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⑧文学对生活的捕捉,见时代,见历史,还要见人心。写不出对时代和历史的独特洞察,作品便缺乏论世断史的深度;描不出心灵世界内在的张力,作品便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 ⑨今天,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因技术的巨大变化而改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作家想要了解远方的生活、陌生的人们,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个体生活浮出水面:乡村新农人、传统技艺匠人、急诊科医生……能如此迅速便捷地抵达鲜活的生活现场,赋予作家发据新题材、开辟新领域的底气,也让新时代文学的触角抵达更多之前少有人关注的角落。 ⑩耐人寻味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日常生活正在逐渐故事化,而文学叙事却日渐模式化。读者在一些作品中读到的是似曾相识的场景,似曾相识的人物,似曾相识的情节。一些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取材有特别的角度,却缺乏有力的呈现;有填补空白的素材,却没有独树一帜的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海量信息,便捷检索、远程体验,未必能真正拉近作家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只有真实感受、真切记录、真情书写,才能走出写作同质化的误区。 ⑪深入生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采风、调研、挂职、定点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形式,曾经让很多作家受益,开掘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深井,拿出一部部有生活厚度、有时代分量的优秀作品。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作家正行走在路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作家在某一主题、题材、素材中长时间浸泡一次次提纯,耐心酿造着生活之酒。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学深入生活的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拓宽关注视野,将丰富多元的知识素养融会贯通,相信会带来新时代文学的气象万千。 ⑫归根结底,深入生活必须成为作家内心的主动诉求,而非被动接受的任务。只有深怀对新时代生活的热爱,对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激情,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方式去抵达生活深处。我们常说一个作家“有生活”,这种“有”意味着生活不只是体现在作家采风、采访搜罗的材料上,而且是要化入作家的经验甚至血液之中。生活只有形塑了作家的精神之树,才能在作家的笔下开花。 (摘编自陈培浩《深怀热爱,深深扎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作家深入生活不是不能采取线上的形式,只是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 B.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既有关乎广大人民与时代历史的大气象,又有带着个人感性体验的细露珠——鲜活的细节。 C. “在生活之中”,并不意味着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应该是作家的一种能力,是深入到民族文化精神及其伦理情感的能力。 D. 缺少热爱与激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深入生活,很难抵达生活深处,挖掘生活中深层的、总体性的意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代的变迁与技术的更新,无法改变创作应深入生活、到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艺传统,也无法改变作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B. “生活”是作家常写常新的话题,沿袭过往生活经验和文学配方的写作,是无法写出真实生活的,也欺骗不了读者。 C.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作家了解丰富多彩的个体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也大大拓宽了作家的书写领域。 D. 网络技术拉近了作家与生活的空间距离,也缩小了作家的想象空间、减弱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新的时代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第3段连用两次“没有任何”,强调了新时代应有新生活、新文学,并呼吁新时代作家不要沿袭过往生活经验和文学配方写作。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引用,增强了文采,突出了“躬行”的重要性,提醒作家利用好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 C. 将“浸泡”“提纯”“酿造”等酿酒术语移用到文学创作中,形象地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新颖独特,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D. “生活只有形塑了作家的精神之树,才能在作家的笔下开花”,生动地揭示了生活之于作家的意义,也揭示了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4. 作为支持原文观点的论据,甲乙两个例子可分别放到两个段落后,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位置最合适的一项( ) (甲)作家迟子建在哈尔滨生活30年,从最初的隔膜到后来的水乳交融,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渐次在她的内心生根。在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作家的城市书写既站在城市内部,讲述哈尔滨的日常和历史,也站在城市外部,引入自然的、精神的书写维度。深入城市肌理,聚焦城与人的交融交织、共生互促,这样的城市书写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乙)梁晓声的《人世间》中,有不少细节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用度、人情往来,让读者津津乐道。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深刻折射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结构和社会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A. ②⑤ B. ③⑥ C. ④⑦ D. ⑤⑨ 5. 在日常生活逐渐故事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避免文学叙事“日渐模式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B 5. ①作家要深入生活,开掘属于自己的生活深井。 ②作家要深入研究某一主题、题材、素材,精心酝酿自己的表达。 ③作家应拓宽关注视野,将丰富多元 知识素养融会贯通。 ④作家要有对新时代生活的热爱,对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激情,要让生活化入自己的经验甚至血液之中。 【解析】 【导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学作品。文章指出,作家应突破自我经验的有限性,从个体走向人民,从生活表层进入时代本质。同时,文章也提醒作家不能完全依赖技术,必须通过真实感受和真情书写,避免文学叙事的模式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深入到民族文化精神及其伦理情感的能力”错误,由原文“作家要能从生活的表面碎片深入到时代的深层结构,从个体深入到社会,从衣食住行的世俗生活深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伦理情感”可知,“深入生活”包括多方面的能力,“深入到民族文化精神及其伦理情感的能力”只是“深入生活” 所需的能力之一。 选项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