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  2025-02-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等三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一)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作为原创性概念,“生态文明”并非纯粹理性思辨的产物,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和生态治理困境的条件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和严密的叙事逻辑。从叙事逻辑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叙事超越了西方文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逻辑,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和叙事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生态智慧相契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实现了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以资本逻辑主导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功绩就在于创造了现代性文明,实现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变革。但不可否认,这种以资本增殖为中心展开的现代化内在地生成“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即生成以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为主导的生态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最终造成环境的普遍恶化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事实上,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展开的是与西方现代化所践行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完全不同的新逻辑,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
首先,就文化传统而言,_______。基于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轨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敬畏和顺应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使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文明自觉。
其次,_______,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自觉的实践行动是以自觉的理论认识为指导的。作为一种彻底的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批判的一大深层旨趣,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生态问题的本质并非技术性的,而是关乎根本性制度的问题。
最后,就实践基础而言,_______。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承继。


浏览完整试题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比较而言,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剥夺自然”和“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污染物外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而且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走出了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张艳涛、王婧薇《人类生态文明的中国叙事——兼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材料二: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四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中国共产党原创的“生态文明”概念是一种内生性承继,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生态智慧理性思辨的产物。
B. 资本主义现代化虽创造了现代文明,但其以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为主导的生态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C. 中国生态文明叙事逻辑跟西方现代化所践行的叙事逻辑的区别,阐明了当今生态问题的本质是根本性制度的区别。
D. 中国坚持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决定了其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反对态度。
B. 通过“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生态智慧,可看出中华文明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文明自觉。
C. 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认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走高质量、高效率的文明发展道路。
D. 基于中国现代化对比西方现代化叙事逻辑的优越性,且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可看出当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比西方好。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一项是( )
A. 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B.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 《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 有同学根据材料一第四、五、六段的相关内容,制作成下面的表格,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将表格补充完整。
段落 ④ 观点
第四段 就文化传统而言 ①
第五段 ② 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
第六段 就实践基础而言 ③
5. 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述的意义。
【答案】1. D 2. C
3. C 4. ①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就理论根基而言;
③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承继;
④分段角度或分段标准。
5. ①理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引领世界走上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②于中国的实践意义:有力推进了美丽中国建设,有效治理和保护了环境,也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③于世界的实践意义:实现了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的实现。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及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材料一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独特逻辑,强调其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材料二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挑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论证严密,突出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原创性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错误。由材料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知“生态环境需要”和“经济发展”是并列关系,没有说哪个更重要。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决定了”错误,强加因果,且原文也不能推出西方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反对态度。
B.“辩证统一”错误,“天人合一”等思想可看出中华民族认识到敬畏和顺应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能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D.“当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比西方好”错误,虽然中国现代化的叙事逻辑比西方优越,但因为历史等原因,不能得出中国当下生态环境比西方好的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理念。
B.强调通过内心自省与修德,可以理解自然与天道的规律,与中华文明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一致,体现中华文化的生态观念。
C.强调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践和推广“道”,跟生态文化没有关系
D.荀子强调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指出每种生物都需要适合的条件才能生存和繁荣。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帅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材料第四段围绕文化传统论述,中国有着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第一段总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结合第五段分论点句式特点,所以①处可填“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第五段从理论基础角度进行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重要理论来源。所以②处可填“就理论基础而言。”
③由“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承继”可知,③处应填“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承继。”
④综合表格前三行,分别从“文化传统”“理论基础”“实践基础”阐述观点,这几方面都属于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不同角度,也是行文的分段标准。所以④处可填“分段角度”或“分段标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理论意义:由材料一第七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化解了西方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路。
②于中国 实践意义:由材料二第二段“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可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保护了环境,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③于世界 实践意义:由材料一第七段“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起函谷关
雒应良
此函谷关乃汉函谷关,矗立于河南省新安县城东关村,于西汉时期从灵宝秦函谷关东移而来。移过来的汉函谷关东西向雄峙于崤函古道,两侧关墙和阙台傲岸地俯视着这段深险如函的峡谷,涧河、皂涧河从一侧缓缓淌过,日夜冲刷着沧桑岁月。
从峡谷中刮来的风,越过蜿蜒起伏的崤山山脉,掠过岩石突兀的凤凰山、青龙山,和着潺潺作响的山溪,悄然降落在崤函古道的峡谷。
这是公元前114年的风。这一年,披着率领水军南方征战的一路风尘,乘着平定南越国凯旋的余威,被封为楼船将军的新安人杨仆向汉武帝建议,把秦函谷关向东移300里至新安。此时的汉帝国正在开疆拓土,日趋强盛,雄才大略又踌躇满志的汉武帝怎不欣然接受?
作为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坐拥“崤函锁钥”地位的汉函谷关静静伫立在历史的时空里,诉说着沉寂的往事,演绎着历史的兴衰更替,不断更新着自身的内涵,变换着不同的模样。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因家贫,在都城洛阳,靠给官府抄写文书供养母亲的班超,搁下忙碌的笔叹息。众人嘲笑他,班超却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果然,天降大任。公元73年,奉汉明帝派遣,班超投笔从戎,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出使西域。在四面受敌的危急时刻,他笃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降鄯善,平叛乱,斩获颇多,用勇敢、计谋和外交手段,使西域五十余国归附汉朝,丝绸之路的通道再次打通,东汉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无数次的刀光剑影使这里几度被蹂躏,硝烟散去之后留下无尽悲怆。处于安史之乱险境之中的大唐王朝硝烟弥漫,狼烟四起。李白本想觐见朝廷呈献退敌良策,以救国家之难。但无奈中原沦陷,函谷关已成玉门关,洛阳之水如易水,嵩山如燕山。颠沛流离的逃亡大军中,李白写下了《奔亡道中》,这位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留下了记录函谷关凄风苦雨的现实主义诗作。
初春,但冷飕飕的寒风依然一阵紧似一阵,这是公元759年春天刮在函谷关的风。黄昏,从洛阳到华州的杜甫沿着函谷关向新安城一路走来。他听到街道上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诗人问吏役:难道新安已没有成丁了吗?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仿佛有送行者的哭声。触景生情,“三吏三别”之首篇《新安吏》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笔下问世。
函谷关的风多姿多彩,既有慷慨情怀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也有绵绵诗意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既有飞沙走石、冻人肌肤的寒风,也有萧瑟露凉、草木摇落的秋风。但函谷关的风总是那样令人心跳,以至于有了“函关晓月”之说:关旁涧水如练,山峰如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当在函谷关举杯赏月,总使人联想起最美好的时刻。而“涧水秋云”更是摄人心魄:秋天来临,天高了,气爽了,傍着函谷关的涧河从远处的青山翠谷中一路跑来,时而百米冲刺,冲刷着历史的河床;时而悠闲散步,行进在舒缓的河槽,而天上的云朵则如纯洁的白莲,在秋风吹拂下悠然漂浮。
遗憾的是,我来时是晌午时分,没有看到令人神往的景致。郦道元《水经注》说“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是的,与函谷关相关联的关塞不止这些,北侧的滔滔黄河也是函谷关崤函锁钥的重要屏障。想当年,波涛汹涌的黄河滚滚东流,越过多少暗礁险滩,无论是达官贵人抑或是文人骚客,铁甲劲旅抑或是商贾驼队,要想越过黄河天险,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作为函谷关塞的组成部分,当年水流湍急的黄河关塞如今已被一望无际的生态长廊取代,已成为一条融生态保护、景观旅游、乡村振兴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廊道。
沧海桑田,多少次风云际会宛如城墙中叠压的夯土,积淀了层层斑驳的年轮,浩浩荡荡的商旅驼队已渐渐远去,又沿着古道上依稀可见的车辙和马蹄印走到今天。登关阙极目远眺,秋阳普照的崤函古道延伸向远方。如诗如画的山峦枫叶正红,满目的现代画面使人豁然开朗:陇海线上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轰隆隆从山洞驶出,穿过巍峨起伏的山峦,吼叫着朝前奔驰。连霍高速、宁洛高速公路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座座苍翠的山体,繁忙的车流像涌动的风在山中飘逸。呼啸而过的高铁如一条闪亮的银龙,快速而稳健地奔驰。承接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能源的大通道,穿越亘古的崤函古道通向天际,使这个自古就被誉为“豫陕孔道”、“中州锁钥”的丝绸之路节点,在今天大放异彩。


展开余下试题关外刮来好大的风。清爽的秋风轻抚着这座古老的建筑,璀璨出它难以磨灭的辉煌。它是一座关阙,既记载了历代将士攻城拔寨的显赫战绩,也留下了金戈铁马的凄凉和悲伤;它又是传输东西方文明的一座驿站,既搭建起丝绸之路上心灵休憩的港湾,又放飞丝路花雨辽远的梦想。
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穿过函谷关旁的山体向西疾驶,车厢压在钢轨上轰鸣作响。镌刻了岁月痕迹的汉函谷关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的节点,撑起了古丝绸之路的世遗框架,留下了往日的辉煌。物过境迁,天堑变通途,今天的函谷关不再空寂,宛如阅尽沧桑的长者,目送着满荷中原物产的班列、国道车流物流涌向天山山脉、伊犁河水、伊塞克湖、阿拉阿恰峡谷,穿越冰山、戈壁、沙漠、绿洲,以丝绸之路的崭新姿态和更耀眼的线条,在中西部版图隆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所游览的函谷关是汉函谷关,西汉时大将杨仆战功显赫,所以汉武帝欣然同意了他将秦函谷关移至其家乡新安的建议。
B. 汉函谷关雄踞崤函古道,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风景美丽,令人神往,同时也是历史更迭、发展的见证者。
C. 文中多处引用,化用古诗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作者对函谷关的理性思考。
D. 文中追思关塞险厄与商旅驼队,是为了与当代生态长廊与繁忙的现代化交通形成对比,热情讴歌时代的发展。
7. 文中有关班超、李白和杜甫的三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降国平叛,再次打通丝绸之路,函谷关见证了汉王朝的兴盛。
B. 李白的《奔亡道中》和杜甫的《新安吏》,其内容都与函谷关有关,反映了唐王朝的衰落。
C. 三段文字以函谷关为背景,有史实,有人物,信笔挥洒,开阖自如,体现了散文的特征。
D. 从汉到唐,由盛而衰,作者先扬后抑,写出函谷关“不同的模样”与“不断更新”的内涵。
8. 请以“风”为主题,结合文本,从作品意蕴或艺术效果的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
9.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有重复,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实写函谷关风从峡谷刮起,既反映其独特的地理形势,又为全文营造出一种风起烟尘的历史苍茫之感,为对函谷关的历史叙写渲染气氛;
②虚写风是各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尚、精神气质,形象而又诗意地表现出函谷关在历史变迁中的模样和内涵的变化。
③风是整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将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展现出函谷关的沧桑经历与其历史意蕴,烘托出在新时代函谷关所见证的时代巨变、飞速发展。
9. (一)同意删去: ①两段内容基本一致,都侧重于描写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在当代的发展和繁荣,尤其强调交通层面的现代化;
②倒数第二段能够很好地总结全篇,并深化文章主旨:函谷关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从古至今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并对其发展充满期望;
③倒数第二段“关外刮来好大的风”一句,照应题目“风起函谷关”,以风起篇,以风结尾,首尾照应。
(二)不同意删去:
①两段内容看似重复,实质有区别,倒数第三段重在描写丝绸之路在交通运输层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最后一段是描绘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多层面的更耀眼的发展,是对第三段的补充和提升;
②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不能作为最后一段的内容,起到总结全篇、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最后一段的内容正是对上一段“放飞丝路花雨辽远的梦想”的具体描写;
③最后一段的内容形象地呈现了当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并直接指出其巨大的时代作用,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描述汉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自然风光及其与丝绸之路的重要联系,结合班超、李白、杜甫等历代人物在函谷关的经历,展现了函谷关从古至今的变迁以及其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表达了对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的思考与感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所以汉武帝欣然同意了他将秦函谷关移至其家乡新安的建议”错误。由原文“此时的汉帝国正在开疆拓土,日趋强盛,雄才大略又踌躇满志的汉武帝怎不欣然接受?”可知,汉武帝同意迁函谷关不只这一个原因,还与当时的汉朝国力以及他自身的“雄才大略”“踌躇满志”有关,选项因果关系不全面。
C.“彰显了作者对于函谷关的理性思考”错误,文章引用《水经注》郦道元的描述,提到班超、李白、杜甫的诗作,主要是为了表现函谷关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文章侧重情感与意象表达,“理性思考”表述不准确。
D.“是为了与当代生态长廊与繁忙的现代化交通形成对比”错误,由原文“浩浩荡荡的商旅驼队已渐渐远 去,又沿着古道上依稀可见的车辙和马蹄印走到今天”可知,文中提到“商旅驼队”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前后的延续和发展关系,并不是为了与现代化交通形成对比关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先扬后抑”错误,由原文“函谷关的风多姿多彩”“它是一座关阙,既记载了历代将士攻城拔寨的显赫战绩,也留下了金戈铁马的凄凉和悲伤”等可知,虽然文中对函谷关的历史叙写是由汉到唐,由盛而衰,但作者在情感上并不是“先扬后抑”,而是客观陈述,展现了函谷关在汉唐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①实写函谷关的风。由原文“从峡谷中刮来的风,越过蜿蜒起伏的崤山山脉,掠过岩石突兀的凤凰山、青龙山,和着潺潺作响的山溪,悄然降落在崤函古道的峡谷”等可知,文章描写函谷关风从峡谷刮起,不仅展现了函谷关独特的地理优势,如崤山山脉、崤函古道等,还巧妙地用风的描写营造起历史厚重之感,为后文展开对函谷关的历史叙述奠定了基础,同时将风与函谷关联系起来,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②虚写函谷关 风。风象征函谷关所承载的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精神。如汉代“开疆拓土”的雄风、班超出使西域时的壮士气概、李白杜甫的诗人情怀,唐代的中兴与衰落等,都通过虚写的风表现出来,以象征手法赋予风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函谷关成为一个凝聚历史变迁与文化气象的意象,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③风是整篇的行文线索。由原文“从峡谷中刮来的风,越过蜿蜒起伏的崤山山脉”“函谷关的风多姿多彩”“关外刮来好大的风”等可知,作为线索,风自然贯穿于文章始终,它既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又象征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变迁,将函谷关古代雄伟壮丽的历史和现代繁荣发展的现实紧密相连,从而彰显出函谷关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一)同意删去。 ①文章的最后一段和倒数第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