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4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2025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模)语文试题(教师版)
2025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考试(一)
语文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2A),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
边防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历史上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参与过长城的构筑、修建和连接。
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无不重视发展经济和充实武备。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像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就和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关系(2B)。
(摘编自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材料二:
作为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入口,嘉峪关所在的位置南北两山对峙,中间的隘谷宽不到15公里,形成一个“瓶口”,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大道便从这里经过。明代初年,征虏大将冯胜选择此处天险,筑关以守,嘉峪关自此诞生。此后逐步修建了关楼等建筑,日益完善。
嘉峪关的地理形势优越,关南的祁连山峻极于天,源出祁连山的讨赖河河水灌溉着嘉峪关、酒泉一带的农田,为军队提供给养;关北的合黎山、马鬃山附近有平坦的沙碛草原;关城屹立广漠,对外居高临下,便于观察敌情、控制敌军,对内地形平坦,便于输送物资,使关防无后顾之忧。
然而,在崇山大漠之间防御西域敌兵入侵,仅靠一关防守还不够。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建筑起一道长30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的悬崖边,北接黑山峭壁间的石关峡,中间联结嘉峪关。因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筑于陡峭的黑山山脊之上,坡度高达45度,又高又陡,上面的台阶仿佛垂直悬挂在山上的手臂,惊险震撼,被称为“悬臂长城”。至明万历年间,嘉峪关的防御设施遂完善和巩固,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面为半圆形的坚固防御阵地。
(4T)嘉峪关的完整防御体系,除了嘉峪关和长城外,还包括在沿长城外侧深挖的壕沟,以及某些在壕沟两边修筑的沟墙,被称为“壕堑”或“外壕”。壕沟和长城结合,形成双重障隔,使入侵者的马兵、步兵都难以逾越。在长城沿线每隔约15公里,又修筑一座堡城,堡城屯兵防守;每隔约5公里设一墩,可容数十人,是屯兵、守望之所。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墩台是一个重要的设置。墩台即烽燧,俗称烟台、烟墩。墩台设置在高山险要之处,或在交通要道之上,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驿传也是防御体系中一项重要设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往来公文。上述种种设置和建制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史时期,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锁钥河西,巨防中外。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范嘉《嘉峪关的智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产生,是我国古代国防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夏、商、西周时期,丰富的国防实践经验开始向原则、方针的层次升华,并在春秋战国浓烈的战争硝烟中走向成熟。作为长期国防经验的理论结晶,管仲学派倡导的“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推行的“耕战”政策,孔子、孟子等儒家巨子宣扬的“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无不对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形成有强烈影响。(1D)由于秦汉以后国防斗争的样式始终没有超出先秦的范围,尊崇祖先的历代统治者始终坚持被历史反复证明是有效的国防政策,这也是无可指摘的。
应当承认,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2D)。只是到了近代,历来为封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昔日夷狄突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海岸,打败了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文明礼仪之邦,清人才惊讶地发现,“天下”之外竟存在着一个很少有人知晓的广阔世界。(5T)19世纪60至70年代,李鸿章等人在进行洋务活动的过程中,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认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对国防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十分重视钢炮巨舰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对国防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介绍国人很少知道的黄色火药、气球、撞针步枪和精确的军用地图等。同时强调,两国交兵不仅是手持武器的军队搏斗,也是两国政治制度的较量。哪个国家的政府得到民众支持便会获胜,否则必败。
(摘编自刘庆《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及其在近代的转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古代边防建设大多围绕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进行,这种建设有时需要较大的时间跨度来不断完善。
B. 嘉峪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军队获取所需物资十分便利,既有附近农田提供给养,又可以通过平坦的关内输送物资。
C. 嘉峪关周边增置的多种设施,各有其用,或形成障隔,阻挡敌军;或屯兵防守,候望敌情;或传递军情,递送公文。
D.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比“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更注重国防实践,而且被历史反复证明是古代有效的国防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比‘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更注重国防实践”错。无中生有。材料三只是说“管仲学派倡导的‘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推行的‘耕战’政策,孔子、孟子等儒家巨子宣扬的‘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无不对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形成有强烈影响”,并没有比较“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和“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谁更注重国防实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众的尚武精神和古代文武兼重的优良传统,共同促成了我国国防历史完整一贯的延续。
B. 战国时期,六国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帝业,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
C. 嘉峪关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经过长期修筑和连接,日益完备,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效抵御外患的防御工程。
D. 1840年鸦片战争促使我国改变古代传统国防政策,“富国强兵”“寓兵于农”“耕战”等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共同促成了”错,因果倒置,材料一说“我国古代国防……历经数千年……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可见是国防历史完整一贯的延续促成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众的尚武精神和古代文武兼重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
B.“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错,根据“像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就和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关系”可知,文中只是提到了秦国,没有提到六国灭亡就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无中生有。
D.“‘富国强兵’‘寓兵于农’‘耕战’等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说“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且近代的一些思想也是在古代国防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说这些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标示的地点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石关峡 B. 嘉峪关关城 C. 悬臂长城 D. 讨赖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建筑起一道长30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的悬崖边,北接黑山峭壁间的石关峡,中间联结嘉峪关。因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筑于陡峭的黑山山脊之上,坡度高达45度,又高又陡,上面的台阶仿佛垂直悬挂在山上的手臂,惊险震撼,被称为‘悬臂长城’”可以知道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周边长城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即AB之间),其位置应该是连接嘉峪关关城和石关峡的部分。C处位置不符合悬臂长城应在关城北向延伸的位置关系。
4. 嘉峪关防御体系体现我国古代关防建设的智慧。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4分)
【答案】①扼守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地理形势;②构筑多重防御设施,形成完整防御体系。
【考生答案】①扼守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嘉峪关处于古代交通的关键节点,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犹如咽喉,充分利用地理形势,抵御外敌从西域方向入侵。②构筑多重防御设施,形成完整防御体系。在嘉峪关周边修筑长城,拓展了防御范围,加深了防御纵深;沿长城外侧深挖壕沟并筑沟墙,壕堑与长城结合,强化了物理阻碍,提升防御效能。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作为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入口,嘉峪关所在的位置南北两山对峙,中间的隘谷宽不到15公里,形成一个‘瓶口’,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大道便从这里经过”。这表明嘉峪关处于古代交通的关键节点,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犹如咽喉,充分利用地理形势,抵御外敌从西域方向入侵。可概括为,扼守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地理形势。
③根据“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修筑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悬崖,北连黑山峭壁间石关峡,与嘉峪关相连。关城北向延伸部分筑于陡峭黑山山脊,坡度达45度,此为‘悬臂长城’”可知长城与嘉峪关相连,尤其是悬臂长城,拓展了防御范围,加深了防御纵深。根据“除嘉峪关和长城外,沿长城外侧深挖壕沟并筑沟墙,即‘壕堑’或‘外壕’。壕沟与长城配合,形成双重屏障,令敌方马兵、步兵难以逾越”可知壕堑与长城结合,强化了物理阻碍,提升防御效能。根据“长城沿线每隔约15公里建堡城屯兵防守;每隔约5公里设墩台(烽燧),用于屯兵、守望及传递军情;驿传负责传递公文”可知堡城、墩台、驿传等设施各司其职。由此可概括为构筑多重防御设施,保障防御体系高效运转。
5.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对国防策略有哪些新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6分)
【答案】①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②要重视新科学技术在国防上的应用;③国防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制度的综合较量。
【考生答案】①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李鸿章等人在进行洋务活动的过程中,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认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②要重视新科学技术在国防上的应用。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十分重视钢炮巨舰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对国防的影响。③国防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制度的综合较量。两国交兵不仅是手持武器的军队搏斗,也是两国政治制度的较量。哪个国家的政府得到民众支持便会获胜,否则必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二段“19世纪60至70年代,李鸿章等人在进行洋务活动的过程中,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认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国人认识到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来增强国防力量。
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对国防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十分重视钢炮巨舰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对国防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介绍国人很少知道的黄色火药、气球、撞针步枪和精确的军用地图等”,可知国人意识到新科学技术在国防中的重要性,要将其应用于国防建设中。
③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同时强调,两国交兵不仅是手持武器的军队搏斗,也是两国政治制度的较量。哪个国家的政府得到民众支持便会获胜,否则必败”,可知国人认识到国防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还涉及到政治制度等方面,认识到政治制度对国防的重要影响,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对国防的作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抚摸蔚蓝面庞
阿来
这是当年一首诗的题目。
当时是五月的春天,住在九寨沟树正寨老百姓家里。白天四处漫游,行经一个个蓝色海子①。晚上,用字与词,搭建叫做诗的建筑,为情感寻找方向。因为迷惘,开始漫游大地。迷惘很小,一个青年的前路。迷惘很大,如何使渺小的个人与宏大的存在建立确实的连接。
那时的九寨沟,旅游开发之初,正要蜚声世界。我在宁静山水中沉默走动,遇见了那么多蔚蓝海子。
树正寨,小旅馆的主人说,太阳要出来了,客人该去看火花海。于是,我去往湖边,经过一个一个的海,经过挺拔的山杨树,经过几丛连香树。几树杜鹃正在盛开,花瓣上露水浓重。画眉和噪鹃在比试歌喉。
树正群海,从高往低,面面蓝湖,梯次分布。每一面蓝,都水体饱满,微微鼓荡,把看得见的,比如从众多树木上落下的枯枝败叶;看不见的,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碳酸钙,在水往低处流的方向,积累成堰,凝结成了道道曲折长堤。堤上杂花生树,好几种树根须纠缠,枝叶相接,把堤增高,成为树篱。湖水缓缓流动,在中央平静下来,用水晶一样澄澈的晶莹显示深、显示静。然后,满溢,从堤上翻身而下,以飞瀑的姿态跌入下一个深潭,下一个海子。如此相接相续,如此跃动或静止,制造出巨大的奇观。
群海上方是火花海。我用沁凉的湖水洗眼,祈求造物之神让我看见更多的美,更美的美。我等待太阳出来。
太阳出来了!
太阳从山脊背后升起来,转瞬间,就放射出千万道金光。火花海的蓝水与倾泻而来的阳光交汇,每一道波纹都在折射、在辉映,冷碧的湖上腾起一片动荡的光焰。不停明灭的簇簇光焰不是红色,而是金色。金光闪烁,和水交响,世界宽广!这是历经了沧海桑田的,看见过大陆沉入海洋,看见过海洋中再崛起雄伟山脉的自然之神在教导我,要有光!不但要有光,还必须辉煌,必须荡漾!要有光!不但要有光,还必须温暖明亮!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突发地震。火花海的长堤崩裂,湖水溃决,湖底暴露,那些滋润的乳黄钙华②变得一片惨白。那是痛彻心扉的一刻。虽然知道九寨沟形成时,大地运动更加剧烈。原先没有山,岩石涌起,造出了山;原先没有湖,水流切割,岩石分解,造成了湖。大地生长了树木,岩石泌出了钙华,美丽了这些山、这些湖。地震,不过是大地的内部,深暗的某一处,岩石的骨架错动一下,便造成大地的剧烈震动。于是,看起来像是天地初生时就在那里的长堤崩溃,蓝水泻尽,一个海子就消失了。那裸露湖底的苍白,因失水而暗淡干裂的钙华,夺人心魄。我想,可能不忍心再到九寨了。
但是,震后第四年春天,我来了。发现的不是损毁,而是重建后瀑布依然,蓝色海子依然。
初春时节,光核桃正开着白中透绯的繁花。火花海上,两只鹡鸰用波浪般起伏的姿态贴水飞行。它们落在长堤的出水口,以相同的节奏晃动长尾。要去看崩决的长堤修复处(7B)。我有些裹足不前,怕在天造地设的湖上,看见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两只精灵般的鹡鸰还停在那里,一上一下晃动尾羽,在浅水中啄食。鹡鸰只吃水中的活物,如果是钢筋水泥,两只鸟就不会停在那里。这让我有信心走近前去。和从前一样,和所有的海子一样,蓝水从一株银柳和一丛绣线菊的根旁溢出,漫过石灰岩块,在下跌时破碎,发出声音,变成水晶珠帘,飞坠而下。
朋友介绍说,修复是向自然学习:用碳酸钙凝结成的石灰岩堆积,黏结这些岩石用了一点人工材料,学古人用糯米浆和麻,缝隙用植物飞絮充填。再连土移来根系发达的灌丛和各种水草,覆盖在堤上。堤就如此修复了。再蓄上水,火花海就复活了。刚修复的时候,堤坝渗水,不过,这件事交给水自己来完成。九寨的水,从石灰岩中涌出地表时,富含一种矿物质叫碳酸氢钙,出露地表后,二氧化碳挥发,剩下碳酸钙,结晶,沉淀,形成钙华(7C),凝结在一切物体的表面,也在那些渗水的缝隙里凝结。


展开余下试题火花海复活了!
在每个昼夜,和所有海子姐妹一样沉思默想,而在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刻,用漾动的波纹折射阳光,变幻出一池跃动的金色光焰。
今天,地震后的第六年,我再次来到火花海。长堤上,那些穿过树篱的水道,凝结了更多钙华,使下泻的湖水更显晶莹光滑。水流淌,水上落叶飞旋。黄叶是桦树的,红叶是黄栌的。小片是柳树的,大片是山杨的。
长堤上,不止一处,还有一种丛生的针叶树,树形没有云杉高大,对称排列成羽状的针叶却更开张整齐。这是红豆杉,历经了第四纪两百万年冰期得以延续种群的孑遗植物。在火花海的长堤上,它们健旺生长,同其他树木一起,用蔓延的根须使堤岸更加稳固。
我久久凝望,抚摸那一面面蔚蓝面庞。
年轻时,是抚摸自己内心的迷茫。现在,我历经世事,更与我书中塑造的人物一起历尽沧桑。所以,我现在只抚摸蔚蓝的宁静。阳光普照,湖水澄明。
[注]①海子,是指九寨沟里的高原湖泊,也称为海。②钙华,是地下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
6. 关于文中树正群海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多个海子从高到低阶梯分布,当湖水满溢后向下跌落,形成相接相续的树正群海。
B. 关于树正群海蔚蓝湖水的描写,为后文写火花海蓝水与阳光交汇的景色作了铺垫。
C. “以飞瀑的姿态跌入下一个深潭”,暗示即使无法越过坎坷,也要保持失败的优雅。
D. 这段文字从形态、色彩、质感等多个角度描写湖水,让“蔚蓝面庞”变得具体可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暗示即使无法越过坎坷,也要保持失败的优雅”错。“以飞瀑的姿态跌入下一个深潭”,这是对树正群海湖水自然流动、形成飞瀑景观的生动描写,体现的是自然的美妙和灵动,并没有“暗示即使无法越过坎坷,也要保持失败的优雅”这样的含义,属于过度解读。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用字与词,搭建叫做诗的建筑”,将诗歌比作建筑,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歌的形式美:“搭建”,暗示诗歌的创作需要精心设计、组织语言。
B. 地震后第四年,“我”去看修复后的火花海,因担心人工痕迹过于明显而裹步不前,当看见两只鹡鸰在浅水中觅食时,“我”才有信心走近它。
C. 文章在介绍修复火花海时,涉及碳酸氢钙结晶、沉淀等知识,这种科学内容的说明与散文的抒情笔调相互交融,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D. 本文与《我与地坛》相似,都是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生命的思考,文章充满哲理意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歌的形式美”错。“用字与词,搭建叫做诗的建筑”,将写诗比作搭建建筑,主要强调的是创作诗歌时需要像搭建建筑一样精心构思、组织语言,以表达情感,而不是为了让读者直观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B.“‘我’去看修复后的火花海”“才有信心走近它”错。张冠李戴。原文是“要去看崩决的长堤修复处。我有些裹足不前”,说明作者要去看的是长堤修复处,不是火花海;“两只精灵般的鹡鸰还停在那里……这让我有信心走近前去”,说明是鹡鸰的存在让作者判断修复处并非是明显的人工痕迹,从而有信心走近崩决的长堤修复处,不是走近火花海。
C.“相互交融”错。文章介绍修复火花海时涉及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说明火花海修复的原理和过程,体现修复工作是向自然学习,虽然有一定的审美体验,但“相互交融”表述不准确,科学知识的说明相对较为客观,与抒情笔调并非完全融合。补:“碳酸氢钙结晶”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从石灰岩中涌出地表时,富含一种矿物质叫碳酸氢钙,出露地表后,二氧化碳挥发,剩下碳酸钙,结晶,沉淀,形成钙华”,涌出地表的是“碳酸氢钙”,结晶的是“碳酸钙”。
8.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抚摸蔚蓝面庞”是如何统摄全文的。(4分)
【答案】①(内容)“抚摸蔚蓝面庞”是指欣赏、亲近蔚蓝湖水,全文围绕这一内容,记叙了自己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感受和思考;②(结构/主题)文章以抚摸蔚蓝面庞结尾,内心由迷茫转为宁静,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全文围绕“抚摸蔚蓝面庞”,即欣赏、亲近蔚蓝湖水展开,记录了不同阶段的感受和思考。初到九寨沟,“白天四处漫游,行经一个个蓝色海子”,在宁静山水中邂逅树正群海,“从高往低,面面蓝湖,梯次分布”,湖水的灵动与静谧让作者沉醉其中,此时的作者因前路迷茫而寻求与宏大存在的连接。当看到火花海“蓝水与倾泻而来的阳光交汇”,感受到自然之神的启示。而2017年地震时,“火花海的长堤崩裂,湖水溃决”,蔚蓝湖水的损毁让作者痛彻心扉。震后第四年,作者看到“重建后瀑布依然,蓝色海子依然”,对修复后的湖水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慨。
②文章结尾“我久久凝望,抚摸那一面面蔚蓝面庞”,直接呼应题目。年轻时,作者“抚摸自己内心的迷茫”,而现在“历经世事”后,“只抚摸蔚蓝的宁静”,内心从迷茫转为宁静,通过与蔚蓝湖水的多次接触,作者完成了心境的转变。这种转变升华了主题,表明作者在与自然的亲近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感悟,使“抚摸蔚蓝面庞”不仅仅是对湖水的欣赏,更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升华。
9. 在“渺小的个人与宏大的存在建立确实的连接”过程中,火花海给了作者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火花海在阳光下波纹闪烁的景象,教导“我”人生要追求光明辉煌,要温暖明亮;②火花海损毁又复活,让“我”认识到遭遇挫折需要依靠自身完成修复;③火花海如今湖水更加晶莹光滑,让“我”明白历经世事沧桑,内心要宁静澄明。
【考生答案】①追求光明辉煌,保持温暖明亮。火花海在阳光下波纹闪烁的“宏伟壮丽”景象,让“我”认识到“渺小的个人”也应如同这闪耀的光芒,不能甘于平庸,要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色彩;②遭遇挫折依靠自身修复。火花海从损毁到自我复活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然的“伟大”,“渺小的个人”在遭遇挫折时,也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内在的韧性去克服困难,完成自我修复和成长;③历经沧桑内心宁静澄明。历经地震的火花海如今湖水更加晶莹光滑,让“我”明白“渺小的个人”历经世事的沧桑变迁后,内心应如这澄澈的湖水般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澄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追求光明辉煌,保持温暖明亮:当太阳升起,“火花海的蓝水与倾泻而来的阳光交汇,每一道波纹都在折射、在辉映,冷碧的湖上腾起一片动荡的光焰。不停明灭的簇簇光焰不是红色,而是金色。金光闪烁,和水交响,世界宽广!这是历经了沧海桑田的,看见过大陆沉入海洋,看见过海洋中再崛起雄伟山脉的自然之神在教导我,要有光!不但要有光,还必须辉煌,必须荡漾!要有光!不但要有光,还必须温暖明亮”。火花海在阳光下的壮丽景象,让作者感受到自然之神的启示,认识到人生如同这闪耀的光芒,要追求光明、辉煌,保持温暖与明亮,不能甘于平庸,要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②遭遇挫折依靠自身修复:2017年地震,“火花海的长堤崩裂,湖水溃决,湖底暴露,那些滋润的乳黄钙华变得一片惨白”,而震后通过向自然学习进行修复,“刚修复的时候,堤坝渗水,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东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