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4年12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共8页,答题纸共2页)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 (2)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______》) (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一联,称颂诸葛亮的才干和德行,高度概括其一生的功绩。 【答案】 ①. 先治其国 ②.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③. 陈情表 ④.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期、频、烦。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传统工艺是文化瑰宝,更是生活方式。 , , 。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秉承“超越工艺、展现当代、启示未来”的理念,汇聚全球工艺创新智慧,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多种可能,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展出“创新年画”“竹简铅笔”等由传统工艺转化而成的文创产品,添彩创意生活。 ①既要呈现工艺本源之美,又要展现其发展活力 ②推动传统工艺走入现代日常生活,引领创新风尚 ③不少策展人以宽阔的视野、新颖的设计理念 ④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 ⑤这也是推动保护传承、吸引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④①⑤③② D. ④⑤③②①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和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 A. 理论版《深入艺术传统,开辟传统工艺新境界》 B. 文化版《创意策展,找准文化的“打开方式”》 C. 要闻版《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在京开幕》 D. 社会版《艺术盛宴大咖云集,精彩亮点一睹为快》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前文语境中话题为“传统工艺”,句子④“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照应前语境先引出主题,接着句子①“既要呈现工艺本源之美,又要展现其发展活力”说明在传播过程中需兼顾本源之美和发展的活力,句子⑤“这也是推动保护传承、吸引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强调这是一种有效方式,接下来句子③“不少策展人以宽阔的视野、新颖的设计理念”具体描述策展人的角色,最后句子②“推动传统工艺走入现代日常生活,引领创新风尚”总结了他们的目标和成果,与后文强调工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紧密衔接,因此,排序为:④①⑤③②。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文段主要讨论了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策展活动对文化产业的意义,聚焦于文化与设计的结合与创新。 A.更侧重于理论探讨,而语段主要描述的是实际操作和创新展示,不太符合。 B.非常贴切。语段详细描述了通过策展 方式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强调了创意策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创意策展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 C.过于具体,只提到了博览会开幕,而语段内容不仅限于此,还涉及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D.过于强调社交和娱乐性,而语段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新和传承,不太符合。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小杨阅读《红楼梦》时,对小说中的“大观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名家谈大观园》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材料一: ①大观园遗址现在何处?旧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大观园园林形象那样逼真如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脑子空想出来的,必有园林实物作它写作的对象。既有园林实物,它的遗址就不难寻找。 ②有人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童寯著《江南园林志》说:“清乾隆初,袁枚购江宁隋织造园,改称随园……惟今已无迹可寻。”但现在还保存有反映随园景物的图画,可以从画面上看到随园园林的形象。清中叶时期绘的《载酒访随园》横幅是写实的画,画的中轴上方是一座三层楼阁,还有一带走廊及部分复道,隐约联系着厅堂院落。楼前一面池水,池的南方有岸有桥,池边还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看上去完全不像大观园的山池布置及院落、厅落、桥亭等的安排。要说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不会使人信服。 ③另一说北京城内西北角上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恭王府侧紧接另一王府;恭王府后园内西北角上又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面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而《红楼梦》上说的大观园在宁、荣二府之后,也在两府之间;园内水源是利用宁府后院北墙角引来的活水,从东北山凹里引至西南上。但是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有几处旧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 ④大观园一进大门就是一带翠嶂,气魄不小;园地东面“山之高处”足以建凸碧堂赏月,池水深阔,能泛舟游园;园中建筑有殿堂、楼阁、佛寺、尼庵、庭院、馆庄,还有亭榭、长廊联系其间,远非私人园林可比。至于建筑形式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门顶是“筒瓦泥鳅脊”,都像南方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大观园具有皇家花园的规模,又兼有南北园林的特点,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或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都是似是而非的。 ⑤不过,北京、南京两地曹雪芹都住过多年,要研究大观园,这两处是值得考查的。大观园是用文学语言反映现实的古典园林建筑,是曹雪芹在生活实践中吸收当时的一般园林建筑的素材,通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想在现有的古典园林实物或遗迹中去找出和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是找不到的。 (戴志昂《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 材料二: ①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就说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尽管我完全不同意恭王府花园等于大观园这种简单模式,但说来又奇,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却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观园”[1]的感觉。 ②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到了同治年间归恭王奕后,他对这处府园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工程,而且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有些地方可能按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作了设计。这个园林叫“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的孙子溥心畲命名的。 奕的两册手稿残本,都题作《萃锦吟》。还有奕的次子载滢在他的《云林书屋诗集》中,写了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详尽地介绍了每处景色的位置和命名特点,就有许多类似“大观园”[2]中的题景和描写。“大观园”里有四十多景,萃锦园没有那么多景,也可能比不上它的优美,但这二十景的名称却和“大观园”里的十分相近,有的完全相同,我认为这绝不是无心的巧合。 ③倘若要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不妨像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样,进入“萃锦园”,选几处重点园景,对比着看看,两园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印证。 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搞“穿凿”“比附”的把戏。在此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座府园有确切文献可考的,是清代乾隆四五十年间大学士和珅就某一废弃宅园遗址兴建的。现存有很多清代康熙甚或更早的建筑实物,这里一直要到同治年间才最后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此,这座府园连同它的园景题名,都是较晚才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萃锦园酷似“大观园”的奥秘所在。恭亲王奕也许就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3]改建起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具体而微的“大观园”[4]。何况它是北京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园林胜处。 (顾平旦《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 3. 材料二中“大观园”的内涵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1] B. [2] C. [3] D. [4] 4. 阅读材料一后,小杨进一步查阅了相关资料。以下哪一项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的观点?( ) A. 1847年刊印的《鸿雪因缘图记》所绘的南京随园,与《载酒访随园》所绘布局相似。 B.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楼阁前也有池塘,池边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等景物。 C. 潇湘馆和怡红院内种芭蕉,而芭蕉是南方园林常见花木,北方冬季严寒,不宜种植。 D. 曹雪芹少年时家居南京,其父曹頫因事株连被革职,后来家族败落,随家迁移北京。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依据材料一,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必有实物作为描写对象。 B. 依据材料一,恭王府园内水源的流向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有相似之处。 C. 依据材料二,同治年间,邸园二十景与《红楼梦》大观园之景完全相同。 D. 依据材料二,恭亲王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改建有确切文献可考。 6. 班级举行读书报告会,小杨想给材料二选配一幅图片用于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你认为以下哪一幅更能增强汇报效果?请结合画面和文本内容阐释理由。
7. 小杨认为:两则材料均谈到北京恭王府花园不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但从不同角度论证并深化观点,给读者以启示。请你帮他拟写读书报告会讲稿的一个片段,阐释这个观点。(150字左右) 【答案】3. D 4. B 5. B 6. 答案示例1:选图一。材料二阐述了萃锦园二十景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主要园景十分相近,并推断了原因。选配图一示意了现今恭王府花园景色的位置和命名,具体直观地呈现现实“萃锦”的匠心独运,吸引读者进一步与原著园景比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