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3 2025-03-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汉台区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一)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昌耀早年的创作从总体上并没有“超出”他的时代,他的惊人在于后期的创作及其“重写”。昌耀并非一个先知先觉的天才,他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例外”。他的惊人的成熟,也是经过了历史“回炉”和淬炼才达到的成熟。正是在复归后的八十年代,昌耀在思想和精神上摆脱了早年的盲从,获得了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而在历经曲折和磨砺后,他也有了更为自觉的美学追求,有了进行“重写”的语言和艺术功力,以把一切都纳入到“有方向性的写作”中来。
这种昌耀式的生命重写,使未来跳入过去,也使早年所萌动、所压抑的一切得以在后来破土和成熟,或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重写使诗人的创作生命得以刷新、提升,成为一个有其自身逻辑的重构的整体。正是这种相互贯穿的创作和重写,使昌耀成为了在整个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都很罕见的能够“超出”时代限制的杰出诗人。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有删改)
材料二: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昌耀的诗歌风格一方面是对苦难过往的咀嚼和回味,向世人暴露残酷的真相和精神的疤痕;另一方面其又表达出对自身才华无人赏识的哀愁,呈现出孤芳自赏的落寞之感。
身披“枷锁”的悲苦岁月是诗人记忆中不能触碰的禁区,那段时光所带来的剧痛与恐惧永远是其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昌耀的诗歌是对自身遭遇的一次怀着愤懑和哀怨的回望,诗人充满自传色彩、注重“个体”感受、独白型的、含蓄隐喻的诗歌风格,可看作是对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口号化、模式化、具有高度的宣传鼓动性和斗争性,以颂歌与战歌为基本类型,传达集体人群共同情绪、强调“大我”、直抒胸臆式的诗歌主流的有力反叛,其体现了昌耀本人审美精神的某种叛逆个性。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历经时代剧变考验的昌耀,对于人生与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也开始从自哀自悼延伸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呈现出形而上的哲理意味。
从个人的生命历程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昌耀作为一名诗人的内在自觉。面对“向死而生”的人生困境,诗人怀着悒郁、痛楚和无限的悲悯,向世人昭告万事万物终将消散的残酷真相,但是作者并非是要刻意宣扬生命的荒诞和虚无,而是希望“以否定的审美方式对生命价值给予诗意的肯定”。
浏览完整试题
昌耀并未对悲剧的人生完全绝望,但至于出路如何,诗人仍旧顾虑重重。不可否认的是,作者以自身“头戴宿命的荆冠”(出自昌耀《宿命授予诗人荆冠》)为例,呼吁人们正视命运的挫折和生存的价值,这足以体现其心系苍生、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和伟大魄力。
昌耀对先前的作品进行改写或重写诗歌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在昌耀公开发表或收入诗集的作品中,部分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在落款处都会有某年(月、日)的“初稿”或“删定”“修改”“复改”“誊正”“重写”等字样,修改的时间大多定为八十年代。其中既有不影响主旨意义的诗体裁剪,也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更拟题目以及重写的情况,这致使某些诗歌的情感态度在修改前后竟然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
昌耀在八十年代修改“旧作”,实际是诗人自我对话与自我修行的伊始。一方面,其表现诗人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如同许多优秀作家那样,昌耀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进行自我疗愈的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创伤性的经验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结构,有的人会沉湎于不幸的回忆之中无法自拔,对日常事物丧失乐趣,甚至可能被诱发神经疾病;而有的人则将创伤性的经验移植到高尚的社会或文化活动中去,在宣泄的同时可以得到某种升华。昌耀在改写的诗歌里显示出的美好祥和、乐观积极或是充满伟力的征服欲等也许是为了抚平情感上的伤痕、治疗精神上的苦疾,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昌耀不厌其烦地对旧作进行改写,其中的“不可替换的奇异性”就愈加显著,愈加接近自己思想的彼岸,不断地向“完美”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推进了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摘编自李岳峰《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昌耀诗歌创作特点》,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耀要通过重写旧作来留下一部自己可以接受、可以面向未来的诗集,铸就自己的“命运之书”。
B. 昌耀早年因为盲从时代思潮,诗歌写得并不出色,直到经过历史“回炉”,他的创作才成熟起来。
C. 昌耀早期诗歌注重表现对自身遭遇的思考,风格含蓄隐晦,体现了他审美精神的某种叛逆个性。
D. 昌耀对旧作的改写或重写情况复杂,有时甚至彻底改变原诗情感态度,这给学者的研究带来困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归后的八十年代,昌耀的思想、精神、美学追求等都有变化,他通过重写旧作重塑了艺术生命。
B. 身披“枷锁”的悲苦岁月给昌耀带来了心灵的创伤,却是他八十年代以前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C. 历经时代剧变的考验,昌耀不再自悲自悼,而是通过创作现身说法,找到了摆脱悲剧人生的出路。
D. 材料二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旨在论证昌耀通过改写旧作来抚平情感上的伤痕,进行自我修行。
3. 材料二提及昌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诗歌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下列选项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 生活总是一场败局既定的博弈?/在所有的通路为你们蜷曲逋逃的远方/哀悯已像永世的伤疤留给隔崖怅望的后人。/是永世的觳觫。(《盘陀:未闻的故事》)
B. 在隆冬之夜保存满含硝石气味的/蓝色火种。是的。/是的,那火焰之裸舞固然异常美妙魅人。/而我们无有归去的路。/而我们只可前行。(《我们无可回归》)
C. 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前后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无可畏避的血的义务。(《仁者》)
D. 雾啊,雾啊……/——这是黄河,/在把它的孩子抚慰。/只听到橹叶的拍溅,/和水手震耳的呼号。(《啊,黄河》)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昌耀改写旧作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5. 下面是昌耀改写《峨日朵雪峰之侧》前后的文本,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下面标序号的三处改写的效果。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
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
一般
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
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
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想着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①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②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
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③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83年7月27日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昌耀重写或改写旧作是自我疗愈、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②昌耀重写或改写旧作是因为在艺术上追求完美。
5. 示例:
①处较原作分行更多,层次更分明,节奏感更强,营造出一种紧张感。(或答:分行突出“山海”以表现山海中寄寓的自然伟力,更有启发思维的价值。)
②处“脚下撕裂的鞋底”改写为“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更加形象具体。(或答:“千层掌”强调鞋底之厚,突出爬山过程的艰辛,强化精神力量。)
③处“默想”改为“默享”,变理性思考为主观体验感,变“想”为“享”,体现精神层次的跃升,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昌耀诗歌创作展开。材料一聚焦其“重写”现象,强调这是自我救赎与追求“命运之书”的体现,使其能“超出”时代限制;材料二则先阐述其不同时期诗歌风格与思想转变,后指出“重写”是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和自我疗愈,还推进了诗歌“经典化”。二者互为补充,展现昌耀诗歌创作的复杂性与独特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昌耀早年因为盲从时代思潮,诗歌写得并不出色”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昌耀早年的创作从总体上说并没有‘超出’时代”,并没有对昌耀早期诗歌出色与否作出具体评价。材料中说“他的惊人在于后期的创作及其‘重写’”,但并没有对他的早期诗歌作出否定性评价。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不再自悲自悼”“通过创作现身说法,找到了摆脱悲剧人生的出路”曲解文意。“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也开始从自哀自悼延伸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也并不意味着他再没有写过“自悲自悼”的诗。材料中提到“昌耀并未对悲剧的人生完全绝望,但至于出路如何,诗人仍旧顾虑重重”,意味着他并没有找到摆脱悲剧人生的出路;至于以写诗呼吁人们正视生存的价值,只能体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并不能说就找到了摆脱悲剧人生的出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诗句中表达出对生活的悲观看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哀伤怜悯,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B.描绘出一种无奈与困境,暗示人类在命运面前 迷茫与艰难前行,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C.通过描述人生的困窘,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悲悯。
D.主要是对黄河景象的描写,展现了黄河对孩子的抚慰以及水手的情况,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没有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昌耀早年经历了诸多苦难,这些创伤性的经验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提到弗洛伊德认为创伤性经验会对人产生不同影响,而昌耀将其移植到诗歌创作中,通过改写旧作来抚平情感上的伤痕、治疗精神上的苦疾,维持心理平衡,这是他的自我疗愈。材料一指出他是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重写旧作是他留下一个自己可以接受、也能面向未来的一生的方式,即自我救赎的体现。
②如同许多优秀作家一样,昌耀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着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材料二明确提到他在八十年代对旧作进行改写,不断向“完美”靠拢,在这个过程中旧作里“不可替换的奇异性”愈加显著,也更接近他思想的彼岸,从某种意义上推进了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这充分表明他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完美,所以对旧作进行重写或改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修改后的文本在“山海”处进行分行处理,相较于原作分行更多。这种分行方式使诗句在结构上层次更加清晰,读者在阅读时节奏的停顿和变化更为明显,从而增强了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的增强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仿佛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面对眼前景象时内心的紧张与震撼。
或:将“山海”单独分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山海”在此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描述,更寄寓着强大的自然伟力。通过这种分行方式,能够引发读者对“山海”所蕴含的自然力量进行深入思考,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具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②原句“脚下撕裂的鞋底”表述较为笼统,修改后的“撕裂的千层掌鞋底”,“千层掌”是对鞋底材质和样式的一种具体描述,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想象出鞋底的样子,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形象、具体,增强了画面感。
或:“千层掌”通常意味着鞋底较厚,而鞋底厚却依然被撕裂,这从侧面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程度。诗人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在艰难环境下自身的坚韧,进一步强化了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力量。
③“默想”侧重于理性的思考,而“默享”则更强调主观的体验和享受。将“默想”改为“默享”,意味着诗人从单纯的对大自然的思考转变为全身心地去体验和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体现了诗人精神层次的提升。这种转变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饱满,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二)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人
贾平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儿们!”他一跳一跃地迈着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
“几时不见哥儿们了,能请吃一顿吗?”喊着要吃,却没乞相,扔过来的是一支高档的烟。弹一支自个儿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支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而拖鞋里的小脚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闲人的相貌不一定俊——其实他们忌恨小白脸,但体格却非常好,有一手握破鸡蛋之力。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疼。据说其父亲要教训他,动手来打时,做闲人的儿子会一下子将老子端起来,然后放到床上去,不说一句话。老子便知道儿子的存在了。
闲人的钱并不多,可闲人不吝啬钱,所以显得总有钱。“钱是人身上的垢痂”,这理论多达观,所以出门就招出租车,也往豪华宾馆里去住一两夜。逢着骑自行车,那几乎是表演杂技,于人窝里穿来拐去,快则飞快,慢则立定,姿势是头缩下去,腰弓着,腿圈成圆形,用脚跟不停地倒转脚踏板。
闲人的朋友最多,没有贵贱老幼之分,三句话能说得来,咱们就是朋友了,“为朋友两肋插刀”,让我办事就是看得起我呀!当然,这些朋友有的交往时间长,有的交往时间短,但走了旧的来了新的,闲人没有“世上难逢一知己”之苦。
要搬家,寻闲人去,闲人一个人会扛件大衣柜上楼的。不幸家中失盗,你长吁短叹,闲人骂一顿娘就出动了,等回来,说:“我问过一个贼头了,他说你们家这一片不属于他管,我告诉了他,让他查查是谁的地盘。”闲人不偷人,但偷人的贼是不敢得罪闲人的。
闲人是个直肠人,但闲人偏不自认,因为在有些年里,闲人最讨厌那些拍胸膛说“咱是粗人”的人,“粗人”本是自贱,却成了一种美饰。谁家夫妇闹矛盾,闹得厉害,他不会见婚姻说和,也不说“过不成就换班子”!他总是这么说:“我给你物色一个!”闲人不失言,果然物色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家庭后来是散了,有的家庭闹过又好了,又好的家庭少不得男方将闲人的话说知女方,闲人见面仍叫嫂子,嫂子不理,不理拉倒。
闲人的眼里才没有什么权威呢,孔圣人不就是那个老孔吗?剧院里看戏,戏不好,“换节目!换节目!”领导作报告都是官话套话空话,闲人就头一歪睡着了。
闲人顶熟悉的是体育明星,次之是通俗歌星,当然有时也会想一睹风采而去听一位外地来的大名人的专场报告,回来了就打开录音机模仿名人的声调演说,但演说的内容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哲学家、天才的艺术家×××先生……这位先生的名字一定是他自己的名字。录毕就放,一边听一边哈哈大笑。
闲人不怕苦,不怕死,满世界里只有两怕:
一怕结婚。虽然不断地有姑娘相伴,但闲人已经是老大年龄了仍未结婚。他们总希望有一个美丽的、既温柔又风骚、能吸烟能喝酒能跳舞能谈人生能打麻将的老婆,遗憾的是,没有能将这些条件集中于一身的姑娘。
二怕寂寞。怕寂寞如狼怕火,怕寂寞如鬼怕水。为了预防某一日寂寞独处的残酷局面,于是就幻想着真有那么一日,他们要爬上城中报话大楼的顶尖上,然后用一条绳索一头系在楼顶尖,一头套在脖子上,纵身一跳,吊在半空。因为吊在城中的最高点,全城的人都看得见,而且报话的大钟是每一小时要长鸣一次的。
展开余下试题
说闲人是一个阶级,这肯定有人要批评用词不准,那么是一些人,是阶层,是……,反正闲人在社会上多了。据闻在一次高级的会上,天文学家说,因为天上的太阳的黑子增多才有了这些闲人,地理学家说,因为地上的草木减少才有了这些闲人,人类学家却一口咬定是人太多的缘故,南瓜葫芦一条蔓上花开得太多必然是有荒花的。会议上的这些争论当然闲人不可能听到,听到的是平日周围的人喊其“闲人”,闲人就甚是不悦,回一句:哼,我们才是忙人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说明闲人的生活随性但思想观念依然传统。
B. 闲人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所以他们“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
C. “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疼”的行为带着些许痞气,体现了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D. 闲人交际面广,待人热情,豪爽仗义,但有时候言行举止又不太合乎时宜,难免遭人嫌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淡化了闲人的时代特征,却使“闲人现象”有了更深广的文化意味。
B. 文中将闲人与其他人群,如学者、演员、领导、名人等进行对比,突出了闲人与众不同的风格。
C. 作者采用客观的视角叙述和描写闲人的言行举止,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褒贬评价,但更能引人深思。
D. 文中使用了“哥儿们”“请吃一顿”“垢痂”等富于市井味的语言,朴实,简单,但人物特征鲜明。
8. 鲁迅先生笔下也有“闲人”,比如《阿Q正传》中“喜欢玩笑”阿Q的未庄人、《祝福》中取笑祥林嫂额上伤疤的鲁镇人。请简要分析两位作者笔下“闲人”的区别。
9. 文本最后一段笔锋一转,重点写各“家”之说,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鲁迅笔下的闲人从众,没有个性;本文闲人言行举止有超越世俗的个性。②鲁迅笔下的闲人麻木冷漠,欺负弱小;本文闲人有助人的热肠,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气。③鲁迅笔下的闲人惧怕权威,本文中的闲人无视权威。
9. ①借各“家”之说,表明“闲人”引人关注,突出“闲人现象”的普遍性,提升话题的吸引力;②含蓄表达社会对“闲人”的负面评价,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主题;③通过各“家”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将“闲”的矛头转向,讽刺专家忙而无益。
【解析】
【导语】贾平凹的《闲人》通过描绘一群散漫、随性而又充满个性的“闲人”形象,揭示了在社会变迁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文章借助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活力的语言,展现闲人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闲人虽被社会视为边缘人物,但他们的直率、豪爽与幽默感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贾平凹通过闲人群体,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厚度和现实意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闲人的生活随性但思想观念依然传统”错误。“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着装上走极端体现的是他们追求与众不同,并不代表思想观念传统,而是一种追求个性、突破常规的表现。
B.“闲人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错误。闲人“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并非因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而是体现他们对这种世俗客套的不屑,觉得这种交流过于平淡、常规,并非与不食人间烟火相关。
C.“体现了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错误。“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疼”更多体现的是闲人的一种特殊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不能简单归结为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对比”错误。文中并没有将闲人与学者、演员、领导、名人等进行直接对比,只是描述了闲人在一些行为上与他人的不同,比如戴鸭舌帽、挂墨镜等行为对学者、演员的影响,以及对领导作报告的态度等,并非对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鲁迅笔下的闲人,如《阿Q正传》中未庄那些喜欢玩笑阿Q的人,以及《祝福》中取笑祥林嫂额上伤疤的鲁镇人,他们行为趋同,都是盲目从众,缺乏独立个性,在对待阿Q和祥林嫂时,大家都以一种相似的、麻木的态度去对待,没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 本文中的闲人,在着装、言行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着装走极端,语言随意又个性,比如“喂,哥儿们!”“钱是人身上的垢痂”等表述,体现出他们超越世俗的个性。
②鲁迅笔下的闲人麻木冷漠,面对阿Q的遭遇以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他们不仅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加以取笑和欺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出对弱小者的欺压。 本文中的闲人有热心助人的一面,像搬家、帮忙找偷东西的贼等事情上,他们会主动帮忙,“为朋友两肋插刀”,体现出一种侠气。
③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深受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的束缚,闲人也惧怕权威,不敢轻易挑战传统和权威。 本文中的闲人眼里没有权威,他们敢于对孔圣人直呼“老孔”,对领导作报告时头一歪睡着,表现出对权威的无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各“家”从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对“闲人”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这表明“闲人”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人都在思考。这种多视角的探讨突出了“闲人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性,使读者对“闲人”这个话题更感兴趣,提升了话题的吸引力 。
②各“家”的说法虽然看似一本正经,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出闲人产生的真正原因,这暗示了社会对“闲人”的负面评价,也引发读者思考闲人产生的真正根源,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③各“家”的解释其实是一种荒诞、不合理的说法,是忙而无益的空谈,作者通过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将“闲”的矛头从闲人身上转向这些所谓的专家,讽刺了那些看似忙碌、专业,实则说些空洞无用之话的专家形象 。
(三)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三游洞记(节选)
[清]刘大櫆
①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②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③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④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
上一篇:
2025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5届四川省自贡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陕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