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选择特定的典籍并从中选择句子进行演绎,节目开始由读书人撒贝宁打开书籍引入,在节目呈现上由访谈间、典读会、戏剧演绎依次向观众展示认知优先级,观众经过节目次序的排列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典籍及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和观众建立共识。另外,典籍人物的选择从司马迁到李时珍,再到屈原、孔子、徐霞客、老子,这些经议程设置的典籍承载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如老子集天下大道传递世人智慧,袁隆平为家国粮食储备奋斗在科研一线,屈原为国投汨罗江明志,这些典籍文本其映射的家国情怀在传播中得以凝聚观众共识。《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 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它们往往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专家讲解+识读典籍+演员演绎”三重叠加的媒介仪式重复解释,不断积累受众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尚书》篇传递自古华夏一体的想象性主题,《天工开物》传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心思想,《史记》篇讲述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主题,《本草纲目》传递家国天下、大医精诚的价值信仰,《论语》讲述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中华民族智慧,《孙子兵法》传递兵者是国之大事的家国之重,《楚辞》传递了为国为民的大国情怀。三重叠加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接受、认同节目意义。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摘编自马欣《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因此,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B. 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说明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及时停止对文字媒介的开掘和依赖。 C. 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D. 《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锁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了家国天下的价值信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 B. 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C. 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 D. 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 B. 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 C. “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 D. 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中外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 4.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A 4. ①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公共话语的表达;②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③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④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分析媒介变迁及电视文艺的发展,揭示文字媒介在现代传播中的地位和挑战。材料一梳理了从文字到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材料二则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弘扬传统文化。两篇材料共同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创新表达,强调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展现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参与热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因此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原文“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来看,“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因,“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是果。 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说明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及时停止对文字媒介的开掘和依赖”错误。从原文“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可知,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开掘,而不是停止对文字媒介的开掘和依赖 D.“关键在于其锁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了家国天下的价值信仰”错误。《典籍里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没有说什么是其主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错误。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剖析了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写出了小菊希望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战士牺牲的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如在战士牺牲后,一些精准的动作描写“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等传达了小菊的悲愤和痛楚,突出了小菊直爽的性格。 B.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着战士们将要牺牲的悲惨结局。 C. 小说结尾处写滹沱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的赞美以及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的歌颂。 D.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7. 本文同《百合花》一样,具有“诗意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 8. 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5. B 6. A 7. 本文具有“诗意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语言富有诗意,细腻而富于表现力。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滹沱河、霜雪等,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动人的氛围。②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富有诗意,例如小菊的织布,体现了她深厚的情感与内心的痛楚。③小说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旨,结尾处的“纪念碑”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宁静而深邃,传达出对英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