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有时是对立的两方——或是个人,或是想象与理想的象征——出场了,然后形容双方之间的冲突。如果是这样的写法,就很容易掌握。但是通常冲突是隐藏在其中,没有说出口的,譬如大多数的伟大抒情诗——或许最主要的都是如此,所谈的都是爱与时间、生与死、短暂的美与永恒的胜利之间的冲突,但是在诗的本身,却可能看不到这些字眼,而这些字眼可能提示主题。 有人说过,所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是在谈他所谓的“贪婪的时间”造成的毁坏。有些诗确实是如此,因为他一再地强调出来: 我曾窥见时间之手的残酷 被陈腐的岁月掩埋就是辉煌的代价 这是第64首十四行诗,列举了时间战胜了一切,而人们却希望能与时间对抗。他说: 断垣残壁让我再三思量 岁月终将夺走我的爱人 而在同样有名的第138首十四行诗中,开始时是这么写的: 我的爱人发誓她是真诚的 我真的相信她,虽然我知道她在说谎 谈的同样是时间与爱的冲突,但是“时间”这两个字却没有出现在诗中。 关于阅读抒情诗,还有最后的一点建议。一般来说,阅读这类书的读者感觉到他们一定要多知道一点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其实他们也许用不上这些资料。我们太相信导论、评论与传记——但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只要一个人愿意努力,几乎任何人都能读任何诗。任何有关作者生活与时代的资讯,只要是确实的都有帮助,但是关于一首诗的大量背景资料并不一定保证你能了解这首诗。 阅读任何伟大的抒情诗是一生的工作,因为伟大的抒情诗值得再三玩味,而在放下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对这首诗所有的体会,可能更超过我们的认知。 (摘编自[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材料二: 如何读一首现代诗?读一首现代诗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细读”,与“粗读”不同,与一般性的赏析也不同,这两者大多是一种随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细读”是进入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让思绪在诗的文本里走动,揣摩、跟踪语词的流脉和气息。另一方面是把作品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中,放到作者本人创作的总体格局里,即不是孤立、抽象、封闭地对一首诗进行读解,而是尽量把它上下左右周边的关系、因素引进来,也就是增强它生成的“历史感”和“方位感”,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它的构成和线索。当然,现代诗的一个特点是:每一首诗就是这“一首”,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结构,是自成一体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同样地,读一首现代诗就有读这首诗的独特方式,也许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读其他诗的办法。 (摘编自张桃洲《如何读一首现代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不喜欢读抒情诗,认为读诗需要过多精力且收获不大,是因为他们没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B. 在大声朗读过程中,耳朵能检查眼睛是否忽略了重要字句,大声朗读比默读更能发现诗歌的价值。 C. 若诗歌中好几段都在描述同样的概念,可以借助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D. 阅读伟大的抒情诗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因为反复阅读,我们才可能有更多新的体会、乐趣与启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论说性作品不同,抒情诗不存在文法与逻辑的问题,而是要从修辞和句法角度提问题、找关键字。 B. 诗歌中的节奏、押韵或重复出现的字词,能把该强调的地方突显出来,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 C. “粗读”和一般性的赏析大多是一种随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细读”与之相比更为深入和细致。 D. 读任何一首现代诗都有其不可照搬读其他诗歌的独特方式,这是每一首诗歌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通过反驳人们对读抒情诗 错误认知引出关于阅读抒情诗方法的论述,引发读者思考。 B. 材料一第五段借好诗的特点揭示了人们读抒情诗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 C. 材料二对“细读”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指出“细读”是进入诗作内部,对词句、语调等进行剖析。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呈现出了不同观点和行为的差异,纠正了人们读现代诗的错误认知。 4. 文中引用了一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5. 综合两则材料,为闻一多的《红烛》设计一套完整的阅读流程。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列举诗中出现的“时间与爱”的冲突,印证了前文中的“在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的观点; ②文中引用了三段诗,前两段中有明确的字眼“时间”“岁月”,后一段中却没有出现,是为了说明抒情诗中的冲突有时是隐藏的; ③引用具体例子,使观点更有说服力,文章内容也更为丰富。 5. 第一步,一口气读完全诗,初步把握诗歌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了解诗歌讲的是追求与奉献,对诗有整体印象。 第二步,大声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感受优美的语言和感叹词,关注象征的表现手法,强化对《红烛》的感知。 第三步,细读文本,剖析词句、语调,挖掘隐藏其中的“冲突”,如燃烧与流泪的冲突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四步,结合历史语境和作者创作格局解读,《红烛》创作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中,这是闻一多为表达自己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心愿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与奉献的精神。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如何阅读抒情诗展开讨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从阅读抒情诗的基本规则入手,强调一口气读完和大声朗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反复阅读和提问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材料二则更注重“细读”和“历史感”,强调进入诗歌内部剖析词句、语调,并结合历史语境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解读。两则材料都纠正了人们对抒情诗阅读的误解,提供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抒情诗。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很多人不喜欢读抒情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许多人相信他们不能读抒情诗”可知,是“不能读抒情诗”不是不喜欢读,“收获不大”原文也未提及。