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01-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5届云南省红河州、文山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秘密★启用前
红河州、文山州2025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为推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诺贝尔化学奖则部分授予了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AI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研发出的“Alpha Fold2”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
当AI首次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要元素,这不仅是对科学家的认可,也是对“AI辅助科学研究”这一应用趋势的肯定。“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成为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或者可以称之为工具革命。”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告诉记者,在科学研究领域,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研究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肖仰华认为,诺贝尔奖授予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实际上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这意味着传统自然学科一定会掀起努力拥抱和学习人工智能、积极把人工智能的很多工具和方法融入到科学自身的科学研究中的热潮。
“此次AI在诺奖获得成功,表明了学科大交叉、深交叉是趋势,AI改变了科研范式,突破了传统科研方式天花板。通过量变推动质变,AI有望在未来助力更多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张春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对于网友们的“ChatGPT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期待,他认为,科学(科技)工程类学科可以由大系统AI助力,文学创作类的可能还是需要人文和情感底蕴支撑。
在诺奖“爆冷”颁给AI后,人们也在质疑,AI是否正在夺走科学家最重要的荣誉,AI的高速发展,真的不会带来取代人类的风险吗?
“最后获奖的是AI算法背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未能达到脱离数据+算力+算法独立运行的程度,本质上还是人类的智慧,但是我们需要对于人工智能下一阶段的发展抱有审慎态度,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并做好治理介入的准备。”徐翔坦言,“从来不是AI可能取代人类,而是掌握了AI这种先进工具的拥有者在淘汰没有掌握先进工具的人,历史车轮的发展轨迹一直如此,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去淘汰没有获得先进技术的人,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
——取材于澎湃新闻《AI攻占诺奖背后:新的技术革命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引擎》
材料二:
智能时代的到来呼唤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人才发展呼吁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因此而生,其实施策略有:
(一)基于学习者画像的精准目标
“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一方面围绕核心学科概念,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智能社会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跨学科融合教学应关注所有学生,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学习者画像,精准分析学情,为不同学生精确设定不同的结果预期,明确描述应达到的知识理解程度,以此建立有梯度且有深度的目标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大概念可以促进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打通学科与学科、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从大概念出发设计大单元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单元中。学科大概念的选择是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关键前提。
(三)真实情境下的协同知识建构(下图为“跨学科学习的协同知识建构图”)
(四)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资源体系
智能技术赋予资源工具以智能化,从而放大其对思维发展的支持作用。一方面,利用新科技营造真实世界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参加实际的教学活动,增强学习体验;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对学习情境信息的自动感知盐与分析,通过精准测评与预测干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另一方面,软硬件工具能够创造学习过程的情境化记忆,有效支持学习者将抽象的概念等转变为现实制品,帮助学习者将跨学科知识内容通过适当形式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
(五)证据导向的全过程教学评价
证据导向的全过程评价利用科学手段收集各类学习证据,通过举证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果,外显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与问题处理过程,从而科学客观地测评学习者内在思想与内隐能力的发展趋势。
——取材于《中小学“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4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AI含量颇高,这表明诺奖对科学家使用AI辅助科学研究持肯定态度。
B. 2024诺贝尔奖将使传统自然学科拥抱学习人工智能,并把它的工具和方法融入到科学自身的科研中。
C. 从AI在诺奖的成功上可以看到学科大交叉、深交叉的趋势,科研范式的改变和传统科研方式的突破。
D. 专家认为AI对科学(科技)工程类学科 助力大于文学创作类,ChatGPT不大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2. 下列对材料二中“跨学科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图”的解说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真实情境中
②培养高阶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和形成关键能力
③调动个体知识库、团体知识库、学科知识库和外部知识库
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社会化与情境化,完成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⑤共同体成员进行多轮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
A. ①③④⑤② B. ②③①⑤④ C. ①③⑤④② D. ②③④⑤①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底层技术,在科研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 材料一认为诺奖“爆冷”颁给AI并没有夺走科学家的荣誉,因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智慧。
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始终贯穿在“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学实施策略中。
D. 材料二中“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和思维培养。
4. 在新闻报道中引用转述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材料一中提到“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去淘汰没有获得先进技术的人,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C 4. ①被采访者的话反映其观点态度,可信度较高,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相信,引用转述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②引用不同人物的语言可以展示不同观点和声音,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时代特征,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引用转述受访者语言来传递信息凸显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5. ①技术革命中的竞争优势在于谁先掌握先进技术。
②2024年诺贝尔奖被AI攻占充分体现了掌握和使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③智能时代呼唤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和使用先进技术。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诺贝尔奖的影响。材料一强调AI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指出其在传统学科中的应用趋势。材料二则介绍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强调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文章通过引用专家观点,展示了AI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潜力与挑战,反映出技术革命对社会和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2024诺贝尔奖将使……”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当AI首次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要元素,这不仅是对科学家的认可,也是对“AI辅助科学研究”这一应用趋势的肯定”可知,“传统自然学科拥抱学习人工智能……”这一趋势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由“2024诺贝尔奖”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1)结合本部分的小标题“真实情境下的协同知识建构”可知,说明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在真实或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的,这是整个过程的背景。也就是①。
(2)然后从图最外侧“个体知识库”“外部知识库”“团体知识库”“学科知识库”等相互转化可知,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提供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同时结合团体、学科和外部知识,以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③。
(3)根据图中从外到内的第二个圈层可知,跨学科学习的协同知识构建还要将知识进行沟通、转化和应用,也就是“知识外化”“知识社会化”“知识内化”和“知识情境化”几者间的联合处理。也就是④。
(4)根据图中从外到内的第三个圈层可以看到,一人向多人的输入,多人向多人的输入,多人向一人的输入,也就是个人和团体之间会共同促进,互相完成知识输入、输出。也就是⑤。
(5)根据图中从外到内的第四个圈层可知,知识最后转化为了能力,强调了知识建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②。
因此顺序应为①③④⑤②。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的基本倾向的能力。
C.“始终贯穿”错误。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学习者画像、营造真实教学情境等,但并非所有策略都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和证据导向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以及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①引用被采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反映其观点态度,由于这些话语来源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见证者,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接受和相信这些直接来自现场的声音,从而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在材料一中,通过引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和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张春龙的话,报道为读者提供了关于AI在诺贝尔奖中的表现和影响的直接见解,增加了报道的权威性。
②新闻报道中通常会引用多方观点,以展示事件的多个方面和不同立场。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避免片面性。在材料一中,通过引用不同专家对AI在诺贝尔奖中作用的看法,报道展示了学术界对AI影响的不同理解和评价,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③新闻报道应力求客观公正,而引用转述受访者语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直接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报道可以避免记者主观解读和偏见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在材料一中,通过引用专家的直接言论,报道以客观的方式呈现了AI在诺贝尔奖中的表现和引发的讨论,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技术革命带来竞争优势的转移。在材料一中,通过提及AI在诺贝尔奖中的应用,展示了先进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掌握AI技术的科学家和团队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从而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荣誉。
②先进技术是淘汰与竞争的关键。材料二中也提到了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跨学科融合教学、智能化资源体系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要求教育者和学生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为了应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教育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材料二中的“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正是为了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人才而设计的。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台
马南
运小七来电话,说他要回来了。
那段时间,老祝天天在江堤看人游泳,每天江边一坐,多重的心病啊闷气啊,全好了。
老祝的心病要从他当团长时说起,一时半会儿也扯不清。闷气是最近的事儿,团里收入一年比一年差,不少人都在外面干点副业,老祝就关只耳朵闭只眼。可副团长老梁开始办班带学生,却不踏踏实实教,只想着糊弄人。
老祝气不过,去找老梁理论。老梁叹了口气,“算我求你了,行不行?求你网开一面,别在我这儿较真,这些年,大家跟着你,落下什么了?日子过得还不如剧团门口那几个卖馄饨的呢。当着外人,我们叫你一声祝团长,关了门谁认你?”说完,起身进了厕所,关门时手劲儿很大,一轮连环扫射,老祝前胸穿后背,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老祝提前申请了退休。趁团里没人,他分几次去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最后一次,老祝拎着布口袋站在走廊,涌出生离死别的伤感。
先去了后台,七八间屋子,连成一个长长的廊道,卧于戏台后方,哪怕闭着眼,老祝也能看清每间屋子里的摆设和物件。蟒袍、官衣、帔、开氅、铠、甲、箭衣,各式各样的冠、帽、盔、巾以及柜门背后挂的密密麻麻的髯口、线帘子。老祝用目光轻抚着每一件行头、每一样道具,它们都长在老祝的肉里。
老祝拿过一副白色髯口,打算去戏台上喊一嗓子,算是道别吧。外面起了风,戏台的幕布鼓起来、瘪下去,又鼓起来,搅乱似的。老祝想去关窗户,一迈脚,风伏着地面钻进老祝的裤管。老祝感觉一阵沁骨的凉,不禁打了个哆嗦。他停下来,任扇动的幕布一点点裹住自己,直到两眼一抹黑。老祝在幕布里说:“罢了,罢了哇——”
运小七是傍晚到的。
一进屋,两手钳着老祝的肩膀左瞅右瞅。“怎么有白头发了?”说它,扳住老祝的手。老祝顶住运小七的手劲儿,“你都起褶子了,还不许我老啊。”
老祝开始炒菜,炒好一个,运小七就往外端一个。老祝的房子背靠来凤山,坐在厨房,能听见雨点浇洗灌木的沙沙声。来凤山山下是长江,平静的江水和来往的船只像一幅流动的画。运小七脱掉鞋打了个盘腿,“还是你这儿最自在。这房子,地儿没得挑。”
酒喝到一半,运小七拎出胡琴,问老祝来哪段。老祝说,“《空城计》吧。”运小七问,“要不试试《定军山》?”老祝一拍巴掌,“行啊。”
当年,只要老祝开嗓唱出前三个字,运小七就知道自己的琴该抻还是该低,保腔托调也自有章法。在老祝心里,运小七是天生的琴师,自己的唱腔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强弱起伏,都能被他精确察觉并牢牢抓住。对运小七来说,拉琴不是最惬意的,给老祝伴奏才是。那种人琴合一的感觉,也只有在老祝的唱腔里才找得到。
七八年没见,这份默契只增没减。一曲唱完,运小七满脸醉意,“文听嗓子武看膀子。你厉害,嗓子膀子都还有功夫。想当初,茶园街的队伍排得多长啊,挤破脑袋都只为了看一眼老生名角儿祝连青。”
老祝摆摆手,“过去的事了,连我自己都快忘了。”
运小七说,“你自己可以忘,别人不能。”
老祝笑了笑,有些苦涩。
运小七的公司在上海,核心业务是出境游。二十年前,运小七有勇有谋,又懂得抓牢时运,一路走到现在,经历的艰辛不易全变成铠甲,公司也成为行业标杆。运小七说,他想成立一个票友协会。立一个票友协会,思路明确,决心也很大。协会成立后聘老祝当艺术总监,把原先没发挥的光和热,都来发挥发挥。
运小七又说,钱他赚够了,临到老,回家,干点有意思的事儿。老祝揉了把脸,像是被运小七的话震迷糊了。这些事,老祝以前想过,借酒壮了胆子,使劲儿做白日梦,老祝怎么也想不到,这梦竟还有实现的一天。
运小七要走,老祝坚持要送他。廊道里是感应灯,老祝狠狠跺了一脚,差点把腿跺瘸了。运小七笑出了声,老祝有些不好意思,说,“小七啊小七,这么好的事,我怎么能不激动。”
协会成立后很快运转起来,以公益演出团的名义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每个节目都是老祝精心设计的,几场演出下来,看戏的人一场比一场多,运小七提议说,“元旦的时候,咱们弄场票友会吧?”
元旦那天,老祝一大早起床。理发、刮脸、洗牙、修脚、买酱肘子,又找出定制的西装和皮鞋,擦的擦,熨的熨,不放过一道褶子一颗灰。
开场前几分钟,运小七入座,开锣戏正式上场。老祝坐在台下,感觉有些不对劲。他的两只手不停在抖动,热汗密密麻麻冒上来,让人心烦意乱。怎么回事?唱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这样过。
时间眨眼过去,很快唱到了压轴。压轴唱完,就轮到老祝唱大轴了。主持人报完幕,老祝头疼加剧,热汗冒得更厉害。他连喝几口滚烫的茶水,想尽快把嗓子烫开,却并不管用。
掌声响起,所有的人都看向老祝和运小七。老祝不敢看前面,前面是一个正在剧烈旋转的转盘,他被转得发晕,随时可能倒下。他攒了团唾液往下咽,铁坨似的,下不去。老祝绝望了,在心里说,坏了,要出事。
当运小七的琴一响,老祝如同服下一味神药,汗没了,嗓子开了,头不紧了,腿脚也有了力气。他在渐渐松弛舒缓的状态中,想象着运小七此时的样子。一定是脊背笔挺、目光清澈。因为专注,他的额头上布满青筋,显出力量和坚毅,天大的事也不会让他停下来。这是老祝熟悉的运小七,一旦坐上戏台,一旦将琴揽入怀中,他便化身为另一根弦,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与弓子厮摩出一串音符。高亢的,低沉的,在另一个时空交错。天宽地阔,无限广袤。
展开余下试题
一股气流在老祝身体里,急需破口而出。必须唱,必须与小七的琴声汇聚、互补、追逐、停留、缠绕。
最后一个音符滑过,掌声如雨点倾盆而下。老祝看见运小七走过来,站在自己旁边。
“太成功了。”运小七低声说。
老祝心中轻松,有意跟他打嘴仗:“上了台,就没败过。”他低头看见怀里的百合,花蕊上附着几粒灵动清透的水珠,被灯光照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祝听了老梁的话,“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是因为被老梁戳中了心病而生气,也是因为面对指责无力反驳而羞愧。
B. 小说着力描写了朋友相见的场景,两人寒暄喝酒,拉琴叙旧,写出运小七的春风得意以及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
C. 表演结束后,老祝看着怀里百合花上色彩斑斓的水珠,这一描写传达的心境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似。
D. 小说讲述了老祝和运小七虽生活轨迹不同,却都想为戏剧发光发热的故事,激发了读者对戏剧艺术的关注与思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相关背景,围绕老祝痛失戏台,朋友相助,最后在焦虑中重登舞台等情节展开叙述。
B. 文中画线部分交代了二人感情深厚,默契只增没减的原因,同时为后文两人的表演珠联璧合、妙不可言做铺垫。
C. 以老祝的想象描绘运小七拉胡琴的神情姿态,刻画出运小七人琴合一的专注,极具画面感且增强了小说感染力。
D. 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老祝的人生如戏,跌宕起伏,戏台始终是他生活的重要存在,是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归宿。
8. 小说善于以细节打动人心,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请找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赏析。
9. 小说结尾处的“上了台,就没败过”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提前退休,老祝收拾东西时,用目光轻抚每件行头和道具的细节刻画,细腻地传达出老祝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②道别戏台,幕布鼓起瘪下搅乱似的,老祝不禁打了个哆嗦以及两眼一抹黑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老祝对现实的无奈。
③重登戏台,老祝早起充分准备,两手不停抖动,热汗直冒等动作细节,传神地流露出老祝的紧张激动和忐忑不安。
④正式演出,借助老祝的想象,刻画运小七脊背笔挺,目光清澈,额头上布满青筋等神情细节,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9. ①这句话轻松诙谐,写出老祝自信满怀。在运小七的鼎力相助之下,重新找回人生追求,遣散了往日的烦闷。
②这句话写出了老祝对戏曲的痴迷和热爱。自身造诣深厚,无论是人生失意或是人生得意,对戏曲始终保有一份执念。
③这句话写出二人的默契。两位老人因戏结缘,殊途同归,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的表演,两人就没败过,配合得天衣无缝。
④这句话暗示没有舞台时老祝的失落。随着时代的发展,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发展不景气,老祝很长时间没有机会上台,内心失落。
【解析】
【导语】《戏台》通过讲述老祝从痛失戏台到重燃戏剧热情的历程,展现了传统戏剧艺术的坚守与追求。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塑造人物,通过老祝和运小七的深厚友情及对戏剧的共同热爱,演绎了艺术传承的精神力量。情节层层递进,语言朴实真挚,结尾以老祝在舞台上的成功反转,赋予全文升华的力量,传递了对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与敬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写出运小七的春风得意”说法有误。两人寒暄喝酒,拉琴叙旧,没有体现出运小七的春风得意。运小七的春风得意体现在“运小七的公司在上海,核心业务是出境游。二十年前,运小七有勇有谋……”,并不属于两人相见场景中。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相关背景”说法有误,文章情节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属于顺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在叙述老祝提前退休收拾东西时,作者并没有概述老祝以什么方式收拾什么行李,而是着重展开他“用目光轻抚每件行头和道具的细节”,比如“蟒袍、官衣、帔、开氅、铠、甲、箭衣,各式各样的冠、帽、盔、巾以及柜门背后挂的密密麻麻的髯口、线帘子”,正因不舍,老祝才会仔仔细细地“用目光轻抚着每一件行头、每一样道具”。这样的细节刻画能够细腻地传达出老祝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②在道别戏台时,作者重点描写老祝打算“去戏台上喊一嗓子,算是道别”的言行。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不仅写了老祝“老祝想去关窗户,一迈脚……老祝感觉一阵沁骨的凉,不禁打了个哆嗦”“他停下来……直到两眼一抹黑”的具体行动,还着重描写了此时戏台内外的风,风吹得“戏台的幕布鼓起来、瘪下去,又鼓起来,搅乱似的”,极力渲染凄凉萧瑟之氛围。想唱却唱不成,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老祝对现实的无奈。
③在重登戏台情节中,作者为了表现老祝的紧张,特意抓住他“老祝一大早起床……不放过一道褶子一颗灰”的行为细节以表现他的重视,又通过“他的两只手不停在抖动,热汗密密麻麻冒上来,让人心烦意乱”“老祝头疼加剧……却并不管用”等异于往常的行为细节,传神地流露出老祝的紧张激动和忐忑不安。
④在正式演出情节中,老祝并未看见运小七拉琴的场景,只能加以想象。但作者并未因是想象就写得很简略,而是具体刻画了运小七“一定是脊背笔挺、目光清澈。因为专注,他的额头上布满青筋,显出力量和坚毅,天大的事也不会让他停下来”的状态,表现老祝熟悉的运小七在台上的样子。这里的神情细节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意思,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①“上了台,就没败过”是“老祝心中轻松,有意跟他打嘴仗”。打嘴仗的表达轻松诙谐,“就没败过”也充分表现了老祝的自信与满足。在运小七的鼎力相助下,老祝不仅重新找回了把戏唱好这一人生追求,也遣散了往日因传统戏曲没落,无人看戏的烦闷。运小七的回归和成立票友协会的决定,为老祝提供了一个重新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能够再次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感受到久违的满足和快乐。
②这句话也体现了老祝对戏曲的痴迷和热爱。老祝一生热爱戏曲,自身造诣深厚,无论是人生失意还是人生得意,对戏曲始终保有一份执念。从前文他想在退休离开前再唱一曲,以及成立票友会后元旦那天上场前的精心准备,都可看出他珍视每一次上台的机会,用心去演绎每一个角色,每一次的表演都力求完美。因此,他说“上了台,就没败过”,这不仅是对自己表演能力的自信,更是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③这句话还写出了老祝和运小七之间的默契。两位老人因戏结缘,共同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不论是“当年,只要老祝开嗓唱出前三个字,运小七就知道自己的琴该抻还是该低,保腔托调也自有章法”,还是当今“当运小七的琴一响,老祝如同服下一味神药,汗没了,嗓子开了,头不紧了,腿脚也有了力气”,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还是台下的相处,两人都配合得天衣无缝,默契十足。运小七的琴声与老祝的唱腔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因此,老祝说“上了台,就没败过
上一篇:
2025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