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元代正是文人画确定影响力的时期,此后,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的开发,如果画面本身的表达不够清晰,则通过书写诗词来让画家的意思变得清晰,以此来引导观者,画应该怎样理解。至于每种花卉所代表的意思,也逐渐固定下来。梅花即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后世代代不乏画梅以明志的文人,从华光和尚到王冕这一派的梅花日益发扬光大,而如马麟《层叠冰绡图》的写实画法的梅花,随着宫廷画的式微也很少佳作了。 (摘编自《大众文艺》2018年第21期文章《北岭几枝梅似雪——中国画中梅花意象的流变》) 材料二 唐人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国古代读书人之中一直践行入世为官的箴言。诗人孟郊只有在登科之后,才能写出如此惊喜而又癫狂的诗句。而梅花在中国的传统的历史上也成为诗人抒发政治理想的视觉映像,“出则独善其身,入则兼济天下”,诗人在对于梅花的意象表达中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梅花盛开之凛冽寒冬,衬托出读书人的自视甚高,与众不同;梅花生于偏远之地而孤芳自赏的特性,象征着读书人在政治场中虽郁郁不得志,倍受冷落也始终坚持绝不同流合污的理想主义。在梅花的意象中,有诗对趋炎附势的憎恶,也有对报国无门的无奈;梅花叶少花繁,也恰巧与读书人虽置身于政治圈之中,依然雅致脱俗,对自身学名如梅花般繁盛的自信。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中,多数诗人的作品始终贯穿于诗人的政治生态之中,要分析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与思乡情绪的关联性的时候,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当诗人的官场得意之时多是追忆故乡的美好。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当诗人官场失 意之时,多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亦或是“已见寒梅发,不见故乡人”,官场失意,便想起真是对不住生我之父母,养我之家乡,遂假借梅花以诉衷情。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之中,往往强调“神采”的描摹。重神而不重形,而梅花的形态,气味,环境都可谓是“神形兼备”,在中国的审美之中梅花拥有天然的优势。寒冬腊月,天地赫然一片银白,一株梅花“凌寒独自开”万多雪团压枝低,加以诗人的描摹更显得鲜艳。所以常被看作刚峰达毅,威武不屈的象征。虽然中国的读书人多以入市为官为主要目的,但对于那些腹中有万卷之书却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梅花的形象与他们的理想人格契合。他们只因见到梅花的高风亮节,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心中便升起无限的伤悲。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中,梅花这一形象也承载了人性的挣扎和美学的赏鉴,也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更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摘编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文章《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宋代众多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中,《层叠冰绡图》凭借画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匠心令人赞叹。 B. 宋末及以后的画家擅长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 C. 画僧仲仁创立的墨梅画法,对后人影响较大,南宋的扬无咎、元代的王冕都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展。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孟郊登科后充满惊喜的表达,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欣赏王冕《墨梅图》的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和理想人格。 B. 元代,文人画的影响力确定,梅花的寓意也趋向固定。随着宫廷画的式微,运用写实技法的画梅佳作逐渐减少。 C. 古代诗人官场得意之时,常追忆故乡的美好,笔下的梅花也多生机勃发;官场失意之时,常感愧对父母,笔下的梅花便多凄苦瘦傲。 D. 古典诗歌中的梅花形象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呈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 3. 下列选项中没有突出梅花“形神兼备”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C.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4. 请分析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在中国古代,梅花为何受到文人画士的推崇?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 行文思路。分写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②第一段总结,概述中国诗画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梅花尤其受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喜爱。 ③第二段为分写,写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多,且更多表现梅花本身,寄托的情思较少。 ④第三段至第六段为分写,以王冕的《墨梅图》为例表明宋末及以后的花鸟画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与画家本人息息相关。 ⑤第七段为分写,写元代以后绘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开发,不少文人以画明志。 5. ①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有以花鸟为创作对象、托物言志的传统。 ②梅花的形态、气味、生长环境等“形神兼备”契合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情趣。 ③梅花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抒发政治理想的重要意象。 【解析】 【导语】材料一侧重于绘画的发展历程,通过梅花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揭示文人画中隐喻与现实的结合,展示梅花在文人画士作品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诗歌角度分析梅花在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表达中的象征意义。两篇文章共同展示了梅花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文人精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宋末及以后的画家多以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并非画的“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错误。材料一第六段只提到“了解了画家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只是说通过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会有更深的体会。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这样的题诗分明是在借梅花来抒发个人情感”“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可知,通过欣赏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理想人格,但材料没提到能了解其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