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  2025-02-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重庆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诊断性质量检测(缙云教育联盟)语文试题
重庆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诊断性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画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讲求委婉的暗示出意思。审美性的绘画由于发展的没有诗歌那么早,要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比兴。比兴往往用花鸟,给花鸟赋予人格意味。在众多的花卉中,梅花尤其令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们喜爱。诗词可以写尽梅花的视觉与嗅觉上的美,绘画则能够以精妙的描绘,让理想中的梅花在绢素上恒久开放。
在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少,有与禽鸟相配合,也有在山水画中做点缀。其中,南宋画家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显得尤其特别:画面除了两枝梅花别无他物。乍一看,画面似乎是简而又简,仿佛画家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的意思,但细细观之,不得不为画家的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匠心击节赞叹。极度精简的构图,画面没有任何杂扰,以此来表现梅花的清幽是再恰当不过了。枝干纤细却充满了力度,向下俯视的一枝,最细劲处如冰锥一般。色深而坚硬的枝干上,疏疏落落开着的数朵绿萼白梅越发显得冰肌玉骨,梅花从花苞到半开再到盛放,俯仰聚散都安排得极其精到,既不繁琐也不单薄。花瓣的勾勒与渲染,表现出花瓣柔嫩却并不柔弱的质感与情态。画面虽然没有背景,却似乎传来了早春的寒意和阵阵幽香。宋代花鸟画多表现花鸟本身之美,故画家本人寄托的情思相对较少。
宋末及以后,画家多以花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隐喻的意味就大过了描绘花鸟本身。如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繁茂的梅花纯用水墨点写成。这种墨梅的画法是北宋时一位名字叫做仲仁的画僧创立的,他居住在衡州华光寺,人称华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在寺庙内种植了许多梅树,一日见到纸窗上映出的梅枝影像十分别致,就取来笔墨描摹,因此创出墨梅的画法。后来南宋文人画家扬无咎把这种水墨梅花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王冕的水墨梅花就传自这样的一脉。宋人墨梅枝干与花朵均追求疏落,王冕的墨梅往往画得枝繁花茂,生气勃勃,这是面貌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画面题诗的意味上。宋人画梅,题诗往往只赞颂梅花本身或者绘画的精妙,而《墨梅图》题诗则迥然相异:“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样的题诗分明是在借梅花来抒发个人情感,以梅花的清高来自许。在这样的语境里,梅花不再是花,画也不再仅仅是画,画家本人化身为梅花,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王冕本来胸怀大志,无奈生不逢时,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诗中常常自比诸葛亮,想终有一天能像诸葛丞相一样辅佐明主建功立业。皇天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夺取了婺州,请王冕出山,授以咨议参军的职位,他欣然赴任,却只一晚就病死了。
了解了画家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就有了更多的体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王冕人生的写照,也是他种梅,咏梅,画梅的原因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元代正是文人画确定影响力的时期,此后,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的开发,如果画面本身的表达不够清晰,则通过书写诗词来让画家的意思变得清晰,以此来引导观者,画应该怎样理解。至于每种花卉所代表的意思,也逐渐固定下来。梅花即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后世代代不乏画梅以明志的文人,从华光和尚到王冕这一派的梅花日益发扬光大,而如马麟《层叠冰绡图》的写实画法的梅花,随着宫廷画的式微也很少佳作了。
(摘编自《大众文艺》2018年第21期文章《北岭几枝梅似雪——中国画中梅花意象的流变》)
材料二
唐人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国古代读书人之中一直践行入世为官的箴言。诗人孟郊只有在登科之后,才能写出如此惊喜而又癫狂的诗句。而梅花在中国的传统的历史上也成为诗人抒发政治理想的视觉映像,“出则独善其身,入则兼济天下”,诗人在对于梅花的意象表达中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梅花盛开之凛冽寒冬,衬托出读书人的自视甚高,与众不同;梅花生于偏远之地而孤芳自赏的特性,象征着读书人在政治场中虽郁郁不得志,倍受冷落也始终坚持绝不同流合污的理想主义。在梅花的意象中,有诗对趋炎附势的憎恶,也有对报国无门的无奈;梅花叶少花繁,也恰巧与读书人虽置身于政治圈之中,依然雅致脱俗,对自身学名如梅花般繁盛的自信。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中,多数诗人的作品始终贯穿于诗人的政治生态之中,要分析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与思乡情绪的关联性的时候,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当诗人的官场得意之时多是追忆故乡的美好。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当诗人官场失 意之时,多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亦或是“已见寒梅发,不见故乡人”,官场失意,便想起真是对不住生我之父母,养我之家乡,遂假借梅花以诉衷情。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之中,往往强调“神采”的描摹。重神而不重形,而梅花的形态,气味,环境都可谓是“神形兼备”,在中国的审美之中梅花拥有天然的优势。寒冬腊月,天地赫然一片银白,一株梅花“凌寒独自开”万多雪团压枝低,加以诗人的描摹更显得鲜艳。所以常被看作刚峰达毅,威武不屈的象征。虽然中国的读书人多以入市为官为主要目的,但对于那些腹中有万卷之书却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梅花的形象与他们的理想人格契合。他们只因见到梅花的高风亮节,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心中便升起无限的伤悲。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中,梅花这一形象也承载了人性的挣扎和美学的赏鉴,也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更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摘编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文章《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宋代众多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中,《层叠冰绡图》凭借画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匠心令人赞叹。
B. 宋末及以后的画家擅长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
C. 画僧仲仁创立的墨梅画法,对后人影响较大,南宋的扬无咎、元代的王冕都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展。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孟郊登科后充满惊喜的表达,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欣赏王冕《墨梅图》的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和理想人格。
B. 元代,文人画的影响力确定,梅花的寓意也趋向固定。随着宫廷画的式微,运用写实技法的画梅佳作逐渐减少。
C. 古代诗人官场得意之时,常追忆故乡的美好,笔下的梅花也多生机勃发;官场失意之时,常感愧对父母,笔下的梅花便多凄苦瘦傲。
D. 古典诗歌中的梅花形象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呈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
3. 下列选项中没有突出梅花“形神兼备”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C.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4. 请分析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在中国古代,梅花为何受到文人画士的推崇?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 行文思路。分写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②第一段总结,概述中国诗画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梅花尤其受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喜爱。
③第二段为分写,写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多,且更多表现梅花本身,寄托的情思较少。
④第三段至第六段为分写,以王冕的《墨梅图》为例表明宋末及以后的花鸟画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与画家本人息息相关。
⑤第七段为分写,写元代以后绘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开发,不少文人以画明志。
5. ①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有以花鸟为创作对象、托物言志的传统。
②梅花的形态、气味、生长环境等“形神兼备”契合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情趣。
③梅花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抒发政治理想的重要意象。
【解析】
【导语】材料一侧重于绘画的发展历程,通过梅花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揭示文人画中隐喻与现实的结合,展示梅花在文人画士作品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诗歌角度分析梅花在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表达中的象征意义。两篇文章共同展示了梅花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文人精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宋末及以后的画家多以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并非画的“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错误。材料一第六段只提到“了解了画家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只是说通过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会有更深的体会。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这样的题诗分明是在借梅花来抒发个人情感”“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可知,通过欣赏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理想人格,但材料没提到能了解其生活经历。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客人于寒夜来访,诗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写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当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诗句没有突出梅花“形神兼备”的特点,而是突出一个冬日寒夜,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惬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行文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的行文思路。分写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②第一段为总述部分,介绍中国诗画的托物言志传统,点明梅花在唐宋以来诗画中的重要性。通过“诗词通过写视觉与嗅觉之美,绘画则通过精妙描摹呈现恒久之美”等句,概述梅花在中国诗画中的托物言志意义,为后文具体分写埋下伏笔。
③第二段为分写宋代画梅特征,引用马麟的《层叠冰绡图》具体分析,以画面简约而表现清幽一词,突出宋人画梅更多是记录其本身美感,没有过多寄情,将宋代绘画与后代作对比。
④第三至六段通过王冕《墨梅图》这一典型案例深入展开,从画法传承(墨梅画法的来源及影响,如华光和尚)、画面特征(墨笔枝繁花茂的笔触)到题诗抒情功能(题诗表达个人清高和人生理想),结合王冕生平经历(郁郁不得志,画梅励志),体现宋末及以后隐喻化风格的发展。
⑤第七段总结元代及以后文人画的发展趋向,结合梅花寓意固定、隐喻功能强化、“明志”功能突出等特点,承接上一段,进一步深化“花卉与文人的情感寄托密不可分”的中心思想,同时收束全篇,将隐喻与明志功能上升至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性特质高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有以花鸟为创作对象、托物言志的传统:在材料中提到“中国诗画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这种传统让梅花成为文人画士常用的意象。画家将情感寄托于花鸟,尤以梅花为代表之一,表达胸中志向。
②梅花的形态、气味、生长环境等“形神兼备”契合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情趣:文中说“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之中,往往强调‘神采’的描摹。重神而不重形,而梅花的形态,气味,环境都可谓是‘神形兼备’,在中国的审美之中梅花拥有天然的优势”,这表明梅花拥有其他花卉不具备的美学特点,深得文人画士喜爱。
③梅花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抒发政治理想的重要意象: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特质象征着读书人的高洁理想,正如材料中提到“梅花的形象与他们的理想人格契合”,这使得文人在政治抱负不易实现时,常以梅花寄托志趣,表达对独立人格和节操的崇尚。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针脚
江子
岳母从乡下来到了省城我的家中。妻子说,接她来享几天福。
说起来,我跟岳母挺有缘的。
当年我二十出头,在故乡当老师。暑假开学前得到调令,要从坪洲小学调到周家小学。虽然坪洲到周家仅四里地,然而赣江以西的乡村岔道多,村庄大多相似,我骑着单车,带着箱子铺盖,在一个岔路口踟蹰。就在这时,碰到一个大婶挑着豆腐担子经过,我赶紧上前问路。经她指点,我顺利地到了周家村,在被稻田环绕的小学校卸下了行李。
这个大婶后来成了我的岳母。有时想,她是不是老天爷派到路口等我的?
开学了,她的小儿子周冬明成了我的学生。我与她慢慢有了接触,去她家家访,或者感冒咳嗽了,去她家看病、拿药——我后来的岳父是村里的医生,负责一个村庄的医疗。然而去她家,更多的是为了吃她做的豆腐。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然后挑着担子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叫卖。在学校食堂,每天早上都能吃上她做的豆腐,学校里从未有人说吃腻了。她做的豆腐,滑顺,鲜嫩,黄豆味儿足,再放点青椒、葱花,难以形容有多好吃,那味道我到现在也忘不了。
靠做豆腐、养猪(豆腐渣是最好的饲料)、开诊所,加上种地,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
她话不多,总是埋头做事,从没见她闲下来。她的眉目是温软、和善的。这样的女人,也是村里一等一的女人。
在乡村教书,青春无着,我开始写诗。诗零星地发表、获奖。给学生上课时,我偶尔会朗诵自己写的诗。可能是周冬明回家告诉了父母,她便知道我写诗。我不知道诗在一个农妇心里是个啥,但她常常向她的大女儿提起:“曾老师诗写得好呢。”
这就是我后来的妻子,那时她还在师范读书。毕业后,分配到中心小学当老师。她是中心小学老师,而我只是村小老师。追求她的人很多,可她偏偏选了我。我想,这或许和她母亲经常念叨我会写诗有关。诗在她们心中或许意味着才华、善良、独特。
后来我一直在努力,因为写作,进入县城机关,又调到了省城文化部门,之后继续写作、出书。我想,我这么努力,潜意识里,可能是不愿辜负岳母的那份信任吧。
时光不居,几十年工夫,姑爷成了老姑爷,岳母也成了老岳母。她的大儿子接了岳父的班,做了乡村医生。小儿子,也就是我的学生周冬明,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石化系统的工程师。妻子随我调到省城。妻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成了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一辈子操劳的岳母,也该享清福了。
可是她在我家根本闲不住。我们上班,她在家洗衣服、拖地、给花浇水,还有买菜、洗菜、切菜、煲饭,啥活儿都做。
我们劝她,现在生活好了,根本不需要她做事。可她不听,依然手脚不停,说闲下来骨头都不舒服。
每天一回家,米饭熟了,菜切好了,衣服从衣架上收下来了,整整齐齐地放在沙发上。
晚饭后,电视有响声了,家里有了人气儿。以前,我们家的电视基本不开。岳母爱追剧,特别爱看年代剧和都市情感剧。我有时会陪她看几集,和她一起讨论剧情。
我们与邻里的走动也多了起来。在小区住了好几年,上下班回家就把门关上,同楼层的邻居都没有交往,顶多是等电梯时遇见了笑一笑。而岳母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多朋友,她会告诉我们这栋楼许多邻居的故事。每次和岳母出门,竟然有不少邻居和我们打招呼。
原来,我们的家琐碎、庸常,就是个睡觉、吃饭的地儿。现在呢,好像有了一丝庙堂的意味。以前我经常在外面胡吃海喝,现在下了班就想早点回家,与岳母一起吃饭,聊聊家常什么的,觉得这才像个家。
我有一双拖鞋,蓝色的,塑料质地,放在家中进门的位置,每天我回到家脱下皮鞋就穿上。买了有些时日了,一只拖鞋的鞋面有点开裂,我寻思着哪天扔了。可有一天我发现,拖鞋的裂口被缝合了。不用说,那是岳母的手艺,是那双做出顺滑鲜嫩豆腐的手缝上的。
那是十分整齐的针脚,左右两边完全对称,在创面上十分严谨地交错而行,看得出补鞋人的耐心和技术,乃至对生活的态度。针线不仅缝合了裂口,还给拖鞋增添了一种特别的美感。那是一种古朴的美,它来自乡村,来自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旧时光。它让人想起贫穷、苦难,也寓意着节俭、惜物、忍耐与安妥。
那也是一条道路,每一个针脚都通往我们的来路。看着它,那些卑微、贫寒却又情深谊长的过往立即浮现眼前。
岳母来我家,怎么还带着针线?她应该知道,我家几乎没有针线的用武之地。我想,这正是缘于岳母勤劳、节俭的天性。
恰好赶上母亲节,我给这只拖鞋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一只裂口的塑料拖鞋的针脚里有母亲。”结果引来众多朋友围观。他们纷纷赞叹针脚的细密,甚至有人说,看着针脚流下了眼泪。
我竟十分稀罕这只鞋子。因为岳母的针脚加持,原本普通的它充满了温度与情义,仿佛祖传的宝物一样珍贵。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2024年8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母质朴能干、吃苦耐劳,做豆腐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为她的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使得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
B. 城里人不及乡下人注重家庭生活,岳母的到来,使得家里多了人气、烟火气,她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城里人不注重人际交往,岳母的到来改善了我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
C. 作者在文中交代岳母的大儿子做了乡村医生,小儿子周冬明成了石化系统的工程师,妻子随“我”调到省城,妻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成了家,目的在于表现岳父岳母教子有方。
D. 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一写“我”的人生故事,一写岳母的生活故事。叙述时顺叙、插叙、倒叙交错使用,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7. 对岳母给“我”补鞋这一情节的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一只鞋面有点儿开裂的拖鞋,“我”想扔了,岳母却用针线把裂口给缝合好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岳母节俭的美德。
B. 岳母缝合拖鞋的针脚十分整齐注重对称,细节中彰显出岳母做事有耐心、手艺精湛、一丝不苟。
C. “那也是一条道路,每一个针脚都通往我们的来路”。这里的“来路”指的是那些卑微、贫寒却又情深谊长的过往。“针脚”这种来自乡村的古朴的美,总让“我”情不自禁忆起遥远的旧时光。
D. “我十分稀罕这只鞋子”,因为“一只裂口的塑料拖鞋的针脚里有母亲”,充满了情义。
8. 在“我”看来,岳母在村子里也是“一等一的女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岳母这一人物形象。
9. 文本标题为《针脚》,作者却将更多的笔墨付诸岳母的琐碎日常生活,只有结尾几段写到“针脚”。作者这样写,是不是有文题不符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C
8. ①给曾是陌生人的“我”指路,可见岳母善良、热心、值得信赖。
②天天早起做豆腐,挑担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叫卖,做出的豆腐大家都爱吃,可见她勤快、能吃苦手巧。
③说得少,做得多,眉目是温软、和善的,可见她务实、和善。
④对女儿夸“我”诗写得好,可见她有眼光、能识人。
⑤家里做豆腐、养猪、开诊所、种地,儿女成才,可见她善于持家、教子有方。
⑥来到“我”家后,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喜欢追剧,和邻居相处和谐,可见她热爱生活,善于与人交往,懂人情世故,为人热情。
⑦自带针线,帮“我”缝鞋,针脚对称,可见她节俭、细心、体贴。
9. 观点一:文题相符。
①以“针脚”为题,可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末扣题揭示悬念。
②“针脚”带给“我”惊喜和感动,它集中体现了岳母勤劳、节俭、细心、丝不苟等优秀品质,以“针脚”为题,突出了文本主旨。
观点二:文题不符。
文本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本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此文描写岳母的琐碎的日常占主要篇幅,直到文末才扣题,整体上与“针脚”的联系不太紧密,因此以“针脚”作为题目不太合适。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写“我”与岳母从乡村到城市的交往经历,以及岳母在生活细节中展现的品质,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以小见大,从一针一线中传递着深厚的家庭温情和文化价值。“针脚”既是具体物象,也是象征,贯穿全文,将岳母的勤劳、节俭和对生活的付出串联起来,使读者体会深刻的人情之美与传统之美。结构上通过顺叙辅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加强了叙事的层次感和情感铺垫,结尾扣题,一针见血,意蕴深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做豆腐……使得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错误,以偏概全。除了做豆腐,岳母家还养猪、开诊所、种地。
B.“城里人不及乡下人注重家庭生活”“城里人不注重人际交往”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写了“以前,我们家的电视基本不开”“同楼层的邻居都没有交往”,并没有提及城里人。
C.“目的在于表现岳父岳母教子有方”曲解文意。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文中交代这几笔,主要意在说明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各自成家立业,岳母到了享福的年纪。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总让‘我’情不自禁忆起遥远 旧时光”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那是一种古朴的美,它来自乡村,来自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旧时光”。可见是“不遥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①善良、热心、值得信赖:文中提到“我”在一个岔路口迷路,是岳母向“我”指路,让“我”顺利到达目的地。对此情节的描述说明她富有善心,乐于助人,令人信赖。
②勤快、能吃苦、手巧:岳母“天天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然后挑着担子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叫卖”,而且做出的豆腐广受欢迎,“从未有人说吃腻”,这表明她勤劳,不怕辛苦,并且在做豆腐这一手艺上非常拿手,有高超的技巧。
③务实、和善:文中写到她“话不多,总是埋头做事,从没见她闲下来。她的眉目是温软、和善的”,这些描写突出了她的实在与和善,表现在她少说多做,和蔼可亲的性格。
④有眼光、能识人:她会对女儿表示“曾老师诗写得好呢”,说明她能够看到“我”写诗的才华,体现了她识人有眼光,能够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⑤善于持家、教子有方:岳母一家的收入来自多方面:做豆腐、养猪、开诊所、种地,孩子们也都成才,这显示出她在经营家庭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教育孩子方面亦有一套很好的方法。
⑥热爱生活、善于交往、懂人情世故:岳母来到“我”家后,主动承担家务,使家中有了“人气儿”和“烟火气”。她与邻居熟络,说明她热爱生活、擅长和人打交道,理解人情世故,为他人着想。
⑦节俭、细心、体贴:她即使在女婿家居住,也随身带着针线,帮“我”缝补开裂的拖鞋,针脚对称细致,有“一种古朴的美”。这写出她的节约、对细节的注意,以及对家人的关心和温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
观点一:文题相符。
①以“针脚”为题,可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末扣题揭示悬念。文中绝大部分篇幅描绘了岳母在“我”家中的日常生活和她的勤劳品质,但关于“针脚”的情节安排在文章结尾。这个标题像一根伏线,引导读者思考“针脚”与岳母的行为、故事之间的联系。直到文章末尾,“我”发现裂开的拖鞋被整齐缝合,“针脚”的精美背后展现了岳母的品格,内容始终围绕“针脚”展开,标题与情节精准呼应。
②文章中,“针脚”不仅是实际存在的补鞋的针线手艺,更象征着岳母日常生活中优秀的品质。首先,“针脚”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岳母的勤劳和节俭,她总是不怕麻烦,事必躬亲,把一双裂口的拖鞋仔细缝合,而不是直接丢弃。其次,补鞋的针脚整齐对称,表现出岳母做事中的细心与一丝不苟,这种态度贯穿她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做豆腐、操持家务、与人交往等。最后,“针脚”这一细节带给“我”深刻的情感感动,它浓缩了岳母对家庭的默默付出和热爱,以“针脚”为题,巧妙概括了全文主题,使其更具象、更感人。因此,文章以“针脚”为题,准确地反映了通过小事窥见一个人伟大品质的主旨。
观点二:文题不符。
文本标题应该能概括文章的整体内容。然而,这篇文本中,岳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琐碎日常被描述得非常详细,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如她在家中做家务、与邻居交往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2025”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