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0 2024-11-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2024学年11月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为何高端西餐在今年突然“失宠”了?尽管每家餐厅倒下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离不开以下三大因素。
首先,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消费降级的浪潮不断扩散,高端西餐的主流客群也变得更谨慎了。“经济下行,人们的消费愈发理性。作为西餐的主力消费群体,中高端客群的危机意识更强,开销也变得更谨慎。”成都米其林一星餐厅大厨SKitchcn、深圳三生Affinité的行政总厨岳彪说。
其次,餐厅客流锐减的背景下,原本高昂的开店和运营成本并未降低,给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以西餐厅的服务员为例,他们不仅需要一口熟练的英语,还要参加餐品和酒品的培训及考核,月薪在1.5万元-1.8万元,侍酒师的月薪能达到2万元,部分厨师的工资甚至更高。总体算下来,餐厅的月均人力成本高达40万元,一些高端西餐厅的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最后,高端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是导致洗牌加剧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高端西餐的洗牌不可避免。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端西餐赛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仅仅依靠国外名厨、奖项以及豪华装修来打造高端西餐的时代已经过去。光环散去,高端西餐们开始集体“下凡”。
深圳Gentle L法餐创始人李程表示,海外名厨在前期有强力背书作用,有助于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不过也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知名度越高,就往往会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事实上,许多餐厅的产品变得更“本土化”。比如,北京宝格丽餐厅开始引入更多的本地食材和烹饪手法,同时保留西餐的经典元素,以便让顾客既能享受到西餐的精致,又能感受到新鲜和创意。除了产品更本地化,一些高端西餐厅也在延长经营时段并调整价格。通过举办活动、推出下午茶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消费了。当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被“祛魅”的高端西餐更需要回归餐饮经营的本质,做好产品、服务、运营,以提高餐厅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侯德成所说,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下来打磨好产品和服务。
——《高端西餐祛魅》周里希
材料二:
中国传统饮食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饮食文化发展长期受到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史前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加工食物,狩猎、采集和种植食物;随着农业的兴起,农业社会主要以粮食作为食物,米、面、豆类等为主要食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谷物蔬菜为主食,《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本味》创新性地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 ;到了秦汉时期,食养食疗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就开创“祛寒娇耳汤”等食养食疗方法 。由此,中国饮食文化开始逐步成形,饮食在农业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亦被赋予宗教、礼仪、医学等多重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断演变,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等。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和烹饪技术,逐渐融入中国饮食文化中。现代社会,中国的饮食文化依然保持着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注重食物的营养、口感和美感,强调食物与节气、季节、地域等的搭配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食材搭配、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而且是引导大众追求身体健康的重要指导方向。传统饮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此外,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西方快餐文化凭借“快速、简单、融合”的优势,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受到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使得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多元文化使得传统美食在“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中悄然变化。目前,各类食品“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行业不良案例,引起了大众对饮食养生观的注意。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相关部门应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促进大众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提升大众饮食文化认知水平,使传统饮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马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端西餐在主流客群变得更加谨慎,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人们的消费
愈发理性。
B.一些高端西餐厅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别,高昂的开店和经营成本是导致洗牌加
剧的原因之一。
C.史前时期,人们开始用石器加工食物,随着农业的兴起,农业社会以米、面、豆类
作为食物。
D.中国饮食文化关联社会多个方面,中国饮食在农业社会占据重要地位,与宗教、礼
仪、医学等紧密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名度越高,海外名厨就越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存在诸多弊端
与风险。
B.西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等,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
下心。
C.中国饮食文化既保留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强调节气、季节、地域,又融入了外来
文化。
D.目前,各类“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行业的案例,引起了大众对饮食养生观的注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春盘得青韭,腊酒寄黄柑。 ——苏轼《元祐九年立春》
B.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赵彦端《鹊桥仙》
C.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李清照《晓梦》
D.小槽清凝带膻香,酿法知非羸角羊。 ——陈造《张守送羊羔酒将以三绝次韵》
4.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采蒲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白洋淀的粮食和人民赖以活命的苇,白洋淀的人民就无以为生。鱼米之乡,变成了饿殍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白洋淀的人们没法生活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就住在采蒲台。
①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平常敌人扫荡不到。支部书记把我领到紧靠水边的曹连英家去住下。
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磙子来回碾轧。她整天在苇皮上践踏,鞋尖上飞破,小手冻得裂口。轧完苇,交娘破着,她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孩子饿了,先去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娘笑着说:“对,跟同志要吧!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说着,连英也背着回子回来了,把鱼倒在筛子里,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下一边编席一边唱: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拍拍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各村赶集的小船很多。小红和她母亲,也要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我跟着小红娘到了席市。
席一捆一捆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都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等候着那收席的汉奸出来。
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巳时以后,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他一手拿着一个丈量席子的活尺,一手提着黑色印桶。
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说:“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抬起头来说:“先生,这样的席五百一领呀?”
收席的说:“这是头等价钱!”
小红的娘叹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愣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
第二家卖席的是个年轻人,五百一领,他哭丧着脸答应了,收席的就啪啪地在席上打上印记,过去了。年轻人一边卷着自己的席,一边回头对小红的娘说:“谁愿意卖呀!可是你不卖就是死路一条,除了他这里,你没有地方去买苇,他又不让别的客人来收席!大嫂,我看你还是卖了吧!”年轻人弯腰背起他那一捆席,到梢门口里换票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
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票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太阳已经过午。小红的娘抬头看见了我,她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汉奸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你不是说不卖吗?怎么样,过了晌午,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②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心里想: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些卖席的人,竟像是求告乞讨,买席的一定要等到他们肚里饿得不能支持的时候,才肯成交。这还不如明抢明夺!他们设下一层层的圈套拴得老百姓多么紧!
晚上,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同志,你知道,我们这围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端村、关城、同口一带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我们这里出产好苇,远近驰名,就是织席编篓,也吃穿不尽。敌人和汉奸们又下令,苇席专收专卖,抢了席子去,压低席的价钱,把人们逼到绝路上来了。③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再有一年工夫,我们这水淀里就没有人了!”
我说:“我们要组织武装,寻找活路。我们把村里的枪支修理一下,找几只打水鸭的小船,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一共有十只小船,二十个人。我们就在村南一带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④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队长下命令,
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
不怕牺牲。
打得他们见了阎王。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
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白洋淀水乡的优美风光,富有诗情画意,这与《百
合花》开头部分对雨后山村的环境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从小红编席时歌唱的唱词中,读者能够感受到水乡人民与敌斗争的艰苦,同时她也唱
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题旨。
C.卖席子的年轻人很轻率地卖掉了自己的席子,这让小红的娘很无助,暗含了作者对年
轻人不反抗行为的不满。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存
环境和精神风貌,富有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交代了住所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良好的地理位置为“我”组织水上游击小
队、进行隐蔽演习作铺垫。
B.句子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敌人收的苇席堆叠如山的画面,表现了敌恶势力
对普通百姓的压榨之重。
C.句子③对比端村大街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表现了敌人对端村的残酷迫害,呼应了前文
赶集的老乡们的惊惊惶惶。
D.句子④运用细节描写,“飞快地”表现了小红腿脚敏捷,也反映了小红一家卖席后
丰衣足食的景况。
8.本文是如何刻画“大吉甲”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采蒲台》是孙犁“诗体小说”之一,极富诗意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意美”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
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B.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
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C.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D.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而”用法不相同。
B.“曾子十七乃学”和《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用法不相同。
C.《论语》《春秋》《易》属于“五经”,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经书。
D.婚冠,是指婚礼和冠礼,也比喻年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一)首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采用比喻论证,连用多个
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
B.选文(一)第二段先通过反面设喻论述君子积善成德能具备圣心,接着从正面设
喻进一步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
C.选文(二)通过对比,表明人在孩童的时候,精神集中,学习效果好,而长大后
难以专注学习,效果相对差。
D.《颜氏家训》被誉为“家训之祖”,选文(二)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告诉
后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4分)
14.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3分)
展开余下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有美堂①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②,倒倾鲛室③泻琼瑰。
【注释】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②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15.对以上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出句为暴雨到来蓄势,震撼人心,对句将浓云拟人化,突出云层遮天蔽日。
B.颔联由近及远写风雨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要把大海掀起来直扑杭州城。
C.颈联写暴雨中的西湖像一只装得过满的酒杯,暴雨砸地像羯鼓被拼命击打发声。
D.尾联化用典故,写出暴雨打在与宴人的脸上、雨骤风急的情态,呼应标题。
16.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写景诗中的力作之一,呈现了雄奇的笔调。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写景艺术。(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 ▲ ”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融入平民生活。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 ”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不论是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区域协调发展, ① 。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林芝市巴吉村考察时就曾指出:“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这启示我们,坐拥资源,更要盘活资源、善用资源,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各异,如何沉潜内修、深挖特色?这就要学会积势、蓄势,“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朗县辣椒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② ,很少流向市场。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怎么办?当地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研发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才能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形成竞争优势。
资源不能“坐吃山空”, ③ ,“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在桑日县塔木村,来自云南的葡萄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成功培育,酿造的葡萄酒成为当地的新名片……①西部大开放、对口援藏等的深入推进,②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③雪域高原的活力更足、机遇更强、后劲更多。
18.下列选项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
A.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她“豆腐西施”。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捡一些烂的菜叶,用盐
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 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 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 、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简要赏析以上选文的语言特点。(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数字素养与技能主要是指人们在数字时代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具备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数字交流能力、数字内容创造能力、数字安全意识、数字化问题解决能力等一系列素养和技能。新时代青年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水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命题:松阳一中 陈文汉 联系电话:15988057318
庆元中学 陈德荣 联系电话:15925787278
审稿:龙泉中学 尹玉龙 联系电话:15024696166
1.C 参考解析:A原文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消费降级的浪潮不断扩散,高端西餐的主流客群也变得更谨慎了。经济下行,人们的消费愈发理性。”故A正确。 B原文为“原本高昂的开店和运营成本并未降低,给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餐厅的月均人力成本高达40万元,一些高端西餐厅的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最后,高端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是
上一篇:
2024年11月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高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24学年11”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