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比较而言,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剥夺自然”和“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污染物外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而且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走出了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张艳涛、王婧薇《人类生态文明的中国叙事——兼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材料二: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四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中国共产党原创的“生态文明”概念是一种内生性承继,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生态智慧理性思辨的产物。 B. 资本主义现代化虽创造了现代文明,但其以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为主导的生态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C. 中国生态文明叙事逻辑跟西方现代化所践行的叙事逻辑的区别,阐明了当今生态问题的本质是根本性制度的区别。 D. 中国坚持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决定了其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反对态度。 B. 通过“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生态智慧,可看出中华文明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文明自觉。 C. 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认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走高质量、高效率的文明发展道路。 D. 基于中国现代化对比西方现代化叙事逻辑的优越性,且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可看出当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比西方好。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一项是( ) A. 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B.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 《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 有同学根据材料一第四、五、六段的相关内容,制作成下面的表格,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将表格补充完整。 段落 ④ 观点 第四段 就文化传统而言 ① 第五段 ② 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 第六段 就实践基础而言 ③ 5. 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述的意义。 【答案】1. D 2. C 3. C 4. ①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就理论根基而言; ③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承继; ④分段角度或分段标准。 5. ①理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引领世界走上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②于中国的实践意义:有力推进了美丽中国建设,有效治理和保护了环境,也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③于世界的实践意义:实现了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的实现。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及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材料一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独特逻辑,强调其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材料二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挑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论证严密,突出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原创性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错误。由材料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知“生态环境需要”和“经济发展”是并列关系,没有说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