。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 【解析】 【导语】本文讲述了一次简单的电车旅行,主人公“我”在东京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目睹了一个少年工人在电车上因饥饿和困顿而痛苦的情形。途中乘客们从最初的快活和调侃,到发现少年的困境后陷入沉默,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贫困、萧条和人们无奈的心态。“我”虽然心生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在黯淡心情中结束旅程。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战后普通人的迷茫与无助。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整体上平淡无奇”错误,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小说的感染力非常强,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正面描写”错误,从“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可看出,作者在开始对少年工人的面目有着比较细致的描写,并非“面目模糊”,而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此时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①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全文的线索。 ③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是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②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而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 ③最后,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A邢无难B狄C亦丧之D故E人之难F不可G虞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表示趋向、去往,与《论语》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不同。 B. 其,加强祈使语气,与《论语》中“其‘恕’乎”的“其”含义相同。 C.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儒家推崇的“王道”相对。 D.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君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 B. 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仁德、行仁政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 晋悼公在会盟后发动战争,讨伐吴国,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 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2.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13. 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答案】9. BDF 10. B 11. C 12. ①依靠马匹众多和险要的地形,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险。 ②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过濮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攻打楚国的诸侯,我请求做前锋!” 13. ①劝止伐楚: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 ②支持伐楚: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义。 【解析】 【导语】这段选自《新序•善谋》的文章,通过对楚灵王和伍子胥时期事件的记述,展示了古代列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谋略运用。司马侯和伍子胥的谋略分别展示了“修德以待变”以及“因势待变”的智慧。在楚灵王即位阶段,以实证论述德政的重要性;而伍子胥以事件说明因时制宜的重要,突显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之道。本文通过历史事件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的谋划和战略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