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张英:《活着》发表后,很多人说余华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作家,怎么突然往后撤退?后来,那些先锋作家用“向现实主义回归”和“突围转型”来解释,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余华:我没关心《活着》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好作家跟着题材走,他面对各种题材,有各种处理方案。他可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有这样写对不对的想法;他会不断质问自己,这样写好吗?到最后:噢,这样写对了,才会完稿。《活着》开头写得费劲,我试图按过去的方式写,但感觉不对。后来用另一种方式写,让福贵自己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福贵没文化,和我过去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我不能用过去用熟的方式叙述,不然他就不是农民了。 张英:结尾的那段民歌很好。 余华:那段民歌描述了人生的变化过程: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升官发财,老年做和尚,写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福贵少年时没有信仰,就想到处玩;中年了就想挣钱,老年想有个信仰。这首民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全人类的感受。这是普遍规律,不再是地区性的个人感受。 (摘编自《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材料三:余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以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通常以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著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往往利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人物推进一个个的悲剧结局中,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的小说往往是通过悲剧意识的表达和刻画,来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并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进行反思和思考,隐含了深深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唐倩慧《余华〈活着〉的悲剧意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展示了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农村的生存范式,即人虽处于恶劣环境和变数中,但可凭借内心力量对抗命运。 B. 福贵的一生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上,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 C. 《活着》的结构与《琵琶行》相似,都是故事中套故事,都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 D. 作者认为,余华写《活着》不是为了放大苦难或挖掘劣根,而是体现人物在苦难中奋然前行时体力与心力的交织整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中对牲畜的命名体现了福贵的幽默乐观,更有对死去家人的怀念和对生命延续的寄托。 B. 余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没有提纲,他在创作中会根据实际调整和追问,逐渐完成写作。 C. 余华受《老黑乔》的影响创作的《活着》,旨在表达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D. 余华认为《活着》结尾的民歌几乎表达了全人类的感受,不只是个人感受,具有普遍性。 3. 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体现《活着》的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 A. 福贵儿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连读书都是仆人背着去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读书,私塾先生和他爹说他以后肯定是二流子。 B. 买牛那天,福贵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结果他却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花钱买下了一头已经年迈、即将被宰杀的老牛。 C. 福贵本想改赌好好过日子,战争却打破了他的美梦,母亲病重,他进城找郎中,却不幸被抓去拉大炮,福贵没想趁此机会出头,他一心想的是快点回家。 D. 福贵珍惜生活中的亲情,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福贵还说了“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我还得笨鸟多飞”等话。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梳理概括《活着》 语言特点并指出具体表现。 5. 请结合材料二的访谈内容,分析余华在访谈中表达出的创作理念。 【答案】1. C 2. B 3. C 4. ①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具体表现为“福贵”这一名称的象征,对福贵一生经历的描述,以及开头、结尾诗意的表达; ②简洁而富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故事曲折,人物经历复杂,以第一人称叙述,省却了具体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 5. ①根据题材选择创作方式。余华强调好作家跟着题材走,面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②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叙述方式。余华在创作《活着》时,选择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故事,这是因为福贵具有“没文化”这一特点,与他过去笔下的人物不同。 ③追求作品的普遍性和深度。《活着》结尾选择的民歌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感受,有深度并能引发广泛共鸣。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对《活着》进行了全面解读,既有对作品情节、结构和人物的细致分析,也有对作者创作理念和作品悲剧意识的深入探讨。材料一和材料三更多地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材料二则通过访谈的形式,直接呈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心路历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错误,材料一指出《活着》“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但并未完全否定其存在,而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合理推断的能力。 B “都没有提纲”错误,材料二中余华提到“可以没有提纲”,但强调“会不断质问自己”并调整创作,而选项表述为“都没有提纲”,忽略了他可能有提纲但灵活调整的情况,表述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C.通过福贵因战争被迫离家、无法照顾母亲的遭遇,直接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悲剧性,符合“悲剧意识”的定义。其他选项或体现人物性格(AD)或情节发展(B),未直接体现悲剧冲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语言平静:材料一中提到“叙事简洁,语言平静”,说明小说的语言风格平静,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例如福贵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语气平和,不刻意渲染情感。 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材料一中提到“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说明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福贵的叙述方式贴近农民的语言习惯,充满乡土生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