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范嘉《嘉峪关的智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产生,是我国古代国防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夏、商、西周时期,丰富的国防实践经验开始向原则、方针的层次升华,并在春秋战国浓烈的战争硝烟中走向成熟。作为长期国防经验的理论结晶,管仲学派倡导的“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推行的“耕战”政策,孔子、孟子等儒家巨子宣扬的“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无不对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形成有强烈影响。(1D)由于秦汉以后国防斗争的样式始终没有超出先秦的范围,尊崇祖先的历代统治者始终坚持被历史反复证明是有效的国防政策,这也是无可指摘的。 应当承认,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2D)。只是到了近代,历来为封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昔日夷狄突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海岸,打败了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文明礼仪之邦,清人才惊讶地发现,“天下”之外竟存在着一个很少有人知晓的广阔世界。(5T)19世纪60至70年代,李鸿章等人在进行洋务活动的过程中,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认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对国防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十分重视钢炮巨舰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对国防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介绍国人很少知道的黄色火药、气球、撞针步枪和精确的军用地图等。同时强调,两国交兵不仅是手持武器的军队搏斗,也是两国政治制度的较量。哪个国家的政府得到民众支持便会获胜,否则必败。 (摘编自刘庆《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及其在近代的转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古代边防建设大多围绕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进行,这种建设有时需要较大的时间跨度来不断完善。 B. 嘉峪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军队获取所需物资十分便利,既有附近农田提供给养,又可以通过平坦的关内输送物资。 C. 嘉峪关周边增置的多种设施,各有其用,或形成障隔,阻挡敌军;或屯兵防守,候望敌情;或传递军情,递送公文。 D.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比“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更注重国防实践,而且被历史反复证明是古代有效的国防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比‘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更注重国防实践”错。无中生有。材料三只是说“管仲学派倡导的‘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推行的‘耕战’政策,孔子、孟子等儒家巨子宣扬的‘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无不对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的形成有强烈影响”,并没有比较“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思想和“德政安边”的王道思想谁更注重国防实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众的尚武精神和古代文武兼重的优良传统,共同促成了我国国防历史完整一贯的延续。 B. 战国时期,六国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帝业,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 C. 嘉峪关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经过长期修筑和连接,日益完备,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效抵御外患的防御工程。 D. 1840年鸦片战争促使我国改变古代传统国防政策,“富国强兵”“寓兵于农”“耕战”等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共同促成了”错,因果倒置,材料一说“我国古代国防……历经数千年……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可见是国防历史完整一贯的延续促成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众的尚武精神和古代文武兼重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 B.“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错,根据“像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就和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关系”可知,文中只是提到了秦国,没有提到六国灭亡就是因为不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无中生有。 D.“‘富国强兵’‘寓兵于农’‘耕战’等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说“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且近代的一些思想也是在古代国防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说这些古代国防策略失去了价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标示的地点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石关峡 B. 嘉峪关关城 C. 悬臂长城 D. 讨赖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建筑起一道长30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的悬崖边,北接黑山峭壁间的石关峡,中间联结嘉峪关。因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筑于陡峭的黑山山脊之上,坡度高达45度,又高又陡,上面的台阶仿佛垂直悬挂在山上的手臂,惊险震撼,被称为‘悬臂长城’”可以知道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周边长城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即AB之间),其位置应该是连接嘉峪关关城和石关峡的部分。C处位置不符合悬臂长城应在关城北向延伸的位置关系。 4. 嘉峪关防御体系体现我国古代关防建设的智慧。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4分) 【答案】①扼守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地理形势;②构筑多重防御设施,形成完整防御体系。 【考生答案】①扼守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嘉峪关处于古代交通的关键节点,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犹如咽喉,充分利用地理形势,抵御外敌从西域方向入侵。②构筑多重防御设施,形成完整防御体系。在嘉峪关周边修筑长城,拓展了防御范围,加深了防御纵深;沿长城外侧深挖壕沟并筑沟墙,壕堑与长城结合,强化了物理阻碍,提升防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