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5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一模调研考试
语文
班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相信他们不能读抒情诗——尤其是现代抒情诗,他们认为这种诗读起来很困难,含糊不清又复杂无比,需要花上很多的注意力,自己要很努力才行,因此实在不值得花上这么多时间来读。我们要说两个观念:首先,抒情诗,只要你肯拿起来读,你会发现并不像你想的要花那么大的工夫;其次,那绝对是值得你花时间与精力去做的事。
我们并不是说你读诗时就不用花精神。 一首好诗可以用心研读, 一读再读,并在你一生当中不断地想起这首诗。你会在诗中不断地找到新点子、新的乐趣与启示,对你自己及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想法。
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是: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这个建议与阅读其他类型书的建议相同,只是比起阅读哲学或科学论文,甚至小说或戏剧,这个规则对诗来说更重要。
事实上,许多人在阅读抒情诗时会有困难,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阅读诗的第一个规则。面对“费解”的现代诗时,他们决定全神投入,但读了第一行或第一段之后便放弃了,他们没法立即了解这行诗,便以为整首诗都是如此了。他们在字谜间穿梭,想重新组合混乱的语法,很快他们放弃了,并下结论说:他们怀疑抒情诗对他们而言是太难理解了。
不光是抒情诗难懂,许多好诗用词都很复杂,而且牵涉到他们当时的语言与思想。此外,许多外表看起来很简单的诗,其实内在的架构都很复杂。
但是任何一首诗都有个整体大意。除非我们一次读完,否则无法理解大意是什么,也很难发现诗中隐藏的基本感觉与经验是什么。尤其是在一首诗中,中心思想绝不会在第一行或第一段中出现的,那是整首诗的意念,而不是在某一个部分里面。
阅读抒情诗的第二个规则是: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你大声朗诵诗句,会发现似乎说出来的字句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首诗;如果你朗诵出来,比较不容易略过那些不了解的字句,你的耳朵会抗议你的眼睛所忽略的地方,诗中的节奏或是有押韵的地方,能帮助你把该强调的地方突显出来,增加你对这首诗的了解。最后,你会对这首诗打开心灵,让它对你的心灵发生作用——一如它应有的作用。
在阅读抒情诗时,前面这两个规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能读诗,只要能遵守前面这两个规则来读,就会发现比较容易一些了。一旦你掌握住一首诗的大意时,就算是很模糊的大意,你也可以开始提出问题来,就跟论说性作品一样,这是理解之钥。对论说性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文法与逻辑上的问题,但是对抒情诗的问题却通常是修辞的问题,或是句法的问题。你无法与诗人达成共识,但是你能找出关键字;你不会从文法中分辨出来,而是从修辞上找到。为什么诗中有些字会跳出来,凝视着你?是因为节奏造成的?还是押韵的关系?还是这个字一直在重复出现?如果好几段谈的都是同样的概念,那么彼此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你找出的答案能帮助你了解这首诗。


浏览完整试题在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有时是对立的两方——或是个人,或是想象与理想的象征——出场了,然后形容双方之间的冲突。如果是这样的写法,就很容易掌握。但是通常冲突是隐藏在其中,没有说出口的,譬如大多数的伟大抒情诗——或许最主要的都是如此,所谈的都是爱与时间、生与死、短暂的美与永恒的胜利之间的冲突,但是在诗的本身,却可能看不到这些字眼,而这些字眼可能提示主题。
有人说过,所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是在谈他所谓的“贪婪的时间”造成的毁坏。有些诗确实是如此,因为他一再地强调出来:
我曾窥见时间之手的残酷
被陈腐的岁月掩埋就是辉煌的代价
这是第64首十四行诗,列举了时间战胜了一切,而人们却希望能与时间对抗。他说:
断垣残壁让我再三思量
岁月终将夺走我的爱人
而在同样有名的第138首十四行诗中,开始时是这么写的:
我的爱人发誓她是真诚的
我真的相信她,虽然我知道她在说谎
谈的同样是时间与爱的冲突,但是“时间”这两个字却没有出现在诗中。
关于阅读抒情诗,还有最后的一点建议。一般来说,阅读这类书的读者感觉到他们一定要多知道一点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其实他们也许用不上这些资料。我们太相信导论、评论与传记——但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只要一个人愿意努力,几乎任何人都能读任何诗。任何有关作者生活与时代的资讯,只要是确实的都有帮助,但是关于一首诗的大量背景资料并不一定保证你能了解这首诗。
阅读任何伟大的抒情诗是一生的工作,因为伟大的抒情诗值得再三玩味,而在放下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对这首诗所有的体会,可能更超过我们的认知。
(摘编自[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材料二:
如何读一首现代诗?读一首现代诗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细读”,与“粗读”不同,与一般性的赏析也不同,这两者大多是一种随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细读”是进入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让思绪在诗的文本里走动,揣摩、跟踪语词的流脉和气息。另一方面是把作品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中,放到作者本人创作的总体格局里,即不是孤立、抽象、封闭地对一首诗进行读解,而是尽量把它上下左右周边的关系、因素引进来,也就是增强它生成的“历史感”和“方位感”,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它的构成和线索。当然,现代诗的一个特点是:每一首诗就是这“一首”,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结构,是自成一体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同样地,读一首现代诗就有读这首诗的独特方式,也许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读其他诗的办法。
(摘编自张桃洲《如何读一首现代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不喜欢读抒情诗,认为读诗需要过多精力且收获不大,是因为他们没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B. 在大声朗读过程中,耳朵能检查眼睛是否忽略了重要字句,大声朗读比默读更能发现诗歌的价值。
C. 若诗歌中好几段都在描述同样的概念,可以借助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D. 阅读伟大的抒情诗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因为反复阅读,我们才可能有更多新的体会、乐趣与启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论说性作品不同,抒情诗不存在文法与逻辑的问题,而是要从修辞和句法角度提问题、找关键字。
B. 诗歌中的节奏、押韵或重复出现的字词,能把该强调的地方突显出来,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
C. “粗读”和一般性的赏析大多是一种随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细读”与之相比更为深入和细致。
D. 读任何一首现代诗都有其不可照搬读其他诗歌的独特方式,这是每一首诗歌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通过反驳人们对读抒情诗 错误认知引出关于阅读抒情诗方法的论述,引发读者思考。
B. 材料一第五段借好诗的特点揭示了人们读抒情诗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
C. 材料二对“细读”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指出“细读”是进入诗作内部,对词句、语调等进行剖析。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呈现出了不同观点和行为的差异,纠正了人们读现代诗的错误认知。
4. 文中引用了一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5. 综合两则材料,为闻一多的《红烛》设计一套完整的阅读流程。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列举诗中出现的“时间与爱”的冲突,印证了前文中的“在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的观点;
②文中引用了三段诗,前两段中有明确的字眼“时间”“岁月”,后一段中却没有出现,是为了说明抒情诗中的冲突有时是隐藏的;
③引用具体例子,使观点更有说服力,文章内容也更为丰富。
5. 第一步,一口气读完全诗,初步把握诗歌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了解诗歌讲的是追求与奉献,对诗有整体印象。
第二步,大声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感受优美的语言和感叹词,关注象征的表现手法,强化对《红烛》的感知。
第三步,细读文本,剖析词句、语调,挖掘隐藏其中的“冲突”,如燃烧与流泪的冲突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四步,结合历史语境和作者创作格局解读,《红烛》创作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中,这是闻一多为表达自己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心愿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与奉献的精神。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如何阅读抒情诗展开讨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从阅读抒情诗的基本规则入手,强调一口气读完和大声朗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反复阅读和提问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材料二则更注重“细读”和“历史感”,强调进入诗歌内部剖析词句、语调,并结合历史语境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解读。两则材料都纠正了人们对抒情诗阅读的误解,提供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抒情诗。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很多人不喜欢读抒情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许多人相信他们不能读抒情诗”可知,是“不能读抒情诗”不是不喜欢读,“收获不大”原文也未提及。


展开余下试题B.“大声朗读比默读更能发现诗歌的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七段“能帮助你把该强调的地方突显出来,增加你对这首诗的了解”可知,文中表述是增加对这首诗的了解,并没有提到朗读比默读更能发现价值。
D.“阅读伟大的抒情诗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因为……”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阅读任何伟大的抒情诗是一生的工作,因为伟大的抒情诗值得再三玩味”可知,阅读伟大的抒情诗是一生的工作,放下这首诗的时候,对这首诗的体会可能更超过我们的认知,并非要花一生时间去反复阅读才能体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抒情诗不存在文法与逻辑的问题”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八段“对论说性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文法与逻辑上的问题,但是对抒情诗的问题却通常是修辞的问题,或是句法的问题”可知,并不是抒情诗不存在文法和逻辑问题,只是通常是修辞问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材料一第五段……提出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就明确提出了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第五、六段是在进一步说明阅读抒情诗的规则。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①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第64首十四行诗,列举了“时间”战胜一切的例子,并通过“断垣残壁让我再三思量,岁月终将夺走我的爱人”等诗句,说明抒情诗中常见的主题——时间与爱的冲突,证明了材料一第九段“在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
②根据材料一第九段“但是通常冲突是隐藏在其中,没有说出口的,譬如大多数的伟大抒情诗——或许最主要的都是如此”可知,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帮助读者理解抒情诗中的隐藏冲突的表达方式。
③通过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作者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引用他的诗句,能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关于抒情诗阅读方法的观点,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丰富文章内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步,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是: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可知,先完整阅读《红烛》,不要停顿,感受整体氛围和情感。
第二步,根据材料一第七段“阅读抒情诗的第二个规则是: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可知,重读《红烛》并大声朗诵,注意它的节奏和押韵,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感受语言的美感。
第三步,根据材料二“而‘细读’是进入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可知,逐句分析《红烛》的词句、语调,理解其内在“肌理”,理解诗中的矛盾冲突。
第四步,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是把作品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中,放到作者本人创作的总体格局里”可知,阅读《红烛》时要研究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红烛》在其创作中的位置。 将诗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其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木舒克笔记•轮回
胡性能
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到南疆的图木舒克,飞机从高耸的天山山脉上飞过。机翼下,连绵的白色雪峰一直往西延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天山从东到西横跨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这条两千多公里长的巨大山系,横亘在亚欧大陆的腹地已达数百万年,这儿远离大海,是世界最为干燥的区域。白色的山脊,夹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在黄褐色的沙漠映衬下格外醒目。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望着机翼下绵亘的山体,我仿佛看到遥远的时间深处,海水退去,天山隆起,几千里长的那条大鲲,困在沙海,肉体风化,留下令人触目惊心的白色鱼骨。
置身于图木舒克,我在麻扎塔格和图木舒克山体的下端,看到了大海退缩的痕迹。那是极为缓慢的退缩。盐碱,我怀疑是海水风干后留下的水渍。车窗外,不时能看到平地中隆起的灰色山脊,山体是坚硬的岩石,上面有雨水自上而下流淌形成的密集沟纹,而在那些坚硬的岩石里,深埋着大量白垩纪海洋生物:杆菊石、矛齿鱼、长头龙……它们以速死的方式实现了永生。抬头仰望蓝色的苍穹,那蓝色犹如沧海,天空纯净,朗夜所看到的那些繁星隐没得无影无踪。为何璀璨的星河只出现在夜晚?阳光本为照亮,为何悬浮的群星在它的照耀下反而看不见,只留下月亮作为地球的陪伴?
浩瀚的天宇里,地球只是个袖珍的星球,但相对于寄生其上的人类来说,还是过于庞大。一万多公里的直径,数万公里的周长,关键是它不但自我旋转,而且还追随着太阳,以每秒630公里的速度在宇宙里狂奔。这巨大的体量,又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哪怕是造物主,也很难保证地球在每次转动中,不出现细微的角度偏移。如此大的球体,哪怕每次只偏移一微米,甚至一纳米,在无尽时间的加持下,也可能让今天南北的极地调整成赤道,而生命疯狂繁衍和野蛮生长的热带雨林,没准有一天会成为生命的禁区。既然五亿三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海洋里鲜活的生命会变成今天冰冷的石头,既然海底的凹地会从水里隆起成为大地的山脊,还有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呢?
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它们像人类历史长夜里的灯盏,短暂明耀又归于黑暗,就像那些从天宇里一晃而逝的流星。遥远的古代,西域并非像后来那样荒凉、干燥和枯寂。相反,它有过森林茂密的春天,有过水草丰美的盛年,浑身散发出新谷灌浆的气息。“浅草茸茸闻牧笛,轻帆猎猎送渔歌。”这诗描绘的不是江南,而是新疆。盛唐时候,龟兹等地竟有水稻种植,听上去像是一个神话。2016年秋天,我在新疆奇台的将军戈壁二号煤矿,看到地皮揭开之后,有深达百米的煤层。如果煤矿的形成与参天的大树有关,那么要有多少棵树木接力般的累积,才能形成奇台煤矿如此巨大的埋藏体量?
像季节的更替一样,大地也处于无尽的轮回中。所谓的沧海桑田,意味着地球是个变动的表盘,而雨水滋润的绿洲,像大地上局促的锦缎,遮盖住了这儿,就可能遗漏那儿,而人类,只是在沧海与桑田交替的狭窄时空,顽强地荣枯。
也许,地球变化的速度比我们以为的要快得多。在历史典籍里不断出镜的唐王城,似乎随着那个强大的朝代消失而消失,近千年来,再没留下让人眼前一亮的记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阔大的土地持续干旱,没有滋润生命的水,人们只得迁徙,寻找可供生命繁衍生息的绿洲。但千年以后的今天,西域这块土地在经历令人沮丧的旱季之后,似乎迎来了生命重拾活力的春天。2016年秋天,曾一度干旱的哈拉诺尔湖重现“汪洋”,甚至,湖水上涨后,向西流入了相隔一百多公里的哈拉济湖。这两个湖泊虽然不在新疆,但它们水面的恢复,表明曾经远去的水又有了回流的迹象。
这样的改变,除了地球或许存在的周期轮回外,还有人类的努力。尽管上千年来,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上苍将西域一带划为不适宜人类大规模聚集生活之地,甚至让生命赖以存活的土地越来越干燥,但人类的不凡在于,我们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态度和永不停歇的努力,证明了上苍忽略的土地,也能够生命繁衍,万物生长。今天的新疆,已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更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果生产地,每一年,都有大量的葡萄、杏子、红枣、西瓜……从新疆运往餐桌。人们印象中那个西域小国一个个湮灭的新疆,替代为拥有绝美景色,牛羊遍地、瓜果芬芳的新疆。甚至,今天还有人在新疆的盐碱地上进行海鱼养殖,在阿图什县红旗农场,我看到生长中的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龙虾……那些在此消失了几百万年的生灵,通过人类的手,重新回到远祖的故乡。


展开余下试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人类的努力感动了上苍,近些年,潮湿的气流每年都往新疆的腹地递进式地延伸,天地和人类的共同合力,绿色的植物又开始覆盖那些曾经荒凉的沙土,它们是雨水即将到来的信使,是新疆重新生机盎然的颂调。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的庞大体量和高速旋转状态使得地球角度偏移难以避免,这体现了自然变化的必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作者的想象体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B. 文中提到西域长达上千年的荒凉、干燥、枯寂,与新疆如今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弱化了自然变迁的作用。
C. 唐王城随着唐朝的衰落而近乎销声匿迹,重要原因之一是西域土地持续干旱缺水,人们为寻找绿洲不断迁徙,折射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D. “西域这块土地在经历令人沮丧的旱季之后,似乎迎来了生命重拾活力的春天”,“似乎”体 现出对于西域生态环境好转的期待,也反映出自然变化的复杂性。
7. 关于文中第五段相关内容 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将对大地自然变化的描述与人们熟悉的季节更替相类比,使得抽象的大地变迁过程变得易于理解,有规律可循,体现了自然变化的周期性。
B. “所谓的沧海桑田,意味着地球是个变动的表盘”运用比喻,把地球比作变动的表盘,揭示了地球处于持续的、复杂的变化之中的事实。
C. “雨水滋润的绿洲,像大地上局促的锦缎,遮盖住了这儿,就可能遗漏那儿”表明绿洲分布不均,锦缎的比喻意在反衬出荒漠的广大和持久。
D. “而人类,只是在沧海与桑田交替的狭窄时空,顽强地荣枯”体现出人类在自然变迁面前的短暂和渺小,但同时也凸显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8.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大美新疆“天山山脉”的自然景观,请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手法来展现其独特魅力。
9. 本文大量地运用了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6. B 7. C
8. ①从俯瞰的视角描写。以飞机上的俯瞰视角,展现了天山山脉的绵延广袤。
②运用色彩对比。“白色的山脊”与“黄褐色的沙漠”色彩对比鲜明,将天山的壮美与周边环境的荒芜干旱同时呈现,凸显其独特的地理风貌。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引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把天山比作困在沙海、肉体风化后留下的白色鱼骨,写出了天山别样的魅力。
9.
①运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编织出时空交错的叙事背景,营造了宏大的叙事氛围。地理学知识让读者见证了地球历经数百万年的变迁,历史学知识展现出古代西域文明的辉煌与陨落。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真实性。地理学知识使读者感受到自然变迁的真实性,历史学知识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
③把题目中“轮回”的内涵具体化。地理环境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历史文明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都如同生命的轮回。
④深化了文章主旨,既凸显自然的主宰力量,又体现人类文明的坚韧和创造力,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对自然变迁的敬畏,唤起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解析】
【导语】本文以“轮回”为主题,通过描绘新疆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展现了地球与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互动。作者运用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将天山山脉、西域历史与现代新疆的繁荣相对照,突出了自然变化的必然性与人类努力的不可忽视。文章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又有对历史与地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整体上,文章既富有诗意,又兼具科学性与哲理性,展现了新疆在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下的轮回与重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B.“弱化了自然变迁的作用”错误,文章既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新疆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如将不适宜之地变成重要农产品、水果产地,开展海鱼养殖等;同时也多次提及自然的沧海桑田变迁,如地球的旋转偏移、大海的退缩、气候的旱涝轮回等对地域面貌的影响,并没有弱化自然变迁的作用,二者是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地域发展的关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锦缎的比喻意在反衬出荒漠的广大和持久”错误,文中提到绿洲像“局促的锦缎,遮盖住了这儿,就可能遗漏那儿”,是为了说明荒漠与绿洲处于不断的轮回变化之中。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特征和表现手法、情节概括的能力。
①作者以飞机上的俯瞰视角来描绘天山山脉,“机翼下,连绵的白色雪峰一直往西延伸”,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高空俯瞰到天山山脉的绵延广袤,这种视角能够展现出山脉的宏大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天山山脉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
②文中将“白色的山脊”与“黄褐色的沙漠”进行对比,两种色彩形成鲜明的反差。白色的山脊在黄褐色沙漠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不仅将天山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同时呈现出周边环境的荒芜干旱,凸显出天山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其在干旱的环境中更具独特的魅力。
③作者引用《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把天山比作困在沙海、肉体风化后留下的白色鱼骨。这个比喻新奇而独特,赋予了天山山脉一种别样的魅力,让读者联想到天山在远古时期的沧桑变迁,增加了天山的神秘色彩,仿佛它是大自然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一件神奇杰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通过地理学中天山山脉的形成、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等知识,以及历史学中西域三十六国的兴衰、唐王城的消失等内容,编织出时空交错的叙事背景,营造出宏大的叙事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漫长的时间长河和广阔的地理空间中,见证了地球数百万年的变迁和古代西域文明的辉煌与陨落。
②这些知识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真实性。地理学知识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自然变迁的真实过程,如海水退缩、山体隆起等;历史学知识则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让西域曾经的繁荣与衰落变得具体可感。
③地理环境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以及历史文明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将题目中“轮回”的内涵具体化,生动呈现了如同生命轮回般的自然与历史变迁。
④深化了文章主旨。既让读者看到自然的主宰力量,如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生命和文明的影响,又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坚韧和创造力,如今天人们在新疆的努力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这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对自然变迁的敬畏,唤起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固史虽以事、辞胜,然亦兼道与法而有之,故时得仲尼遗意焉。
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阏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传郦食其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河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