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5届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华的《活着》,在于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即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有着典型的生存范式。就是说,人可以生存在恶劣的环境和不测的变数之中,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存在着不屈的意志,去与高高在上的力量、强大的命数做对抗。身体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命运可以是乖蹇的,但精神的力量、内心的力量是足以去对抗的,加上幽默乐观的辅助,足以让人们在厄运面前不至于消极萎靡,不至于一蹶不振。
这也许就是《活着》中“活着”的意义。
福贵是苦难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他一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体验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相继经历带来的情感变化上。这也是构成小说的主线。
故事曲折,时间跨度长,福贵的一生涵盖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几十年的历史,形象饱满,时代色彩浓郁。经历复杂,基本上在人物身上可以查阅当代图志。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繁简适中,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省却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叙事简洁,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
小说结构处理上接地气,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说里。作者把故事置于一个故事之中,以一个虚拟的外壳包含一个坚实的故事,以一个民间文化采风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角色推出另一个讲故事的人。这种结构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遇到一个转徙漂沦的“琵琶女”,故事的主人公,由“我”引出“琵琶女”对于身世遭遇的叙述,故事中套故事,外虚内实。而《活着》由“我”这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引出主人公福贵的故事,最后,又由“我”收煞故事。这种民间采风式结构故事的象征意义正在于表达福贵的形象不是个案,而是中国大地上所有形象的代表。这种形式,与诗歌源头的文学渊源有着基因的承袭。《诗经》里的《国风》部分,正是由文化学者到各地采集而来。福与贵,光宗耀祖的名字象征,福贵形象的寄托象征,都在名字与故事结构中。其中国传统元素浓厚。而对牲畜的命名,尤其是以自己之名来称呼自己的牲口,固然是幽默乐观,更是对死去家人的一种怀念,对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众生平等、万物齐一的潜在无意识思想积淀的曝光。
活着,就是一种意义,如何活着,已是另一层的意义。全本小说,就说这两个意思,然而,归根结底也只有一个意思。如何使活着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余华的小说里,呈现苦难,并非为了放大苦难,也不是为了挖掘劣根,而是让人物客观地植根于苦难之中而能奋然前行,体现活着的体力和心力的交织整合。心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在人物的“活着”中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它是人物活着的信念支撑的表现。
小说开头的诗意栖居,结尾的诗意寓意,都是对大地的歌颂,对大地上灵性之物的赞美。《活着》是一首史诗,苦难是其主旋律,人物的抗争是其变奏曲,其结尾尤其优美。
(摘编自吴望《余华〈活着〉的阅读体验》)
材料二:
张英:通过《活着》你想表达什么?
余华:从八十年代起,我就想写一个人与生命的关系。美国民歌《老黑乔》,那位老黑乔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了,他没一句抱怨。歌曲深沉缠绵,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浏览完整试题张英:《活着》发表后,很多人说余华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作家,怎么突然往后撤退?后来,那些先锋作家用“向现实主义回归”和“突围转型”来解释,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余华:我没关心《活着》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好作家跟着题材走,他面对各种题材,有各种处理方案。他可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有这样写对不对的想法;他会不断质问自己,这样写好吗?到最后:噢,这样写对了,才会完稿。《活着》开头写得费劲,我试图按过去的方式写,但感觉不对。后来用另一种方式写,让福贵自己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福贵没文化,和我过去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我不能用过去用熟的方式叙述,不然他就不是农民了。
张英:结尾的那段民歌很好。
余华:那段民歌描述了人生的变化过程: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升官发财,老年做和尚,写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福贵少年时没有信仰,就想到处玩;中年了就想挣钱,老年想有个信仰。这首民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全人类的感受。这是普遍规律,不再是地区性的个人感受。
(摘编自《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材料三:余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以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通常以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著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往往利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人物推进一个个的悲剧结局中,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的小说往往是通过悲剧意识的表达和刻画,来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并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进行反思和思考,隐含了深深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唐倩慧《余华〈活着〉的悲剧意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展示了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农村的生存范式,即人虽处于恶劣环境和变数中,但可凭借内心力量对抗命运。
B. 福贵的一生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上,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
C. 《活着》的结构与《琵琶行》相似,都是故事中套故事,都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
D. 作者认为,余华写《活着》不是为了放大苦难或挖掘劣根,而是体现人物在苦难中奋然前行时体力与心力的交织整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中对牲畜的命名体现了福贵的幽默乐观,更有对死去家人的怀念和对生命延续的寄托。
B. 余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没有提纲,他在创作中会根据实际调整和追问,逐渐完成写作。
C. 余华受《老黑乔》的影响创作的《活着》,旨在表达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D. 余华认为《活着》结尾的民歌几乎表达了全人类的感受,不只是个人感受,具有普遍性。
3. 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体现《活着》的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
A. 福贵儿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连读书都是仆人背着去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读书,私塾先生和他爹说他以后肯定是二流子。
B. 买牛那天,福贵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结果他却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花钱买下了一头已经年迈、即将被宰杀的老牛。
C. 福贵本想改赌好好过日子,战争却打破了他的美梦,母亲病重,他进城找郎中,却不幸被抓去拉大炮,福贵没想趁此机会出头,他一心想的是快点回家。
D. 福贵珍惜生活中的亲情,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福贵还说了“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我还得笨鸟多飞”等话。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梳理概括《活着》 语言特点并指出具体表现。
5. 请结合材料二的访谈内容,分析余华在访谈中表达出的创作理念。
【答案】1. C 2. B
3. C 4. ①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具体表现为“福贵”这一名称的象征,对福贵一生经历的描述,以及开头、结尾诗意的表达;
②简洁而富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故事曲折,人物经历复杂,以第一人称叙述,省却了具体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
5. ①根据题材选择创作方式。余华强调好作家跟着题材走,面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②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叙述方式。余华在创作《活着》时,选择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故事,这是因为福贵具有“没文化”这一特点,与他过去笔下的人物不同。
③追求作品的普遍性和深度。《活着》结尾选择的民歌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感受,有深度并能引发广泛共鸣。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对《活着》进行了全面解读,既有对作品情节、结构和人物的细致分析,也有对作者创作理念和作品悲剧意识的深入探讨。材料一和材料三更多地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材料二则通过访谈的形式,直接呈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心路历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错误,材料一指出《活着》“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但并未完全否定其存在,而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合理推断的能力。
B “都没有提纲”错误,材料二中余华提到“可以没有提纲”,但强调“会不断质问自己”并调整创作,而选项表述为“都没有提纲”,忽略了他可能有提纲但灵活调整的情况,表述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C.通过福贵因战争被迫离家、无法照顾母亲的遭遇,直接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悲剧性,符合“悲剧意识”的定义。其他选项或体现人物性格(AD)或情节发展(B),未直接体现悲剧冲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语言平静:材料一中提到“叙事简洁,语言平静”,说明小说的语言风格平静,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例如福贵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语气平和,不刻意渲染情感。
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材料一中提到“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说明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福贵的叙述方式贴近农民的语言习惯,充满乡土生活的细节。


展开余下试题口语化而不乏诗意:材料一中提到“口语化而不乏诗意”,说明小说的语言虽然口语化,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诗意,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例如结尾部分对大地的歌颂,语言简洁却富有诗意。
②简洁而富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故事曲折,人物经历复杂,以第一人称叙述,省却了具体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材料一中提到“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繁简适中,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说明小说的语言简洁明了,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材料三中提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往往利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人物推进一个个的悲剧结局中”,说明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通过这种简单的语言,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悲剧命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创作理念的能力。
余华的创作理念:
①题材决定形式:强调“好作家跟着题材走”,根据内容选择叙事方式。注重题材的独特性,面对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活着》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贴近福贵的农民身份。余华提到写作时没有固定提纲,但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追问自己,直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作品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②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叙述方式。余华在创作《活着》时,选择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故事,这是因为福贵具有“没文化”这一特点,与他过去笔下的人物不同。福贵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能够更好地展现他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他的视角,感受到他的苦难与坚韧。这种叙述方式也避免了作者对福贵的过多干预,让故事更加真实和自然。
③追求作品的普遍性和深度。通过民歌象征全人类共性(如“结尾民歌表达普遍规律”),体现对生命态度的深刻关注。结尾的民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规律,强调作品应具有广泛的情感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课桌课椅
梁晓声
那是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
那村子原先是没小学的,去年的春季,在一次村委会上,有名村干部说:“唉,明年都二〇〇一年了,叫作新纪元呢!咱们借千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为村里的孩子们好歹弄起所小学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从小都不上学,往后还怎么行啊!”
众村干部一时沉默。接着,一个个在沉默中点了头。
于是从那一天起,他们一有空就义务脱坯。村人们也都乐于为孩子们尽那份义务。秋收前,四堵土坯墙垒起来了。秋收后,村里仅有的几棵大树伐倒了,小学校举架了。
但村里的孩子们仍不能上学,因为学校还没门窗,也没课桌课椅。
不久,县教委通知村干部,说是县里一所小学换下了一批旧桌椅,可捐送给村里三十套,另外,还为村里搞到了一扇旧门和几扇旧窗。
村人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少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要是一运回来,几天后孩子们不就可以上学了吗?
可用什么车运回来呢?村里自然是没卡车的,也没任何别的车辆。
村里有个男人叫刘辉,是本地的“大知识分子”,十年前县师专的优秀毕业生,还没拿到正式的毕业文凭,就被县里一所重点小学迫不及待地“抢”去当老师了。后来由于精神受创,曾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日。出院后,父母将他接回村里将养。这一养便是十年,父母已过世了,他独自生活,一心指望还能有重新当老师的某一天。村人们则并不嫌弃他,十年来一直敬重着他文化高这一点,也一直称他“刘老师”。
晚上,“刘老师”出现在一名村干部家。他说车的事,他可以解决。他说,毕竟在县里待过几年啊,朋友总是交下几个的嘛……村干部沉吟着说:“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刘老师”说:“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当咱村小学校的老师吧!”村干部不由一愣,他万万没有料到“刘老师”会提这条件,他顿时联想到建小学校时就数“刘老师”积极肯干啊,那间土坯房举架后,总见“刘老师”围绕着房子转,原来竟是这么种心思……“那,我就去了。”“去哪儿啊?”“去县里,我替孩子们急。”“这……天都黑了……你连夜赶到县里去?”“没事儿的,早一天是一天。”村干部没扯住,“刘老师”转身就匆匆走了……
第二天,“刘老师”没有回来……
第三天,“刘老师”被他的几名朋友送回来了——卡车在半路被三名歹徒劫了,“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他的司机朋友也被打昏了。他们苏醒过来时,那辆满载旧课桌椅的卡车早不见了……
村人们一时全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那天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的孱弱身影了,他甚至都不大在村里出现了。许多人开始说些埋怨的话了,先是埋怨那名村干部,接着又埋怨“刘老师”,认为完全是他插了一足才把事情搞糟了,否则,校舍的门窗也会安装上了,课桌椅也有了,孩子们都上学了……
“刘老师”又在村里露面时,他显然敏感地察觉到了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在孩子们面前,他更加无地自容,他对每一个孩子都负罪似的说:“我保证替你们把课桌椅找回来,我保证!”
有的孩子冷漠地望他一会儿,就跑开了;有的孩子则悻悻地向他掷出了两个字:“疯子”!
于是他仿佛被定身法定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站了很久。
下第一场雪了……
在这个村子里,在第一场雪洁白的“日记”上,印了第一行足迹的不是别人——他的足迹从他的家门口走向校舍,围绕着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那间校舍的房顶上,没有窗扇的窗口坯台上,以及里边没有课桌椅的地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
没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而就在这时,在邻省离本省最近的一个县城里,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疯子,靠乞讨饱腹。他令人讨厌之处是对留络腮胡子的人反应特别不正常,一见就两眼发直,就跟踪,有时甚至会扑上去抓住对方的一只手……疯子因此没少挨揍。
有一天,他又扑上去抓住了一个留络腮胡子的人的手,那人的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疯子大叫:“你逃不了啦!卡车在哪儿?车上的课桌课椅你们弄哪儿去了?”
那人就挥拳打他:“你这疯子,老子打死你!打死你!”
疯子被打得满脸是血,然而却顽强地不肯松开对方的手臂。
对方急了,拔出刀子扎他,一刀、两刀、三刀……疯子倒下了,却又抱住了那人的一条腿……
警察来了……
那疯子——也就是“刘老师”的尸体被送回了村里。
络腮胡子招认了。后来,卡车也找到了,它被推下公路,一车旧课桌椅,断断裂裂地在山坡上。
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
公安机关问村里还要不要那批旧课桌椅,村干部们回答:当然要啊,门扇窗扇也要!于是公安机关找了辆卡车,将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跨省运了来……
村人们在修那些课桌椅时,想到“刘老师”的惨死,心里都很难过,便将他埋在了小学校旁,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的是“本小学荣誉教师刘辉之墓”。
校舍是终于安装上了门窗,里边是终于摆上了课桌椅,孩子们是终于得以上学了。当教室里传出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时,又下雪了。大雪纷飞……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说要建一所小学校,众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而“一时沉默”,认识到有必要建一所学校后,于是“在沉默中点了头”。


展开余下试题B. “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中间省略号省去的内容可能是“你一个精神病人能办成吗”,但不便说出,所以转移了话题。
C. 文中多次写“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可见他对重新成为一名教师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
D. 根据“刘老师”后来的行为,可知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记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留络腮胡子、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邻省的无业游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突出了村子的“穷”,为下文需要从县城运来旧课桌椅的情节作铺垫。
B. “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校舍的惨状,也反映了“刘老师”内心所受的创伤。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也与前文“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相照应。
D. 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终于”,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在看似欣喜的语气中,实际包含了深沉的情感。
8. 文章以“大雪纷飞……”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中村民对刘辉有多个称呼:刘老师、疯子、荣誉教师刘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称呼?请简要概括。
【答案】6. B 7. C
8. ①与前文第一场雪中“刘老师”在雪中围着学校转一圈照应,说明“刘老师”找回课桌椅让孩子们能读书的愿望已经实现,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
②强化了情感表达,以大雪纷飞的场景结尾,体现人们对“刘老师”的怀念,赞美“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而牺牲的悲壮行为和精神。
③结尾的“大雪纷飞”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美的环境氛围,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9. ①村民一开始称呼刘辉为“刘老师”,是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 曾被重点小学“抢”去当老师, 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
②孩子称呼他为“疯子”,表现了孩子对他弄丢课桌椅后的埋怨。
③墓碑上称“荣誉教师刘辉”,说明村民认识到刘辉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这是给予他的荣誉和纪念,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
【解析】
【导语】该小说通过讲述刘老师在一个贫穷的西北村子为建设学校和运送课桌椅而悲剧性奉献的故事,显现出一个知识分子被误解但坚持到生命尽头的悲壮形象。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层层递进的情节,将刘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揭示出社会对精神受创者的偏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众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而‘一时沉默’”错。众村干部“一时沉默”并非是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从文中“唉,明年都二〇〇一年了,叫作新纪元呢!咱们借千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为村里的孩子们好歹弄起所小学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从小都不上学,往后还怎么行啊”可知,大家是清楚建学校的必要性的,沉默更多是面对实际困难的一种反应,比如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难题。
C.“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错。“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体现的是他对能在村里当老师,让孩子们能上学的渴望,而非弥补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
D.“他记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错。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刘老师”当时就记住了歹徒是邻省的无业游民这些全部信息,只是后来他出现在邻省且对留络腮胡子等特征有反应,但并不是当时就记住了这些特征。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细节描写主要是突出 “刘老师” 为了找回课桌椅的执着、坚定,即便面对歹徒的伤害也不放弃,重点在于刻画 “刘老师” 的形象,而非单纯突出歹徒的残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前文提到下第一场雪时,“刘老师”在雪中“围绕着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最后结尾又出现“当教室里传出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时,又下雪了。大雪纷飞……”的场景,形成了前后照应,让整个叙事结构更加完整,意味着经历了波折后,“刘老师”用生命换回课桌椅,使得孩子们上学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
②情感表达上:大雪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凝重、深沉的氛围,强化了人们对“刘老师”的怀念之情。“刘老师”为了孩子们能有课桌椅、能上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样的场景烘托下,更凸显出他行为的悲壮,也赞美了他这种为教育无私奉献、执着牺牲的精神,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③氛围营造上:“大雪纷飞”描绘出的是一个寒冷且凄美的环境,与整个故事中略带悲剧色彩的情节相契合,增强了文本整体的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其中,引发更深的感触和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 能力。
①刘辉是本地的“大知识分子”,是县师专的优秀毕业生,还曾被县里一所重点小学看重聘用过,在村民眼中,他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代表着知识,所以村民一开始称呼他为“刘老师”,这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也反映出在平时生活中村民对他基于文化学识方面的敬重。
②课桌椅被劫后,孩子们没能如期上学,而“刘老师”之前主动揽下运桌椅的事,在一些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看来,是他导致了这件事没办好,影响到了大家期待的孩子们上学的情况,所以孩子们带着埋怨的情绪称呼他为“疯子”,这一称呼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误解以及不满情绪。
③当“刘老师”为了找回课桌椅付出生命后,村民们在修课桌椅的过程中,回想起他所做的一切,认识到他的努力和牺牲都是为了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学,为了学校能正常运转,所以给予他“荣誉教师”这样的称呼,将其埋葬在小学校旁并立牌纪念,这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是认可他为村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把他当作值得铭记和尊敬的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薨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材料二: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陛下诚知玄修无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安与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河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